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最近故宫的热点,当属《清明上河图》的再次展出,国宝级画作的展出,是十年之约,也是百年之约。虽然故宫的惯例是“展一次,睡三年”,但很多珍稀国宝很多人一生之中可能只能看到一次。
![]()
图源:微博@故宫博物院
继《清明上河图》的十年重逢后,可能有人会问:下一个重大节点,或十年之约,会不会轮到2017年曾惊艳世人的《千里江山图》呢?那幅由18岁少年王希孟挥就的青绿长卷。
2017年“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的盛况至今仍历历在目,当时,在故宫午门的展厅,观众需排队1小时才能一睹真迹。这幅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的绢本长卷,以石青、石绿的浓艳色彩,描绘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青绿山水奇观。
![]()
2017年展厅中的《千里江山图》 图源:微博@故宫博物院
《千里江山图》同《清明上河图》不同,它并没有经历过文物南迁,1933年,为躲避战乱,故宫启动文物南迁工程,13427箱文物分五批运往上海、南京等地。但《千里江山图》并未出现在南迁清单之中,究其原因,是因为它的流转轨迹恰好避开了这次南迁。
不过,这幅画作的背后同样有着“五进宫”的波折。1113年,当王希孟将这幅画献给宋徽宗时,是其首次进入皇宫;1126年北宋被金灭后,这幅画遭劫一路北上,被尚书右丞相高汝砺珍藏,并盖有“寿国公图书印”;之后在南宋时期,它第三次进宫,被宋理宗重新装裱收藏。
清代初期,经收藏家梁清标之手,该幅画作得以第四次进宫,并收录于《石渠宝笈》之内;1923年溥仪逃出宫外时,将此幅画随身携带;最后一次,是1953年,文化部将其移交给故宫。至此它完成了“五进宫”的流转经历。
![]()
《千里江山图》(局部)丨图源:微博@故宫博物院
![]()
《千里江山图》(局部)丨图源:微博@故宫博物院
![]()
《千里江山图》(局部)丨图源:微博@故宫博物院
虽然“五进宫”让它避开了文物南迁,但这幅画作上的每一处磨损,都诉说着它经受了不亚于南迁的“苦难”。
与“苦难”的经历相同,作者王希孟的身世也加深了《千里江山图》的魅力,关于王希孟的史料记载十分有限,仅能从蔡京的题跋中知晓他曾是徽宗时期的画院学生,得到了皇帝的亲传,半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这幅旷世画作。
![]()
《千里江山图》(局部)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该幅作品生动描绘了市井风景,其中正在捕鱼、行走的人物虽小,却栩栩如生。每一处细节,组合成了作者心中山河的模样。
画作中山石采用披麻皴与斧劈皴结合的技法,设色时先以赭石铺底,再层层叠加石青、石绿,让色彩既鲜亮夺目又厚重沉稳。这些技法均展现了当时北宋青绿山水的高超技艺。
![]()
《千里江山图》(局部)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这幅画无论是从流转经历,还是作者身世、创作技艺等都加深了人们对它的期待,不知道这幅青绿长卷会不会也同《清明上河图》一样再次亮相,成为下一个“十年之约”或重大时间节点的主角?
同时,还有一个关注点,就是此次2025年的“百年守护”大展中,《五牛图》也同期展出,多件名作一同展出,加重了展览的分量。若《千里江山图》再度亮相,你期待哪些国宝级文物又能与之搭配呢?是青绿山水的源头《游春图》卷,还是人物画的巅峰《韩熙载夜宴图》卷,亦或者你更期待哪幅作品同时出现呢?
本文内容以官方及网络资料为基础,在细节创作上适当地发挥了一些联想和创造。
![]()
![]()
【小提示】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仅为配图表达。如需转载文章或有任何问题,请私信联系【松兰书社】小学士说明,转载文章需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谢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