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谭思静 李超)江苏大学近年来聚焦卓越工科人才培养,通过系统构建“真题真做、实境实练”的产教融合育人生态,让学生在解决产业一线真问题中淬炼本领,成效显著。近三年,该校学生累计获“挑战杯”等国家级奖项超2000项,近八成工科毕业生投身国家战略新兴产业。
“真刀真枪”淬炼实战能力
学校坚持将产业一线的“真问题”作为育人“活教材”,系统推动工程课题进培养方案、进课程设计、进考核评价。农业工程学院博士生姬魁洲在泰州某企业车间,将一台履带式水稻联合收获机拆解成上千个零件进行测量分析,旨在为国产收获机“抠”出轻量化设计空间。七年磨一剑,他已在导师李耀明教授指导下,授权与申请专利30余件,荣获多项国家级顶级赛事奖项。
这样的“实战”已成为常态。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级重点研发计划、企业横向项目,把课堂延伸至车间与田间。农业工程专业研二学生陈宇轩近日奔赴新疆农垦科学院,计划在未来一年中将所学与新疆大田实际需求结合,练就服务边疆农业的真本领。
“校企联培”实现工学交替
江苏大学大力推进“企业出题、双师领题、专硕答题、平台验题”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在《金属材料强韧化》课堂上,江苏省产业教授、企业副总经理刘瑜为学生讲解核电管道制造中的实际工艺难题。硕士生杨林在双导师指导下,不仅进入车间实习,更参与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并收获多项创新大赛奖项。
据江苏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院长蔡英凤介绍,学校通过“四共”(共同招生、培养、选题、成果)与“四通”(师资、课程、平台、政策)机制,打造卓越工程师培养新范式。目前,学校已与龙头企业共建校企联合课程57门,聘请139位行业专家担任产业教授,建立649个研究生工作站,每年联合培养工科专硕研究生1500余名。
育人生态结出硕果
系统化的工程教育生态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计算机专业本科生杨宇轩综合成绩连续三年专业第一,结题国家级大创项目,授权十余项专利软著,毕业后加入小米集团并在数千名应届生培训中荣获第一。
在电气学院416实验室,7支队伍在今年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斩获多项省级一等奖。队长韩涛与队员在三天四夜的极限挑战中,完成了从电路设计到代码编写、从仿真到实物的完整跨越。
江苏大学党委书记李洪波表示,学校以“真题真做”重构教学体系、“实境实练”重塑育人场景。校长邢卫红指出,学校正高标准建设未来技术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打造卓越工科人才培养特区,持续深化学科专业供给侧改革,强化“产学研用”体系化设计,助力制造强国建设。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