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埃万妥单抗联合方案通过精准决策与全程管理,助力患者全程获益,推动EGFR突变NSCLC迈向慢病化。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最常见的驱动基因之一,其靶向治疗的出现彻底改变了NSCLC的治疗格局。目前,尽管现有标准疗法已取得进展,但患者长期生存预后仍有待进一步提升。MARIPOSA研究作为该领域的重要突破,证实基于双靶协同机制的埃万妥单抗联合方案在疗效上显著优于现行标准治疗,不仅为一线治疗提供了新的优选方案,更推动晚期NSCLC进入全程化管理的新阶段。从治疗起点的精准决策,到治疗过程中的监测与干预,直至长期生存随访,该联合方案为构建个体化、精细化的全程管理路径奠定了坚实的循证基础,也为实现EGFR突变晚期NSCLC的慢病化管理目标带来了实质性希望。
基于上述背景,医学界肿瘤频道特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李子明教授围绕埃万妥单抗联合方案全程管理等关键问题展开深入探讨,以期为肺癌精准化治疗提供实践借鉴。
Q1:基于MARIPOSA研究里程碑式的数据,埃万妥单抗联合兰泽替尼不仅相较于奥希替尼展现出显著的生存获益,更覆盖广泛人群并适配多元治疗目标,为EGFR突变晚期NSCLC的全程管理提供了新的核心方案。而个体化治疗决策是全程管理的核心基础,在临床实践中,当您考虑将这一联合方案作为一线治疗选择时,您会重点考虑哪些关键因素来进行个体化治疗决策,以保障患者全程获益最大化?
李子明教授
首先,需要关注患者是否存在脑转移。针对脑转移患者, MARIPOSA研究已明确证实,埃万妥单抗联合方案展现出卓越的疗效。具体而言,在缓解率方面,联合治疗组3年颅内缓解持续时间(DoR)率和奥希替尼组相比具有绝对压倒性优势,分别为51%和0%[1]。说明有超过一半的患者能够维持3年以上的颅内缓解,而奥希替尼组在3年时已无患者可维持缓解。同时,联合治疗组将颅内DoR延长至35.7个月,优于奥希替尼组的29.6个月[2]。
在无进展生存期(PFS)数据方面,联合治疗组3年颅内PFS率是奥希替尼组的2倍以上,分别为38%和18%[1]。在OS数据方面,联合方案在基线伴有脑转移的患者中可以使死亡风险显著降低33%[2]。这些结果表明埃万妥单抗联合方案能够为脑转移患者带来强效且持久的疾病控制。
值得关注的是,埃万妥单抗联合治疗方案已经被2025NCCN脑转移指南推荐为EGFR突变NSCLC患者伴有脑转移患者的首选方案,并且是目前唯一的联合治疗方案[3],确立了其重要的临床地位,更标志着埃万妥单抗联合方案成为EGFR突变伴有脑转移患者一线治疗新标准,为临床实践提供决策依据。除脑转移外,临床中也应综合考量TP53共突变、肝转移等高危因素。研究显示,对于这些高危的患者,联合治疗方案同样能够带来生存获益[4],进一步证实该联合方案在高危人群当中重要治疗价值。
全面评估患者基本情况和疾病特征是制定治疗决策的关键环节。临床中需评估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体能状态(ECOG PS)评分、器官功能和合并症,以此判断患者对联合方案的耐受基础,并针对该联合方案可能引发的不良反应,提前采取预防性措施,从而保障治疗安全性和持续性。在肿瘤负荷与疾病进展控制方面,MARIPOSA研究进一步印证了该方案的有效性,在亚洲EGFR突变NSCLC患者中,ORR达88%,中位DoR达25.8个月[5],表明该联合方案可为患者带来高效且持久的疾病控制。
埃万妥单抗联合方案不仅在一线治疗中显示卓越疗效,更对后续治疗产生积极影响。一方面,埃万妥单抗联合方案从机制上减少获得性耐药的发生谱以及复杂性[6],延缓疾病进展。另一方面,其生存优势在临床数据中得到明确印证,埃万妥单抗联合方案的中位第二次无进展生存期(PFS2)是42.9个月,奥希替尼治疗组是32.8个月[2]。同时,74%的患者在疾病进展后仍能接受二线治疗[2]。这些结果表明埃万妥单抗联合方案可以显著改善患者进展后的生存结局,为后续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
Q2:在确定个体化治疗决策后,要实现埃万妥单抗联合兰泽替尼的全程获益,离不开贯穿治疗始终的全程管理。COCOON、SKIPPirr和PALOMA-2等研究为埃万妥单抗联合兰泽替尼全程管理方案提供了核心的循证依据。请基于这些研究数据以及您的临床经验,谈谈临床应如何建立系统性的全程管理?
