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岁的赵大妈和往常一样,清晨五点半就拎着水壶出门,约了同伴在小区公园一起快步走、练广场舞。谁知刚扭了没几支舞,只听她喊了一声“头有点晕”,整个人便倒在了花坛边的椅子上。
周围的人都吓坏了,赶紧拨打急救电话。医生赶到后详细询问了她的日常习惯,一边查看身体状况一边皱眉叹气:“这一把年纪,每天硬扛着早起锻炼,还舍不得早点休息,您这是拿命‘较劲’啊!”
![]()
赵大妈醒来后,回忆起这几个月自己的状态:天一亮就起床锻炼,晚上睡得很晚,偶尔还会多喝点茶以为提神。她怎么也没想到,明明是为健康在勤快,反而出了这么大的“岔子”。
不少身边的朋友也开始疑惑,自己每天早起运动,真的有问题吗?习惯晚睡、为了“锻炼”硬撑,真的会伤身体吗?赵大妈这次晕倒背后,到底藏着哪些鲜为人知的风险?
很多中老年人都觉得“早起锻炼”“勤快多运动”是保健的黄金法则。可权威数据显示,中国老年人因早起运动诱发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病率,近10年增长了约14.7%,其中心源性猝倒和猝死事件数据令人警惕。
原因很简单,中老年人心血管弹性和自我调节功能随年龄下降,清晨气温较低,血压容易波动,熬夜加身体疲劳,清晨“硬撑”着运动,极易诱发血压骤变、心脑血管痉挛。
上海某三甲医院的一项调查表明:年龄超过60岁的成年人,连续5年以上每天早起(5点-6点)锻炼且入睡时间晚于11点,心脑血管急性事件风险提升21.6%,发生头晕、猝倒、甚至猝死的概率明显高于同龄普通作息人群。
医生解释,这不仅和外部温度有关,还涉及血液粘稠度、外周血管收缩、血压昼夜节律等多重因素。
此外,夜间人体本该进入修复状态,晚睡会令人体免疫系统负担加重,激素分泌紊乱。这就像给心脏和血管按下“双重负担”按钮,早晨本较脆弱的状态,遇到剧烈活动,更易发生意外。
如果日常饮食又过于油腻或水分摄取不足,出现晕厥、低血压乃至更严重情况的风险进一步加大。
![]()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调研,连续两个月保持“早起运动+晚睡”的生活方式,大部分中老年人身体都会出现一系列预警信号,这其中有三项尤其值得留意:
头晕乏力:超八成受访者表示,近期晨起锻炼后常感到乏力,甚至有头晕、眼花现象。这多因夜间未足够休息,血糖、血压波动,加之清晨温度低,导致脑部供血短暂不足,引发晕眩感。
心慌气短:权威数据显示,超34%高龄晨练者出现心慌胸闷、气促等心血管反应。尤其在冬春气温较低且起床后未充分热身时,心率骤升、外周血管急剧收缩,容易刺激心脏,诱发房颤、心绞痛等急性事件。
免疫力下降、易感冒:长期晚睡、晨练,导致机体免疫细胞活性下降12%至17%,感冒、咳嗽等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显著上升。有调查发现,部分老人春季前后反复感染流感,免疫力低下与起居紊乱直接相关。
![]()
还有部分老人出现记忆力减退、情绪波动大等问题,这和慢性疲劳、睡眠质量差密切相关。如果不及时调整生活方式,上述小问题很容易累积为大风险。医学常识提醒,忌讳“宁可多动,不能偷懒”,关键还要讲科学、讲节律。
科学运动和优质睡眠,才是中老年人健康长寿的黄金搭档。医生建议大家:
合理安排锻炼时间:建议老年人锻炼的最佳时段是上午8点到10点。这时身体机能已激活、气温回升,风险大大降低。户外晨练前应先测量血压,热身充分后再适度活动,避免剧烈动作。
保证充足睡眠:睡眠时间保持7-8小时,睡前尽量不饮茶、不长时间看手机。建议晚间10:30前入睡,维持规律作息,有助心血管修复、免疫功能恢复。夜间如频繁起夜要排查基础疾病,并遵照医生建议处理。
![]()
适量运动、循序渐进:运动强度以“能说话但不能唱歌”为宜,每次30-40分钟,避免空腹、劳累后运动。运动后及时补充水分,避免脱水带来的风险。如有基础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务必遵医嘱调整活动计划。
此外,遇有身体明显不适时应即刻停止锻炼并就医,切勿“硬撑”,也不要迷信“越累效果越好”。每个人的体质、耐受力不同,科学保健应个性化调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