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3日,德国外长瓦德富尔主动致电中国外长王毅,请求重新安排此前推迟的访华行程。这场通话被视为德方对10月末外交风波的补救之举,而王毅外长在回应中清晰划定了中方原则底线,强调合作需以相互尊重为前提。
原定10月26日来华的瓦德富尔,起飞前几小时话锋一转,理由说安排的会谈不够多,前两天路透社采访里他放了话,德国要自己定一个中国政策怎么执行,台海怎么理解,稀土怎么算,他在话筒前连着说,中国这边不爱听,接待规模就收了口,只留外长层面的见面,德国国内反响立刻起了波纹,社民党议员阿赫梅托维奇对着媒体说这是个不太好的信号,企业界更关心实际盘子,2025年1到8月中国又回到德国最大贸易伙伴的位置,大众和奔驰在中国的盘子占到利润的三成,这些都摆在桌上。
电话里王毅把底线摆清,还是一个中国原则打头,这是中德关系的政治地基,过去德国统一时中国给过支持,这段历史提出来不是讲故事,是让对方对主权完整的立场心里有数,话筒外交不欢迎,无端指责不接,对话要落在事实和对等上,架构也得稳,政策要有框,有这个框双边关系才不飘,瓦德富尔回应遵守一个中国政策,表达尽快来华的意思,关于反对“台独”没有给出更细的表态。
德国这回姿态变动,背后是现实压力,稀土供应链卡在脖子上,中国手里占着全球七成的份额,汽车工业吃过芯片断供的亏,停产风险不是纸上谈兵,中美气氛缓一点,欧盟这边开始调整,担心自己被放在边上,这通电话还有铺路的味道,给默茨之后的访华探个口风,经济那头拉着走,更像往务实上靠。
这件事里博弈味道浓,英国金融时报用了一个说法,推迟访华像一次外事上的失手,中方拿历史里的相互理解和原则上的稳,把节奏握在自己手里,德国要在价值叙事和现实利益之间把杆子拿稳,同济大学的伍慧萍一句话点得明白,对华关系要能持续,不靠短期的姿态。
新日期没放出来,校准的机会是有的,中方的做法很清楚,来谈有礼,越界有线,德国这边需要拿出战略自主的分寸,是沿着对抗的路一直走下去,还是照着互利的盘子重塑合作,中德关系往哪边走,就看这一步。
![]()
参考资料:《新华社》、《新民晚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