李子明教授
在治疗开始以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 重点关注患者是否存在凝血功能异常、皮肤疾病、感染等可能会加重不良反应的基础疾病,同时完善相关的检查。这些信息不仅用于评估患者的治疗资格,也为后续不良反应的鉴别和处理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除此之外,采取前瞻性、预防性的管理策略,从源头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是保障患者顺利治疗的前提。一系列研究表明[7-9],通过采取预防性管理策略可显著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从而提高患者整体的治疗效果,切实保障患者临床获益。此外,埃万妥单抗剂型优化策略--皮下制剂的使用,可以进一步提升治疗便捷性和患者体验。
与此同时,还可以建立贯穿治疗全程的动态管理机制。通过实时追踪疗效与患者状态,及时优化治疗方案,确保治疗过程的连贯性,以最大发挥联合方案的临床优势。同时,加强患者教育,鼓励患者主动参与自我监测和反馈。通过这一机制实现对于治疗过程中各项指标的早发现、早评估、早干预,以确保治疗平稳有序。在COCOON研究中,研究将患者报告结局纳入评估体系[8],标志着患者主观感受完成了从临床参考到可量化、可管理关键指标的重要跨越。这一转变推动临床管理从关注客观疗效向疗效与患者体验并重迈进,最终实现疗效达标、体验舒适的双重目标,从而巩固患者的治疗信心。
最后,系统性的管理离不开强大团队支持,需要建立贯穿全程的多学科协作模式(MDT),整合包括肿瘤科、皮肤科、药师等各种专业力量,通过制度化、常态化的团队协作,为患者提供贯穿治疗始终的专业支持,以保障治疗依从性和持续性,助力患者实现长期疾病的管理目标。
Q3:随着埃万妥单抗联合兰泽替尼在我国获批,EGFR突变晚期NSCLC的慢病化管理模式正在成为现实。展望未来,要实现从“可及”到“用好”的跨越,您认为在全程管理实践中,还需要在哪些方面继续努力推进?
