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徐萍萍走后,“脆弱”啊,“矫情”啊,又来了。
说这些话的,大概率不是老师,或者家里没有当老师的。
徐萍萍自尽,诱因是刚送完毕业班,又要接一届并被要求“接班主任”,还“跨学科任教历史”。
当过老师的都知道,中途接班主任,青春期孩子、各种问题,难度堪比当后爹后妈。
再来个“跨学科任教”,等于重起炉灶,备课量不是一般的大。
关键是,浙江中考历史科目分值为100分,且从2026年全部闭卷考试,正被她赶上。
从未教过历史、也未当过班主任的她,拼命努力,终究敌不过如山的压力。
多次向学校反映无果后,她选择了自我了断。
2022年的毕业照上,她的眼里都是光。
![]()
3年后的她走了,带着着医院的抑郁和焦虑诊断书。
抑郁这个病,学生比例之高,权威部门都确认了。而据《中国教师发展报告2024》,近6成教师存在心理问题。
实际上,教师的崩溃是缓慢而持久的。
在部分网友看来,教师工作“轻轻松松,外加寒暑假3个月”。
而实际调查,我国教师平均周工作时长达54.5小时。
回家后,也要随时接听家长电话,回复群里消息。
所谓寒暑假,掐头去尾,外加中途返校、各种学习打卡,还有家访任务、家长群督促,有的地方还有值班、巡河等事项,能歇多久?
寒暑假,除了用来续命,补偿老人小孩的亏欠,就是住院开刀。平时不敢生病,生病了不敢歇,一个萝卜一个坑啊。
据说,徐老师在去世两天前,曾持医院开具的建议休息半个月的病假条向学校请假,但学校以“教学任务紧张”为由未批准。
![]()
真正累的,是考核压力。
学生分三六九等,老师也有个三六九等。这个“等”就是考试分数、升学率。
分数跟绩效挂钩,跟职称荣誉挂钩,甚至跟县管校聘挂钩,跟末位淘汰挂钩。
还有个安全压力。学生进了校,安全责任层层下放,最后都悬在了老师头上。
上次某地某班主任家长群的“发飙”,表面是家校矛盾,实际是老师在各种压力下的崩溃。
![]()
2023年10月,郑州某小学吕老师留下遗书后自杀,刚过完23岁生日。
她留下的信息包括“晚上8点还在开会”“不休息”“我们头发油的不行,又不敢回学校,回学校就被逮着去工作”。
还有心灵的摧残,“被领导批评了”,而且“当着我们班学生面批我”。
![]()
吕老师在生命最后的呐喊是:
“什么时候老师才能只做教书育人的工作?不幸福的老师怎么能教出积极乐观的孩子呢?”
老师苦,年轻教师更有哑巴吃黄连的苦。
老教师评了职称,有了资历,就可以讨价还价。脏活累活就都到了小年轻头上。
班主任、跨学科任教、假期值班,大多是小年轻顶。
这一群小年轻,多是独生子女,也多是乖孩子。面对各种调皮捣蛋的孩子、各种状况,实在是疲于应付。
![]()
王世坚的《没出息》火了以后,又内涵了普通人的牛马一生。
幼儿园从从容容,小学游刃有余,初中匆匆忙忙,高中连滚带爬;
大学,睁眼说瞎话;工作,你在哽咽什么;婚后,你在哭什么哭;离婚,没出息。
面对舆论潮水,徐萍萍生前所在学校辩解“生病了哪有不给假的”。
实际上,聘什么老师、有多少老师可用,学校很多时候也没有决定权。
校长盯着老师,局长也盯着校长呢。
就像祥林嫂的离世,似乎找不到凶手,似乎都是凶手。
类似徐萍萍这样的老师,恐怕也不只在这所学校。有不少徐老师,活着,心已经死了。
这才是严重之处,可怕之处。
徐老师走了,就像对于祥林嫂,反而是一种解脱。
最后,徐老师的课到底调给了谁?还有多少徐老师正在边缘徘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