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荆楚大地,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爱为翼,以行动为笔,书写着温暖与希望的篇章。
他们,是助残志愿者。
每一个助残故事,都如同一束穿透阴霾的光,照亮残疾人前行的道路;每一次贴心帮扶,都是寒冬里的一团火,给予残疾人温暖与力量。这些点滴汇聚,凝聚成社会对残疾人满满的关爱。
自2025年4月1日起,湖北省残联携手极目新闻开设“我的志愿助残故事”栏目,让我们一同聆听志愿者们那些动人的助残故事。
![]()
极目新闻记者 舒平
通讯员 王大志
讲述人:王莉云 鄂州市苏柳英工作小组志愿者
现在每次去李响(化名)家,看着他能扶着墙慢慢挪步,我都忍不住想起第一次见他的样子——2021年夏天,那间窄小的出租屋里,他如婴儿般蜷缩在床上,连翻身都要靠爸妈。谁能想到?短短三年,他靠一项“脑里装电极”的技术,打破30年的瘫痪困局,并且还想申请做一名志愿者呢。
李响是1995年早产得的重度脑瘫,医生当初说他活不过3岁。他爸妈带着他跑遍北京、上海、武汉,针灸、按摩、吃药,啥法子都试了,花了上百万,连老家房子都卖了,可他还是站不起来、说不清楚话。2021年我们苏柳英工作小组把他纳入服务对象,我第一次上门,他躺在床上身体动不了,如婴儿般清澈的眼神使劲往我这边瞟——同情之心油然而生,那一瞬间我就暗下决心,帮他找条出路。
2024年春天,契机悄然降临。李响在电视上看到某医院成功实施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脑瘫的新闻。我得知后,立即展开行动:连续三天泡在图书馆查阅医学资料,通过网络联系国内顶尖神经外科专家,最终锁定了清华大学玉泉医院马羽教授团队。
原来这DBS技术是往大脑特定核团植入电极,用电刺激改善神经功能,之前多用于帕金森病,用在重度脑瘫患者身上,国内还没先例!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网上给医院的马羽教授团队发了咨询信息,没想到第三天就收到回复,说愿意给李响做评估。
“DBS手术需要将电极植入大脑特定核团,通过电刺激改善神经功能。”马羽教授介绍,“这项技术在治疗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等疾病中已广泛应用,但用于脑瘫患者尚属前沿探索。”得知李响的情况后,马羽团队决定为他量身定制手术方案——这将是国内首例针对重度脑瘫患者的DBS治疗。
手术筹备过程充满挑战。我协调医疗资源,帮助李响一家解决经济难题。为李响申请了“阳光家园”托养补贴,还通过苏柳英工作站发起募捐,共筹集善款8.6万元。2024年6月15日,我陪着李响一家踏上了前往北京的求医之路。
6月18日,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的无影灯下,一场关乎生命的攻坚战悄然展开。马羽教授团队采用全麻下立体定向手术,将直径仅1.2毫米的电极精准植入李响的丘脑底核。手术持续8小时,我在手术室外寸步不离,与李响的妈妈一道默默祈祷手术成功。
![]()
术后三天是关键观察期。当我第一次看到李响手指微微颤动时,激动得热泪盈眶:“他的右手小指能动了!”更令人振奋的是,术后第七天,李响竟然在康复师的辅助下完成了坐立动作。“这是我30年来第一次看到儿子坐起来!”李响妈妈紧紧握住我的手,泣不成声。
后来我才知道,李响用的那台国产脑起搏器特别厉害——是清华大学研发的,能无线充电,电池能用20年,还能通过手机APP调参数,比进口设备便宜60%。他这台手术总共花了15万,80%都由医保和公益基金承担了,没让他家多花钱。
术后康复是场硬仗,我给李响制定了“三维计划”:每天早晚帮他做关节训练,用毛巾绑着他的手腕一点点抬,一次10分钟,一天50次;每月通过远程系统跟北京团队沟通,调整起搏器参数;还请心理咨询师帮他克服自卑。
三个月后,李响能独立坐立了;半年后,他能扶着东西慢慢站起来挪步了。上次我去,他还跟我说:“王姐,等我学会走路,我也想当志愿者,帮像我一样的人。”听他这么说,我心里暖烘烘的——不光是帮他站了起来,更是帮他找回了生活的希望。
科技助残能改写残友命运,我们志愿者如火炬手般传递希望,让更多像李响这样的人,稳稳站在阳光里。
(来源:极目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