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3日消息,饿了么App最新的内测版本已更名为“淘宝闪购”,版本号更新至12.0.1。此次更新的“淘宝闪购”标语为“外卖放心点,美食准时达”。目前“淘宝闪购”正处于灰度测试阶段,仅对部分用户开放体验
一句话总结:阿里终于把饿了么,变成了淘宝的一个“功能”。
很多人可能觉得,这只是个品牌名的变化,背后无非是阿里又一次整合资源的老套路。但如果你稍微懂点平台战场的排兵布阵,你就知道这事背后的含义不止于此。这不是换名,这是放弃。
放弃饿了么作为独立外卖平台存在的幻想,也放弃了与美团“外卖 PK”的老思路。
这一步,其实阿里早该走了。
先说本质问题。饿了么这个牌子,阿里压根没打出过心智。对用户来说,它永远是“美团以外的另一个App”;对商家来说,它是“另一个需要运维的平台”;对集团来说,它是个赔钱但不好关的业务。过去十年,阿里干了无数轮“饿了么整合”:换团队、换负责人、换打法,但从来没解决一个问题——到底用户为什么需要饿了么?
而现在,这个问题终于有了答案:不需要。
不是说不需要外卖,而是不需要一个独立的“饿了么”。淘宝可以有“到家”,但不需要“饿了么”这块招牌。品牌不成立,战略当然就不成立了。
于是我们看到,“淘宝闪购”这个新名字横空出世,不是取代饿了么,而是让饿了么彻底“隐身”。它不再是主角,它是淘宝即时零售的基础设施,是运力中台,是履约网络,是被平台调用的能力。骑手还是那批骑手,但他们的背后Logo,已经不再是外卖蓝,而是淘宝橙。
这其实就是平台合并的“极限状态”:用户只看到淘宝,系统自己调用饿了么。
从财务逻辑上,这种整合也顺理成章。饿了么亏钱不是新闻,淘宝流量下滑才是危机。而即时零售是淘宝转型中为数不多还能撑住高频心智的抓手。“淘宝闪购”之所以要在双11前夕亮相,是因为阿里必须用它去证明一个命题:“淘宝不仅是买东西的地方,也是买得快的地方。”
这个心智太关键了。谁能占据“30分钟达”的用户认知,谁就能在未来的本地零售战场上赢得主动权。
美团懂这一点,所以它在推“万物到家”;京东懂,所以它狂推“小时购”;拼多多虽然动作慢,但它也在试图通过“多多买菜+前置仓”找突破。而阿里,这一次是真的把“即时零售”提到了战略高度,不再只是“附加项”,而是淘宝本体的一部分。
这就好比你原来是电商百货,现在你要变成“线上711”。卖的不再只是SKU,而是“时间”——谁能送得快,谁就有留存;谁能及时满足“即时性刚需”,谁就能转化高频用户。
这个逻辑,饿了么做不到,但淘宝闪购可以。
因为淘宝有亿级流量、搜索入口、有用户的消费习惯和支付心智;饿了么没有这些,它只有送餐的运力。而这套运力本来就不该绑死在“吃饭”上,它可以送药、送菜、送猫砂、送一切你临时需要的东西。让饿了么继续自己做品牌,是效率最低的资源浪费。
所以现在阿里的思路非常清晰了:一切即时零售,归淘宝;一切履约派送,由饿了么;品牌对外统一为“淘宝闪购”。
从这个角度讲,“饿了么改名”其实是一次内部架构扁平化的表征,是业务链路彻底重构之后,前台品牌的同步更新。
当然,这事对阿里也不是没代价。
首先是品牌牺牲感:饿了么虽然市场份额不高,但也是几百亿 GMV 的生意,被“吃进淘宝”后会导致组织边界模糊、人才流失风险上升。
其次是用户心智重建:饿了么这几年也积累了一批高频用户,他们是否愿意在淘宝App里重新适应外卖场景,是个未知数。
最后是履约能力匹配问题:淘宝闪购一旦爆发式增长,饿了么的运力体系是否能跟上“非餐饮”的履约需求?这不是送盒饭的问题,是送一切的挑战。
但这些代价相比于重新激活淘宝的增长引擎而言,阿里是算过账的。
因为只要这个“淘宝闪购”能站稳,用户心智一旦建立:“淘宝=快+全+送到家”,那淘宝的商业想象力会一下子打开:不仅仅是卖货,而是做离用户最近的即时需求分发系统。
那会是什么?那是中国的Amazon Prime Now,是亚洲的Instacart,是美团的最强对手,是京东的拦路虎。
饿了么不再是饿了么,但阿里或许终于找到了那个能打赢下一场零售战争的自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