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把“中国智造”的N7推上东京车展,是个好信号,但也让国内网友着急起来。
2025年日本移动出行展(东京车展)正在举行,日产展台的聚光灯打在了一台车尾清晰标注着“东风日产”的纯电轿车——N7之上。可一转回国内用户侧,掌声并不整齐。
![]()
近日,环球时报针对“东风日产N7登陆日本移动出行展”发表一则评论表示“这一场景,瞬间超越了普通新车发布的范畴,成为一个强烈的产业信号:全球TOP10的车企,首次将中国研发、中国制造的车型置于国际展台的重要位置。”、“它预示着那个需要‘用市场换技术’的时代已经落幕,一个凭借‘技术自信’平等参与、共同引领的新时代,正伴随着N7的聚光灯,清晰地向我们走来。”这确实振奋人心,想要拍掌叫好,可进一步了解这款车型后,却让人悲喜交加。
N7于2025年4月27日上市,诞生于东风日产的合资框架:由中国团队主导产品定义与本土化研发制造,日产提供全球安全与品质体系的背书与平台资源,走的是“全球标准+中国速度”的分工路径。在油电切换这几年里,日系电动车的存在感一直偏弱,更多时间花在观望与评估上。直到2025年下半年,日产借助中国供应链与工程师红利,终于把N7推上台面,试图用一款量产车型把合资的电动化节奏拉回正轨。
但产品上市后,4月交付665台,5月3034台,6月6189台,7月6455台,8月冲到10148台,9月腰斩至6410台。销量数字“不单单友商懵了,日产更是懵了”。
![]()
挖一挖社交平台上,与N7相关的吐槽在这款车上市后逐步增加,有人说“提车不到20公里就出现故障”,也有人遇到提车当日“瘫痪”的情况。在车质网上针对日产N7有超过130条投诉,其中有一半多是销售服务争议,集中在交车超时订金纠纷上,关于产品的投诉主要聚焦在车机死机黑屏、电机异响、电池动力系统故障、方向盘偏移、无线充电与冰箱失灵等,既有“三电”层面的核心风险,也有电子电气与舒适配置的稳定性问题。另外,维权过程的摩擦也被放大,比如4S店以“未升级”解释,导致退车流程推进困难。
对一款新车而言,这些声音不代表全部用户,但在社交媒体放大效应下,“用户的担忧”足以影响口碑的形成速度。因此可以判断,销量数据的冲高靠营销,数据腰斩与舆论、品控争议、同级竞争有关。
国内行业媒体也对N7的商业现实给出了比较冷静的判断。观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合资的窗口期很短。电动化转型的压力下,传统合资需要用更快的速度证明产品力与体系力,N7被寄予日系电车转型“破局者”的期待。第二,价格与成本的张力客观存在。为抢份额采取“亏钱也要卖”的策略能带来阶段性放量,但这对研发、服务、品控的持续投入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质量闭环跟不上,短期放量无法转化成长期口碑,反而会加速透支品牌。第三,“最后一枪”的标签是一种压力。媒体提醒,1万台是阶段性的成绩,但能否稳在一个健康的状态,需要观察后续复购与用户口碑带来的自然增量。不要把N7理解成单车奇迹,它更像是对合资模式重构的试卷,题目包括产品一致性、服务透明度、全球化叙事与本地化运营。换句话说,N7的意义在于路径,而不只是销量榜单上的某个数。
![]()
从“好机会”走向“好结果”,关键还是回到基本功。与其强调价格和政策,不如把“全球标准+中国速度”的具体实践讲清楚。新车测试周期更不能因为要“速度”而被压缩,车企应在“上市时机”与“验证周期”之间做更稳健的取舍。避免“营销拉满、质量掉线”的拉扯,把资源投入到最能改善用户体验的点位上。
回到开头的那束光。N7站在东京,体现了中国新能源生态的成熟度,也体现了日产在电动化路线上做出的务实选择。把“中国智造”推向世界,是一次信号,也是一次承诺。承诺的兑现,不在台上,而在每一次日常使用中。对于合资模式,是一道检验题:从“市场换技术”到“共同创新”,关键看细节。好的故事不需要夸张,只需要把问题解决到位。
“东风日产N7的东京之旅,是一个序幕,而非终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