咱们一提起北方人,脑子里立马蹦出的是啥?肯定是广袤的平原、凛冽的寒风、豪迈的性格,还有那千军万马在陆地上厮杀的场面。
可一说起“水战”,好像就跟北方人不太沾边了。北方不也有黄河、海河、辽河、松花江这些响当当的大江大河吗?凭啥就说北方人不善水战呢?
![]()
要弄明白这个事,咱得先回到历史的长河里瞅瞅,一说到经典水战,赤壁之战绝对是绕不开的坎儿。那场面,基本上就是南方水军唱主角。
曹操率领的北方军队,虽然陆战厉害,但到了长江上,好像就有点水土不服,最后吃了大亏。你看《三国志》里记载,曹操军队因为不习水战,还得把战船连起来求稳,结果给了孙刘联军火攻的机会。
这个例子太典型了,以至于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北方军队和水战“犯冲”就成了一个标签。但历史真的就这么简单吗?咱们可不能光看一个例子就下结论,还得往深里琢磨琢磨。
![]()
其实北方人是不是天生就“旱鸭子”,压根搞不定水?这纯属误会。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人,而在于脚下的这片土地和它孕育出来的生存方式。北方特别是黄河流域,确实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但这里的地理环境有自己的特点。
你看那黄河,名声是大,可它有个绰号叫“悬河”,河道善变,泥沙含量高,水流的情况不像长江中下游那么平稳开阔。
![]()
在这种河道里,发展大规模、需要深度协作的舰队作战,先天条件就有点吃亏。就好比你在一条经常改道、水情复杂的小河里,很难练出在浩瀚大海上航行的本事一样。
北方大地以平原为主,农业是绝对的经济基础。世世代代的人们,心思都扑在怎么种好庄稼、怎么管理土地上。这种生产和生活方式,塑造的是深耕细作的农耕文明和依托平原旷野的陆军作战传统。
![]()
打仗的核心是骑兵和步兵方阵,讲究的是排兵布阵、正面冲锋。而水战呢?它完全是在另一个维度上玩儿的游戏。它需要的是对船只的建造、操控有精深的理解,要对水文、气象、潮流了如指掌,更考验士兵在摇晃的甲板上作战的协同能力。
这套技能包,对于长期以陆地为主要舞台的北方军队来说,确实不是日常训练的“必修课”,属于“超纲题”。这不是人的勇气或智慧问题,而是由经济基础和军事传统决定的。
就像让一个习惯了马背上驰骋的草原骑士,突然去当一名优秀的水手,他需要时间去适应和学习,是一个道理。
![]()
当然历史也并非铁板一块,当形势需要时,北方政权也展现过强大的学习和适应能力。比如元朝的时候,为了远征日本和输送江南的漕粮,就大力发展过海运和水军。明朝初期,北方出生的将领也在沿海抗倭战争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但这些努力,往往更多是出于特定时期的战略需求,是一种“补短板”的行为,而非其军事体系的核心优势所在。一旦外部压力减小,或者政治中心发生变化,这种对水军力量的投入可能就容易减弱。
![]()
相比之下,南方地区河网密布,湖泊众多,人们的生产生活与水息息相关,驾船出行、捕鱼捞虾是日常必备技能。在这种环境下,组建和训练水军,简直就是就地取材,事半功倍。
水战思维和战术,更容易融入他们的军事文化血脉之中。
![]()
说“北方不善水战”,并不是贬低北方人的能力,而是道出了一个深刻的历史地理和经济现实,一个地区的军事特长,深深植根于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
北方的大江大河,滋养了灿烂的农耕文明和强大的陆军;而南方的水乡泽国,则自然孕育出娴熟的水战技艺。这只是不同环境下形成的不同生存和发展策略,各有千秋您说是不是?
![]()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