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孩子与比特币被没收
四川高速服务区里赤身裸体、爬行进食的“野人孩子”,与美国政府从柬埔寨太子集团没收的12.7万枚比特币,看似毫无关联,却共同揭示了无政府主义思维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
![]()
“野人孩子”事件中,父母以“回归自然”为名,让孩子赤身裸体在公共场所爬行觅食,这不仅是对孩子身心健康的损害,更是对未成年人人格尊严的侵犯。据当地政府了解,孩子的父亲是南涧县新政村村民,今年30多岁。母亲户籍在北京,40岁左右。他们双方都受过高等教育,父亲有大学学历,母亲有研究生学历。据第一现场报道,南涧县妇女联合会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6月,妇联曾对这个家庭入户走访,“当时是接到村里排查反映,说这对夫妻可能存在矛盾”。但是经过走访,妇联的结论是,“走访发现两人感情较好,夫妻关系和睦,不存在家庭暴力情况”。根据以上信息,基本可以排除父母双方精神状态不正常,据说家庭经济来源主要是女方母亲提供。
而陈志比特币案件则展示了通过加密货币绕过监管,从事诈骗、洗钱等非法活动的金融去中心化尝试。
这两起事件分别指向了教育去中心化和金融去中心化,却都因违背公序良俗和法律法规而受到干预。
前者极端化的教育自主权主张,折射出部分家长对家庭教育权力的过度扩张。父母以教育自由为名,让孩子脱离社会规范,不仅使孩子面临健康风险,更侵犯了其基本权利。
家庭教育既是“家事”,更是“国事”。父母绝非孩子的“所有者”,监护权也不等于对孩子的绝对支配权。任何教育方式都不能突破保障孩子生存权、发展权的底线。
美国政府的没收行动打破了“掌握私钥,资产即不可剥夺”的加密信条,展示了国家权力对去中心化金融的规制。这套“链上追踪→金融封锁→司法接管”的流程,表明虚拟货币的去中心化与绝对“安全”只是一种神话。
两者都试图在某种程度上摆脱政府规制,追求绝对意义上的自由,却都因违背基本的社会规范而受到制约。
现代社会之所以能够运转,在于我们在自由与秩序、创新与规范之间找到了平衡点。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评论道,回归自然应兼顾社会性发展,通过自然参与和体验实现平衡教育。真正的自然教育,是在尊重儿童天性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认识自然、融入社会。
在金融领域,去中心化技术确实带来了创新可能,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脱离法律规范和监管框架。美国政府对太子集团比特币的没收,正是国家权力对链上资产进行系统性管控的体现。
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金融创新,都不能突破法律与伦理的底线。在这个相互联结的世界,绝对意义上的自治或去中心化只是一种幻想。文明社会的奥秘,恰恰在于我们如何在保障个人自由的同时,维护集体生活的秩序与尊严。
任何自由都有其边界,任何创新都不能以牺牲社会基本价值和他人权益为代价。这两起事件最终都告诉我们:真正的自由,从来都是在责任和规范中实现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