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认真的刷完了这个视频,宇航员们终于不用吃预制菜了,隔着屏幕都闻能到香!恍然觉得,咱们国家的宇宙级烧烤摊正式开张了!
![]()
玩笑归玩笑,真正把烤箱搬上太空,远不是“插电就烤”那么简单。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刘伟波一句话揭开谜底:“我们要让火在天上跳舞,却不能让一丝油烟弄脏‘太空家园’。”
一句话背后,是五年技术长征。地面烤箱靠“烟囱效应”,热气往上走,油烟顺势排;空间站是密闭循环,一滴油星都可能钻进精密仪器,威胁航天员呼吸安全。
研制团队从“零”开始,给烤箱装上“多层肺”:第一层高温催化,把油烟大分子瞬间“肢解”;第二层陶瓷过滤,像极细的纱窗,挡住0.3微米以上的残渣;第三层活性炭吸附,专门“吃味”;第四层低温冷凝,让最后一丝挥发物液化成小珠,乖乖留在回收盒里。四层过滤结束,排出的气体比北京秋日的蓝天还干净,满足空间站最严苛的“十亿分之一”级排放要求。
![]()
为了这口安全,团队做了五百次寿命试验,把鸡翅、牛排、坚果、蛋糕轮番塞进炉腔,模拟失重、震动、电磁干扰,甚至故意拔掉一根加热管,看系统能不能自动报警。刘伟波记得第473次试验,机器连续运转72小时,外壳温度始终低于45℃,“像呵护婴儿一样呵护它,才能放心让它去呵护航天员。”
于是,天宫有了第一缕“烧烤香”。180℃热风循环,鸡翅表皮渐渐泛起金黄,油脂被高温“逼”出来,却在失重环境里凝成一颗颗晶莹小珠,像围绕行星的迷你卫星,被风扇轻轻卷进收集槽。用筷子轻轻一掰,肉纤维里涌出淡淡热气,外酥里嫩,和地球上现烤的一模一样。
或许,下一个要攻克的难题,就是炒糖色——视频里的鸡翅糖色似乎还不够。
有人追问:太空烧烤会更香吗?还真有可能。失重让热气流不再上升,而是均匀包裹食材,水分蒸发更慢,肉汁被锁得更牢;同时,空间站内气压、湿度恒定,香料分子活动“不慌不忙”,一层层叠加,像交响乐团里的弦乐,温柔却悠长。
![]()
一块鸡翅,一口牛排,不只是口腹之欲,更是心理续航。长期密闭环境下,味觉最容易“疲劳”,而“烟火气”是最直接的情绪按摩。
或许这架势下去,他们早晚要弄一顿火锅,那可太有画面感了——一群人围着一个沸腾的大水球,往里面扔食物......
地面飞行支持大厅里,心理支持团队把这次“太空烧烤”标记为“高价值事件”,因为它让航天员的食谱周期从7天拉长到10天,让“今天吃什么”重新变成期待,而不是例行公事。
![]()
可以简单算笔账:一名航天员在轨驻留180天,如果每天因为好心情提高1%的工作效率,累计就多出近几十小时的有效科研时间,相当于多完成一次出舱任务。
烤鸡翅肯定只是序章。随神舟二十一号上行的“太空厨房2.0”,已经把“炒菜颠勺”写进日程。新一代电磁翻炒机利用磁悬浮原理,让锅体在三维轨道里“飘”起来,食材跟着锅一起飞,却又能被精确控制角速度,实现“空中翻炒”。
从“吃得饱”到“吃得好”,从“冷食即食”到“现烤现炒”,中国空间站把人间烟火搬上360公里高空,也把自己的温度写进星辰大海。
未来,当中国舱段再升级,或许还会长出“太空菜园”“太空发酵罐”,让航天员在轨包饺子、烤面包、酿啤酒,把“家”的字样写得更大、更亮。
![]()
有人问:花这么大力气,只为一口吃的,值吗?当然值——原来科学不仅能送我们上太空,还能让太空飘出烤鸡翅的香。那一刻,航天不再遥远,它变成一盘热菜,一句问候,一种“我能摸到”的幸福。
宇宙很大,幸福可以很小,小到一块180℃烘烤6分30秒的鸡翅。中国空间站用第一缕烧烤香告诉世界:探索太空不是冷冰冰的征程,而是把人间烟火一路护送到星河深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