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冠者,礼之始也。”——《礼记》
“冠冕之为用,所以昭德也。”——《左传》
若把中华戏曲比作一条星河,那么盔头便是其上最璀璨的星斗;若把巴蜀大地比作一幅长卷,那么三台县便是那枚朱印。
千年古县,一顶风华
![]()
梁武帝设县,唐杜甫流寓,宋陆游题壁。涪江自岷山而来,绕城三匝,留下“涪水凝碧,印月成三”的佳话。
正是这方“川北咽喉”,在锣鼓点子响起时,把唐宋的月光、明清的烽烟,一并折进了盔头的一折一褶。
盔头:头顶的“微缩宇宙”
冠、盔、巾、帽,四大部洲;额子、翎子、狐尾、面牌,二十八宿。
![]()
帝王一顶“九龙冠”,九旒低垂,似《诗经》“如圭如璋,令闻令望”;将军一具“霸王盔”,雉尾高挑,若《史记》“力拔山兮气盖世”;书生一方“学士巾”,软缎轻拂,犹见杜甫当年“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
每一顶盔头都是一部“头顶的二十四史”,近三百种品类的盔头映照了中国千年的悲欢离合,忠奸勇懦。
指间乾坤,五道轮回
纸版、铁丝、牛胶、石膏、绸缎,寻常物什,却在三台艺人指间经历“五道轮回”。
![]()
绘样:以纸为刃,刻唐钩宋;
上丝:铅丝化骨,烙铁点睛;
走粉:石膏挤线,堆银砌雪;
上色:金粉银砂,开脸如生;
装饰:缀珠悬坠,步步生莲。
![]()
![]()
半月工期,百道工序,恰如曹雪芹“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薪火三代,灯火两盏
民国风烟里,刘宗宪负笈遂宁,又下江浙,把“江南水粉”与“巴山夜雨”揉进同一顶盔头。
上世纪六十年代,刘长贵子承父业,五十载做盔数万,一顶一顶,把三台县五十余个民间剧团的锣鼓声敲到了成都、重庆、广元、南充等地。
![]()
1979 年出生的女教师王位,拿起盔头制作技艺的接力棒。她把课堂当舞台,把操场当行头,让“00后”孩子们第一次知道:“原来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可以戴在自己头顶的‘小宇宙’”。
![]()
古意新生,国潮当燃
当“古意”被重新点燃,非遗不再只是记忆里的“技艺”,而是与潮流并肩的“符号”。
王位以盔头为笔,把千年战将风骨描进当下课堂与市集:学校展柜里,它是可被凝视的历史;体验台前,它是可触摸的国潮。
![]()
![]()
她让传统形制对接现代审美,让金属与羽翎在闪光灯下重新闪耀,只为告诉年轻人——守护非遗,不是复制过去,而是把过去炼成未来的火种。
![]()
于是,老手艺有了新粉丝,旧盔头开出新故事:古意新生,国潮当燃。
邀君一冠,共此山河
你若来三台,春可探潼川古城的梨云漫巷,夏可寻涪江之上鹭鸟翩跹,秋可登牛头山望梓州阁揽胜,冬可卧草堂听雪忆诗魂 。
![]()
而四季不改的坚守,在中新镇的小院里——市级非遗传承人刘长贵俯身案前,烙铁起,金粉落,一顶盔头在烟火与晨光中缓缓睁眼打板起,粉饰落,精美盔头便一一呈现。
![]()
来吧!戴一顶“状元盔”,赴“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欢畅;擎一具“紫金冠”,赴“黄沙百战穿金甲”的豪情;拈一方“学士巾”,赴杜甫“青山意不尽,衮衮上牛头”的悠然 。
三台盔头制作技艺,等你来把千年梓州的诗韵与锣鼓,一并戴在眉间。
(来源:三台文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