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通讯员 陕伟权
“跑了五年,找了无数次,多亏了王法官,不然这事儿不知道要搞到什么时候!”近日,杨强与社区工作人员一道,将一面写有“耐心调解促和谐 倾心为民止纷争”的锦旗,亲手送到了点军法院王发芬法官手中。
![]()
这面锦旗背后,是一起横跨五年、牵动两代人、涉及两栋宅基地的信访积案,在王发芬法官的倾情调解下,这场家庭纠纷终于画上句号,一度破碎的亲情也在司法的温情中得以弥合。
故事要从两处宅基地说起。90多岁的张婆婆与老伴(已故)共育有6 名子女,二儿子杨强长期与父母同住,不仅出资为房屋加建了第三层,还买下了第二层的使用权;四儿子杨全则出资翻建了另一处宅基地,房屋登记在父亲名下。
2020年,村里面临拆迁,村集体组织调解时,各方签订了人民调解协议,约定第一栋房屋的一、二层归老两口,三层及另一处宅基地归杨强。然而,协议中却未明确第二处宅基地的产权归属。
拆迁补偿到位后,杨强发现自己并未获得约定的完整权益,而杨全则认为自己翻建的房屋应归自己所有,兄弟间的矛盾爆发。
此后五年,杨强不断信访。街道多次介入,但问题涉及产权、继承、赡养等多重家庭法律关系,始终未能解决。五年间,兄弟姐妹在争执中日渐疏远,年迈的张婆婆更是心力交瘁。
“信访积案不是‘烫手山芋’,而是群众的‘心头大事’。”案件进入法院后,承办法官第一时间深入研判案情。她敏锐地意识到,这并非一起简单的合同纠纷,如果仅就杨强的诉讼请求作出判决,表面上解决了争议,却可能埋下更深隐患,不仅无法真正消除兄弟间的隔阂,也难以保障张婆婆的晚年生活。
为实现纠纷实质性化解,承办法官决定跳出“就案办案”的思维,从根源上寻找矛盾症结。她多次走访社区,与每一位家庭成员促膝长谈,倾听他们的委屈与期待,并依法将张婆婆及其所有子女追加为案件第三人,力求一次性化解全部家庭矛盾,不让亲情被利益绑架。
调解过程远比想象中艰难。调解初期,各方意见尖锐对立,年事已高、听力不佳的张婆婆一提起子女间的争执,便情绪激动、泪流不止,调解不得不暂时中断。
面对困难,承办法官并未气馁,转而采用“背对背”调解方式,逐个沟通、耐心疏导:对杨强,既肯定他多年来照顾父母的付出,也释明相关法律规定,引导他理性看待自身权益;对杨全,则劝导他换位思考,珍视手足之情;对其他子女,承办法官强调赡养父母是法定义务,家庭和睦才是真正的幸福。
![]()
为找到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调解从上午持续到傍晚。承办法官反复测算拆迁补偿利益,努力平衡各方诉求,最终提出:老人名下拆迁补偿的房屋所有权归杨强所有,张婆婆对该房屋享有终身居住权;拆迁补偿款由张婆婆保管,保障其晚年生活开支;六个子女轮流照料张婆婆的饮食起居,待其百年后再依法分割补偿款;杨全仍享有其翻建房屋的全部拆迁权益。这一方案,既回应了杨强的合理诉求,也保障了老人的晚年生活,更为兄弟姐妹修复亲情创造了条件。
然而,就在调解协议即将签订时,小儿子杨峰突然反悔。承办法官连夜与街办工作人员沟通,再次上门做杨峰的思想工作,结合法律规定和亲情伦理,终于打消了他的顾虑。
最终,各方在调解协议上签字,困扰这个家庭五年的纠纷,画上了圆满句号。
如今,走进张婆婆的家,再也听不到争执声,取而代之的是儿女绕膝的欢声笑语。子女们按照约定轮流照料老人,陪她聊天、散步,曾经疏远的兄弟姐妹也重拾亲情,逢年过节聚在一起,其乐融融。杨强彻底放下了五年来的信访心结,主动撤回信访申请和诉讼请求,安心经营自己的生活,目前也已顺利办妥房屋产权登记手续。
“这面锦旗,承载的不仅是一份感谢,更是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认可。”王发芬表示,“每一起家事纠纷背后,都是剪不断的血脉亲情。作为法官,我们不仅要依法裁判,更要用心用情化解矛盾,让司法有力度,更有温度。”
近年来,点军法院始终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将实质性化解纠纷贯穿办案全程,针对信访积案、家事纠纷等重点领域,不断创新调解机制,以足够的耐心、细心和真心,努力促进社会和谐。
(来源:极目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