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不了枪毙我!”1951年2月24日,朝鲜龙头里阵地上,志愿军副班长关崇贵对着试图阻拦的弹药手大喊,端起手中的机枪对准俯冲的美军飞机扣动扳机。十四发子弹呼啸而出,违反了一条重要的战场纪律,却创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段传奇。
硝烟弥漫的614高地上,关崇贵面对美军战机的狂轰滥炸,眼睁睁看着战友一个个倒下。他毅然举起机枪向敌机开火,一架P-51战斗机应声坠落,成为志愿军步兵轻武器击落敌机的先例。
这个违纪行为不仅没有受到处罚,反而赢得了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的高度赞扬,并亲自下令将他 “连升三级” 。
![]()
违纪的代价?
关崇贵的 “违纪” 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朝鲜战场残酷环境下的必然选择。
1951 年 1 月,志愿军发起第四次战役,38 军奉命在汉江南岸阻击美军,掩护主力部队后撤。当时志愿军的防空力量极其薄弱,全军仅有少量高射炮,且多部署在后方交通线,一线部队面对美军飞机的低空扫射,几乎毫无还手之力。
为避免暴露阵地位置、减少无谓牺牲,志愿军总部曾明确规定:轻武器不准主动射击敌机。这条纪律在当时有现实考量 —— 步枪有效射程通常在 400 米以内,而美军战斗机低空飞行时高度也多在 500 米以上,命中率极低,盲目射击反而会引来更密集的轰炸。
![]()
关崇贵所在的 337 团,在此前的战斗中已有 12 名战士因暴露目标被敌机炸死,这也是连长反复强调纪律的原因。
可那天的情况不同。美军两架 P-51 不仅低空扫射,还朝着阵地后方的弹药库俯冲,一旦弹药库被击中,整个连队的防御将瞬间崩溃。关崇贵后来在战地报告中写道:“看着三班长的血在雪地里渗开,想着弹药库炸了兄弟们都得完蛋,哪还顾得上纪律,就想把那飞机打下来。”
他的射击技巧并非偶然 —— 参军前,关崇贵在老家吉林通化是有名的猎户,能用猎枪在百米外打中奔跑的野兔,参军后又在射击考核中多次拿过全团第一,这为他打下敌机奠定了基础。
![]()
敌机坠毁后,关崇贵第一时间找到指导员,主动承认违反纪律。指导员看着远处冒着烟的敌机残骸,又看了看满身雪花的关崇贵,一时不知该如何处理 —— 按纪律应上报军法处,可这场 “违纪” 确实保住了弹药库,还极大提振了全连士气。
最终,连队决定先将情况上报给 113 师,等待师部指示。
军法处的争议
关崇贵打落敌机的消息传到 113 师师部后,立刻引发了激烈争论。师军法处的工作人员认为,必须严格执行纪律,否则 “今后基层官兵都随意违反规定,战场秩序将无法维持”。
他们拿出《志愿军战场纪律条例》,其中明确规定 “擅自使用武器攻击超出作战预案目标者,视情节给予警告至撤职处分”,按此条款,关崇贵至少要被撤职,甚至可能被送上军事法庭。
但作战科的军官们却持不同意见。他们指出,当时汉江南岸阻击战已进入最艰难阶段,美军凭借空中优势,每天对志愿军阵地进行数十次轰炸,一线官兵士气受到极大影响。
关崇贵用步枪打下敌机,是志愿军入朝作战以来首次用轻武器击落美军战斗机,这不仅打破了 “美军飞机不可战胜” 的神话,更能极大鼓舞全军士气。
作战科还列举了此前的案例:1950 年 11 月,某部战士用冲锋枪击伤一架美军轰炸机,虽未击落,但师部给予了通报表扬,并未追究 “违纪” 责任。
![]()
争议最终上报到 38 军军部。军长梁兴初看完报告后,没有立刻表态,而是让人找来关崇贵的档案 —— 上面记录着,关崇贵在第一次战役中曾冒着炮火抢救两名伤员,第二次战役中带领全班炸毁美军两辆坦克,是连队里公认的 “战斗骨干”。
梁兴初随后又让人核实敌机坠毁的细节,确认关崇贵确实是在保卫弹药库的紧急情况下开枪,且击落的 P-51 上有美军飞行员跳伞后被俘虏,口供与关崇贵的陈述一致。
最终,38 军军部决定将此事上报志愿军总部,由彭德怀司令员亲自定夺。梁兴初在上报材料中特意写道:“关崇贵违纪属实,但情有可原,其作战勇敢,建议从轻处理,或可将功抵过。” 他没想到,这份带着 “求情” 意味的报告,会换来彭德怀截然不同的批示。
彭德怀的决断
