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多年前,美国阿波罗计划把宇航员送上月球,这事儿听起来就像老辈人讲古,厉害是真厉害,但为啥却戛然而止了呢?现在科技这么发达,为啥不直接把当年那套方法搬过来用呢?是图纸丢了,还是里头有啥隐情?
![]()
这事儿跟咱家里修个老物件儿有点像,您家阁楼里可能还留着二十年前的老手机,充电器都找不到了,就算找着,开机一看,除了打个电话发个短信,啥也干不了。
不是它当年不先进,是现在咱们用惯了智能手机,回头再用老家伙,处处用着不舒服。阿波罗计划那套登月系统,就好比是航天领域的“大哥大”:功能单一,成本吓人,而且很多造它的人早就退休了,想原样复刻,难度不亚于重新发明一遍。
![]()
当年的技术档案确实没丢,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把这些资料保管得好好的,但问题在于,那不是一摞现成的“安装说明书”。
阿波罗计划的工程文件浩如烟海,许多关键细节存在于工程师的头脑里、供应商的旧账本里,或是已经停产的老零件规格书里。比如土星五号火箭的数百万个零件,很多制造商早就不干这行了,生产线都拆了。
现在找个会修老式显像管电视的师傅都难,更别说重启一条五十年前的火箭供应链了。这可不是照着图纸拧螺丝那么简单,整个工业基础都更新换代了。
![]()
阿波罗计划是冷战时期的特殊产物,当年美国为了跟苏联抢头条,真是下了血本。巅峰时期,NASA的预算能占到联邦总预算的百分之四点多,放今天相当于每年近千亿美元。
现在NASA的预算比例连那时候的零头都赶不上。当年那种“不计成本”的模式,今天根本玩不转。就好比您祖上可能阔过,修过大宅院,但现在让您完全按原样重修一个,光那些手工雕花木匠的工钱就能让您倒吸凉气。
现在的航天项目,讲究的是可持续和性价比,得精打细算。
![]()
还有一个核心原因,安全标准早就天差地别了,五十年前的航天技术,用现在的眼光看,确实有点“粗放”。阿波罗飞船的计算机处理能力,还不如您现在口袋里的一只智能手表。
当年宇航员是实打实的探险家,承担着现在难以想象的风险。比如阿波罗11号登月时,计算机差点死机,燃料也险些不够返回,都是惊心动魄的瞬间。现在可不行了,我们对航天器的可靠性、生命保障系统的安全性要求高了不止一个量级。
![]()
新的阿尔忒弥斯计划,载人登月飞船“猎户座”的设计,用了大量现代计算机技术、新材料和自动化系统,目标是把宇航员的风险降到最低。
这就好比老式汽车可能连安全带都没有,现在您开车肯定得要求气囊、ABS、防撞梁一应俱全,是一个道理。
![]()
阿波罗计划主要目的是“插旗子、留脚印”,在那个特殊时期证明“载人登月是可行的”。而现在的阿尔忒弥斯计划,是想在月球上“呆得住”,要建基地、搞科研、利用月球资源,甚至为将来去火星铺路。
这就好比当年是去荒野探险,搭个帐篷住一晚就走;现在是要去那儿盖个村子,长期生活。需要的工具、技术和规划能一样吗?
新计划要用到巨型火箭SLS、更先进的载人飞船,还打算在月球轨道上建个叫“门户”的空间站当中转站,这些都不是阿波罗时代的概念。
![]()
不是美国人不想“抄近道”,实在是时过境迁,老办法解决不了新问题。航天技术发展这五十年,就像手机从大哥大进化到智能手机,虽然基本通话功能没变,但里面的芯片、软件、生态早就翻天覆地了。
重启阿波罗,就像非要用大哥大去刷视频、打网游,不是不行,是实在没必要,也得不偿失。新时代的登月,得用新时代的家伙事儿,这才是真正向前看。
![]()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