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过“会读心”的音乐吗?日前,中央音乐学院的“央音一号”给出了答案——这款头环式可穿戴设备能通过脑电波感知情绪,自动播放契合心境的旋律。而在几十公里外的北京小学,孩子们正用“意念”让荷花盛开、让杯子移动……当科技读懂大脑,世界正变得不同。
10月29日,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内,一场科技与艺术的跨界盛宴拉开帷幕——音乐脑机接口“央音一号”正式发布。作为国内首个在音乐与神经技术交叉领域推出的前沿产品,它融合了先进脑机接口技术、音乐大模型及人工智能音乐治疗系统,标志着中央音乐学院在音乐科技领域的探索迈入全新阶段。
⬆产品发布现场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人工智能与音乐信息科技系主任李小兵介绍,“央音一号”由该系自主研发,通过多通道神经信号采集、情绪识别算法等技术,实现了音乐与人类神经活动的实时交互。这款简洁、富有未来感的头环式可穿戴设备,如同一位贴心的音乐伙伴,能够感知人的身心状态,并根据不同情绪提供个性化音乐陪伴与调节。其搭载的AI音乐治疗师,让音乐从被动播放转变为主动理解、回应与呵护,成为治愈、学习与创造的力量。
![]()
⬆“央音一号”产品功能结构图
作为中央音乐学院面向未来的重点项目,“央音一号”将逐步推广至睡眠调节、情绪疏导、专注训练、康复辅助等场景,并计划与医院、教育机构、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与产业化项目,进而服务社会。其背后,是中央音乐学院“音乐人工智能与脑科学”团队这支第三批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支撑。该团队依托北京市高精尖学科、音乐与脑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培育)等平台,形成了由48名教职工、179名在读生构成的人才梯队,持续引领“音乐+AI+脑科学”的原创创新与人才培养。
当高校实验室的尖端科技为音乐治疗开辟新径时,基础教育领域也正以更贴近儿童认知的方式,将脑科学从科研论文转化为可触摸的学习体验。近日,在北京小学的科学教室里,一场科技与教育的融合实践正悄然展开。在“双脑赋能探索空间”中,学生们头戴轻巧的脑电设备,通过“意念荷花”“意念移物”“意念打字”等互动项目,直观体验脑电波与思维的关联。
这一空间由北京小学与国家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专项“中国学龄儿童脑智发育队列研究”项目共建,旨在通过“认识脑、促进脑、保护脑”的主线,帮助师生了解脑科学前沿,探索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服务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与教师的专业发展。
漫步空间,科技感与趣味性扑面而来:
在“放松我的脑”区域,“意念荷花”项目让学生直观体会到身心放松与脑电波变化的关联。当孩子尝试静心,脑电信号便驱动荷花绽放,这种即时反馈成为学习情绪调控的绝佳工具。
更具挑战性的“意念移物”则考验着专注的稳定性。学生需集中精力“想”着移动杯子,一旦走神,杯子便会坠落。这不仅是游戏,更是对专注力的持续训练。
而“探秘前沿科技”区的“意念打字”更是让学生们惊叹连连,体验者佩戴着拥有16个信号采集通道的脑电设备,在脑海里想象书写某个字母,屏幕上就会同步出现该字母,实现了“脑中所想,即刻可见”,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对未来的想象。
![]()
⬆北京小学学生正辅助参观者在“双脑赋能探索空间”体验。新华社记者 王秋韵 摄
孩子们在互动中不仅学会了如何科学地“使用”自己的大脑,提升专注与协作能力,更在实践中将内化的认知转化为外在的创新动力。
北京小学校长李明新表示,这场探索的意义远超一个充满新奇设备的空间本身,它预示着教育正从传统的经验传授模式,迈向基于科学证据的精准化、个性化新阶段。当教育者能够更深入地“读懂”孩子大脑的学习与思考机制,“因材施教”便有了更坚实的科学基础。
从中央音乐学院的“央音一号”到北京小学的“双脑空间”,科技与艺术的跨界融合、脑科学与基础教育的深度渗透,正悄然重塑着人类对自我与世界的理解。当音乐主动回应情绪,教育精准适配思维,这场变革的本质,是科技以最温柔的方式,照亮人类潜能的无限可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