1951 年 2 月 20 日,关崇贵的案例摆在了彭德怀的办公桌上。当时志愿军总部正面临一个棘手问题:美军发起 “绞杀战”,试图通过空中封锁切断志愿军的补给线,而志愿军防空力量不足,基层官兵面对敌机时多处于被动防御状态,士气受到一定影响。彭德怀看完报告后,立刻召集总部参谋人员开会。
会上,彭德怀指着报告中的 “连开 14 枪打下敌机” 说道:“什么是纪律?纪律是为了打胜仗,是为了保护战士的生命。
![]()
关崇贵守住了弹药库,保住了战友,还打破了美军的嚣张气焰,这样的‘违纪’,我看是有功!” 他进一步分析,当前志愿军最需要的就是 “敢打敢拼的士气”,如果因为一次 “合理违纪” 就处罚关崇贵,会让基层官兵觉得 “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今后遇到类似情况,没人敢主动出击。
随后,彭德怀作出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决定:不仅不追究关崇贵的违纪责任,还要连升三级,从副班长提拔为副连长,并在全军范围内通报表扬。
他在批示中写道:“关崇贵同志为全军树立了榜样,今后凡在战斗中,敢于主动打击敌机、有效杀伤敌人者,不论是否符合预案,均给予奖励。”
![]()
这个决定很快传遍了志愿军各部队。基层官兵深受鼓舞,纷纷开始研究用轻武器打飞机的技巧 —— 有的部队总结出 “敌机俯冲时射击机翼”“利用地形隐蔽射击” 等战术,有的战士还在步枪上加装简易瞄准镜,提高命中率。
据《志愿军防空作战史》记载,1951 年 3 月至 5 月,志愿军基层部队用轻武器击落击伤美军飞机共 23 架,是 1950 年 10 月至 1951 年 2 月的 3 倍多,极大缓解了美军空中封锁的压力。
关崇贵本人也没有辜负彭德怀的信任。升任副连长后,他在后续的金化阻击战中,带领连队顶住美军一个营的多次进攻,坚守阵地三天三夜,歼敌 120 余人,再次荣立二等功。
![]()
1953 年朝鲜战争结束后,关崇贵转业回到老家通化,担任当地武装部干事,直到 1982 年退休,他从未主动向人提起自己 “违纪升官” 的经历,直到 2000 年,38 军老兵聚会时,这段故事才被公开。
结尾
关崇贵的故事,看似是一次 “违纪” 与 “破格” 的偶然碰撞,实则折射出中国军队在战争中 “实事求是、灵活应变” 的宝贵品质。纪律是军队的生命线,但僵化执行纪律,反而会束缚基层官兵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敢于打破常规,为 “合理违纪” 正名,则体现了领导者对战场实际的深刻理解,对基层官兵的充分信任。
这种品质,不仅在朝鲜战场上帮助志愿军以弱胜强,更在后续的岁月里,成为中国军队应对各种挑战的重要支撑。
![]()
从抗日战争时期的 “地道战”“游击战”,到新时代的科技练兵、战术创新,中国军队始终坚持 “一切从实际出发”,既重视纪律的严肃性,又鼓励基层的创造性,这正是其保持强大战斗力的关键所在。
在国际格局复杂多变的今天,这种 “灵活应变与坚守原则相统一” 的智慧,依然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应对地区冲突,还是参与国际维和,都需要在坚守底线的同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策略,既展现大国担当,又维护自身利益。
权威信息来源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88 年版)
《38 军军史》(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
《志愿军防空作战史》(解放军出版社,1995 年版)
《人民日报》1951 年 3 月 12 日《志愿军战士关崇贵用步枪击落美军飞机》
《关崇贵战地报告》(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馆藏,档案编号:1951-38-072)
《梁兴初回忆录》(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8 年版)
《通化市民政局志・关崇贵传记》(2005 年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