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9月14日,91岁的张宗逊在北京安然离世。这位从井冈山走出来的老将军,生前最后一次接受采访时说过一句话:“我这辈子最不后悔的,就是1955年那个决定”。
什么决定让他如此坦然?要知道当年他可是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老部下许光达戴上大将军衔,而自己只能在台下鼓掌。
1927年的湘赣边界,20岁的张宗逊正背着一个瘦瘦的湖南青年在崎岖山路上艰难行进,那个青年便是毛泽东,他刚在秋收起义中受了伤。
张宗逊当时是特务连的副连长,就这么一背,竟背出了两人持续半个多世纪的师生情谊,与此同时也为日后所谓的“避嫌说”埋下了伏笔。
![]()
1955年,在中南海怀仁堂,十位大将接受授衔,上将代表张宗逊也在现场,镁光灯闪烁之时,他的神情颇为平静,仿佛这一结果早在意料之中。
可外界不这么看,各种传言满天飞,最离谱的说法是他得罪了聂荣臻和彭德怀两位元帅,被“穿小鞋”了。
![]()
这种说法根本不成立,1946年大同集宁战役失利后,张宗逊在总结会议上直接指出指挥存在缺陷,并把问题直接指向晋察冀方面
聂荣臻立刻动了怒,不过这类争执在红军内部其实很常见,就像当年井冈山时期,朱德和毛泽东也曾因战术问题有过分歧
并且聂荣臻在回忆录中明确写道:“张宗逊性格直爽,敢于提出不同意见,此乃党内民主生活之体现”。
彭德怀脾气在全军有名,被他骂过的将领众多,1947年西华池战斗,张宗逊指挥失当致使敌军主力逃脱,彭老总在电话中严厉训斥他,还扬言要撤他的职。
此事传开后,不少人认为张宗逊没了希望,不过1955年评衔时,彭德怀主持军委会议还特地为他发言:“张宗逊打仗沉稳,只是欠缺些许狠劲”,这是工作层面的评判,并非政治上的定论
真正的原因存于1955年2月的那份机密文件之中,《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指示》清晰地明确了“照顾山头,平衡历史”这八个字的方针。
人民解放军由红一、红二、红四三大主力方面军逐步发展而来,各部队有各自传统和功绩,评定军衔得体现历史形成的平衡,不然很可能引发内部矛盾
大将军衔最初的候选名单有15人,其中红一方面军占据7个席位,毛主席看到该比例后直摇头,称:“如此操作,其他方面军会有意见的”
![]()
经过反复斟酌后,最终确定了10个名额,红一方面军留存4个:粟裕、黄克诚、陈赓、萧劲光,张宗逊同样来自红一方面军第一军团,在名额分配的时候没有他的份额了。
更为复杂的是,西北地区的代表权问题,就战功和资历而言,西北野战军应当有一个大将名额,而候选人仅有张宗逊和许光达两位。
张宗逊从1947年起就在西北地区参与作战,青化砭、羊马河、沙家店等著名战役里都有他的踪迹,他在西北战场多次立下战功,许光达到1949年才从华北调到西北,实际参加战斗的次数比较少
关键在于许光达的特殊身份。他是红二方面军出身,在那个系统里符合大将资历的就他一个。
7月16日的军委小范围讨论会上,毛主席一锤定音:“许光达既能代表红二方面军,又能代表西北地区,一举两得”。从政治平衡的角度审视,此决定并无问题;从个人层面而言,张宗逊沦为了牺牲品,
毛主席和张宗逊关系有微妙之处,但两人交往十分密切,从井冈山时期开始,到延安岁月,历经长征,直到解放战争,张宗逊几乎参与了毛主席军事生涯的各个关键阶段
1943年张宗逊担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员时,毛主席私下说过:“宗逊这个人,我用着放心”。
这种信任在1955年反而成了负担。8月9日,毛主席在菊香书屋召集书记处会议专门讨论张宗逊问题。他的话很坦率:“宗逊跟我太近了,提拔他当大将,外面会说我用人唯亲。再说他性格厚道有余,威信不如粟裕、陈赓,硬推上去对他不是好事”。
这话听来似是为张宗逊着想,而实则体现的是更为深层的政治因素,新中国刚成立时,存在不少质疑之声,军队内部的团结可是极为重要的事情。
若让与自身关系最为亲近之人获取最高军衔,极易被人诟病偏爱自己人,进而损害党和军队的形象
张宗逊的军事作风存在一定局限,他用兵求稳,很少主动去冒险,在红军时期这个特点还能算是优点,但是到了解放战争阶段,针对大规模兵团作战的实际需求,这类风格就显得相当保守
1948年西府陇东战役之时,他认为应当稳扎稳打,彭德怀却选择了险中求胜,最终事实证明彭德怀的办法更为奏效,毛主席曾对他评价道:“稳重过度了,缺少一股锐气,该狠的时候狠不下来”
![]()
对比其他大将的战绩,差距更为显著,粟裕进行了豫东战役与淮海战役,此乃经典战例,陈赓开展的上党战役、临汾战役令敌人闻风丧胆,徐海东参与的直罗镇战役为陕北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张宗逊虽参与指挥过不少战斗,却缺少一战就决定胜负的辉煌战例,其在军队里的威望确实不及那几位
9月27日授衔仪式结束后,张宗逊回到宿舍,写下“能上能下,看淡名利”八个字,这八个字成为他后半生真实的写照
![]()
他任副总参谋长时主持制定一系列军队正规化训练的制度,出任总后勤部部长后1958年炮击金门、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的后勤保障工作都由他负责筹划
1964年,61岁的张宗逊主动请缨带队出访巴基斯坦,顺利促成新中国第一笔军火出口合同,此合同涉及12架歼-6战斗机,成功开启中国军工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先河
这位老将军以自身行动表明,军衔的高低无法彰显贡献的多寡,是金子终究会发光
![]()
最能体现张宗逊品格的是1976年的一件小事,那时他已从领导职位退下,有记者询问他对1955年评衔的见解,他笑着答复:“我从来没觉得委屈,国家得平衡各方关系,我能明白,而且军衔不过是个标志,为人民服务才是根本”
聂荣臻晚年谈及张宗逊时,每每称赞他:“宗逊此人顾全大局,丝毫不计较个人得失,此品格比任何军衔都珍贵”
彭德怀去世前还念叨着这位老部下:“张宗逊是个好同志,我当年骂他是为了让他进步,没想到他记了我一辈子的好”。回顾往昔,张宗逊未被选为大将,着实存在好几个缘由:政治平衡是关键所在,得斟酌个人关系,军事风格也得予以参照,并且最为要紧的是,当时时代便有这般安排。
新中国刚成立时,许多事务都需要重新规划,军队建设也才刚刚起步,在这样的背景下,协调好各方关系远比个人能够获得什么更为重要,张宗逊主动让出席位,换来了军队内部的团结,这种贡献所具有的意义,远远超过了戴上大将军头衔所带来的荣耀。
1998年张宗逊逝世时,《人民日报》刊登一篇篇幅较长的讣告,称其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杰出将领”
此评价颇为恰当,他虽未获授大将军衔,不过其贡献与品德已然超越了军衔范畴,恰如彼时所言:“是上将军衔,具大将担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