李子明教授
精准诊断是用好治疗方案的前提,应该持续优化检测手段,通过二代测序( NGS)、血液循环肿瘤DNA(ctDNA)等检测,确保患者在诊断、耐药监测和疗效评估时都可以获得完整的基因谱信息,从而精准筛选出能从该联合方案中获益的优势人群,为后续精准治疗奠定基础。
在精准诊断明确治疗方向后,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主动监测体系成为提升治疗质量的重要支撑。该体系利用AI模型进行智能分析,在疗效端可以自动评估患者肿瘤负荷的变化,并对疾病进展风险进行早期预警;在安全端,可以深入研究不良反应发生规律,实时解析数据以主动监测如间质性肺炎、严重皮疹等关键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最终基于这些数据洞察,系统能够为疗效不佳或者出现特定毒性反应的患者辅助生成个体化调整方案,从而实现被动监测到主动管理的闭环。
不仅如此,为了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未来还需要深入开展耐药机制的研究,明确耐药后基因演变路径。在此基础上,应积极探索后续治疗策略,并确定最佳的衔接时机与方案,最终构建覆盖耐药全程的治疗体系,从而系统性地延长患者生存。
而要验证这些前瞻性治疗策略的长期价值,并确保其安全有效,开展长期随访研究,持续积累循证医学证据则至关重要。通过收集患者治疗数据,为评估药物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提供依据,并基于数据分析结果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为实现上述环节的协同运作,构建数字化诊疗平台成为必然选择。建立统一的智能医疗数据平台,整合多维度数据,为MDT决策提供实时、全面的支持。同时,在患者端开发具备疾病教育、用药指导和症状上报等功能的智能应用程序,形成医患数据联动的闭环。最终,将以患者为中心和高效MDT协作的理念落地为可执行的数字化工作流程。
总结
埃万妥单抗联合方案的成功,源于其双特异性抗体的独特作用机制,可同时靶向EGFR和MET信号通路,通过双重阻断与协同作用实现显著的抗肿瘤效应。这不仅使该方案在临床疗效上实现重大突破,更推动EGFR突变肺癌治疗进入了一个以"精准决策"为起点、以"系统管理"为核心的全新阶段。在临床实践中,该联合方案通过在治疗起点即为脑转移等高危患者提供了精准的治疗策略,并在全程中实施前瞻性、动态化的监测与干预,成功构筑了覆盖治疗全周期的深度获益路径。展望未来,这一全程管理新范式将深度融合AI技术与数字化平台,并以前沿的耐药机制研究为指引,不断实现自我优化与迭代,从而系统性地打通从“药物可及”到“临床用好”的关键路径,最终将慢病化的管理愿景真正变为现实。
专家简介
![]()
李子明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肿瘤科主任
主任医师、肿瘤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青委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 (CSCO) 青委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兼内科学组秘书
美国纽约叶史瓦大学爱因斯坦医学院访问学者(2014.8-2015.9)
获得: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
上海市浦江人才、上海市人才发展基金
主要研究方向为肺癌多学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擅长肺癌微创肿瘤消融术
参考文献:
[1]Shirish MG, et al. Amivantamab Plus Lazertinib vs Osimertinib in First-line EGFR-mutant Advanced NSCLC: Longer Follow-up of the MARIPOSA Study. 2024 WCLC. OA.02.03.
[2]Yang JC, et al. MARIPOSA Investigators. Overall Survival with Amivantamab-Lazertinib in EGFR-Mutated Advanced NSCLC. N Engl J Med. 2025 Sep 7.
[3]NCCN Guidelines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ancers. Version 2.2025.
[4]Felip E, et al. Amivantamab plus lazertinib versus osimertinib in first-line EGFR-mutant advanc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with biomarkers of high-risk disease: a secondary analysis from MARIPOSA. Ann Oncol. 2024;35(9):805-816.
[5]Lu S , et al. Amivantamab Plus Lazertinib vs Osimertinib as First-line Treatment Among Asian Patients With EGFR-mutated,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MARIPOSA Subgroup Analysis. 2023 ESMO Aisa. LBA10.
[6]Hayashi H, et al. Mechanisms of acquired resistance to first-line amivantamab plus lazertinib vs osimertinib:updated analysis from MARIPOSA. 2025 WCLC PT1.03.06.
[7]Spira AI, et al. Preventing Infusion-Related Reactions With Intravenous Amivantamab-Results From SKIPPirr, a Phase 2 Study: A Brief Report. J Thorac Oncol. 2025;20(6):809-816.
[8]Cho BC, et al. Enhanced vs Standard Dermatologic Management with Amivantamab-Lazertinib in EGFRm Advanced NSCLC: the COCOON Global RCT. 2025 WCLC P3.12.46.
[9]Sun Min Lim, et al. Subcutaneous amivantamab and lazertinib as first-line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EGFR-mutated,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Results from the phase 2 PALOMA-2 study. 2024 ASCO LBA 8612.
*此文仅用于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平台立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