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剑指“每天10小时工作”重压:教师减负新政直击痛点

0
分享至


资料图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峰 北京报道为了治理中小学教师负担重这一痼疾,教育部再次发文部署。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深化中小学教师减负工作作出系统部署。

与以往出台的措施相比,《通知》细化了举措、加大了力度。

比如,《通知》提出,不得开展以学校为对象的各类达标活动,每所学校每年接受县级及以上教育综合督导不超过1项,每所学校每学期各类进校园活动不超过6次,上级机关、单位原则上不得借调中小学教师,不得要求教师承担巡河护林、上街执勤、创城庆典、汇演展览等非教育教学任务。

中小学教师非教学负担是一个长期性的教育治理难题,既需要下猛药,也需要久久为功。

为了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我国已多次出台相关文件。

2019年1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下称《若干意见》),提出20条举措,要求大幅精简文件和会议,严格清理规范与中小学教育教学无关事项。

我国教师队伍较大,中小学教师减负是基层减负的重要部分。因此,很多地方从省一级到县一级都印发了相关文件。

202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统筹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精简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俞伟跃在2024年8月29日国新办发布会上说,各省份均结合实际研制了社会事务进校园的准入标准,公布了进校园“白名单”。

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减轻教师非教育教学任务负担。

此次出台的《通知》,正是为了贯彻落实上述政策,在深入分析当前减负工作难点堵点问题基础上,对基层困惑的各类涉师负担问题进行明确规范。

持续治理之下,中小学教师负担还有哪些“难啃的硬骨头”?

首先是工作时间长。2021年“双减”以后,中小学课后服务实现全覆盖,这是2019年《若干意见》印发时所没有的情况。实行课后服务后,中小学生一般从下午3点半放学延长到4点半,有的甚至延长到5点半或六点。

有研究团队在2022年3月至2024年6月,对南方某省约百所中小学校两千多名教职工开展多轮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教师工作日平均工作时间为10.07个小时,有95.56%的中小学教师表示自己日常工作时间超过8个小时。

目前,课后服务主要由中小学校教师承担,以开展素质课程、答疑辅导、监督自习为主。该调查显示,承担素质拓展课程管理的教师周均工作时长达53.6小时,比统一开展课后服务之前增加18%。

北京市朝阳区一名初中学生家长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她的孩子每天要求早上7点20到校,下午6点30放学,在校时间约11个小时,这意味着“孩子的班主任每天在校时间至少超过11个小时”。

其次是迎接检查评比任务重。东部地区一名初中班主任蔡霞(化名)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每次迎接检查,几乎都需要提交材料。但每次检查的项目差异很大,材料没有模板,所以每次要改不同版本的材料,有时候需要把教师们叫到一起写材料。”

第三是“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东部地区一名小学低年级班主任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她几乎每个工作日都要在小程序里发布任务,包括要求家长接龙作答、发放知情同意书等。有的家长工作忙忽略了消息,有的家长年纪大不会操作,只好等到很晚或反复催促。

“教学原本是师生双方的活动,但目前教学和师生双方都要接受来自管理和评价的外部规范和要求,而且这类规范与要求来自目的、内容、标准各不相同的多方主体,它们的影响也各不相同,既有正激励,也有负向干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

《通知》对于减负的堵点卡点进一步作出针对性治理。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负责人指出,“对基层困惑的各类涉师负担问题进行明确规范,如教师假期值班、社会考试监考、校园外开展活动、社会调研、教师培训等予以规范,严控借调借用教师,保障教师从事主责主业。”

《通知》提出,健全教师课后服务保障机制。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应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做好衔接,严禁随意扩大范围。可统筹安排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制”,不得将课后服务情况与教师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硬性挂钩。

“教师参加课后服务基本上是无偿劳动,但参加课后服务的表现却在教师评聘表彰考核的范围之内,看似是对教师参加课后服务的补偿和鼓励,却无形中造成了压力和负担。《通知》要求课后服务与教师评优脱钩的规定,很有针对性。” 蔡霞说。

目前,很多地方已经推出教师弹性上下班制度。比如,成都市规定,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当天没有安排课后服务工作的,可以适当提早离校,当天有课后服务任务的,早上可以适当推迟到校。

温州市规定,实行晚托管理时间“储蓄制”,将教师晚托服务时间折算成时间积分进行储蓄,储蓄的时间积分可兑换“调休假”时间。

《通知》提出,规范涉校涉师督查检查评比考核清单管理。不得随意设置创建示范、“一票否决”和签订责任状等事项,严禁以调研、评估、指导、监测等名义变相开展督查检查考核,不得以发文开会、留痕资料、台账记录作为评价依据。

《通知》提出,健全社会事务进校园白名单制度。未列入“白名单”事项原则上不得进入,每所学校每学期各类进校园活动不超过6次。严禁强制要求师生参与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活动,不得要求教师承担巡河护林、上街执勤、创城庆典、汇演展览等非教育教学任务。

“要以刚性约束为学校和教师划界,严禁强制师生参与与教育教学无关活动,抵御非教育教学事务过度侵扰。”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负责人指出。

《通知》提出,精简数据填报与应用程序使用。对面向中小学校和教师的政务应用程序每年开展1次集中清理,形成省级选用清单。应用程序不得设置打卡签到、积分排名、统计在线时长等强制性功能,非必要不得强制要求教师上传工作照片、视频和轨迹等。

“要建立教育数字化治理规范,推动平台整合与数据共享,重点整治强制使用、重复填报等问题。” 上述负责人指出。

储朝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要保障教师说“不”的权利,当教师遇到不当要求时,有相应的教师投诉机制,由专业、权威、公正的评定程序确定该不该做,阻止一股脑儿要求强制执行的通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21世纪经济报道 incentive-icons
21世纪经济报道
中国商业新闻领导者
219474文章数 74327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