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市民赵先生带着锦旗和感谢信来到宁乡市公安局经侦大队。他表示,民警办案让他深切感受到了法律的力量与人性的温暖。
2024年4月,赵先生报警,称杨某等人相互串通,利用虚假证据打“假官司”,套取并私分法院冻结的本应支付给赵先生的补偿款等资金,严重扰乱司法秩序。接报后,宁乡公安果断出击,将杨某等13名犯罪嫌疑人一举抓获归案。目前,杨某等人已被检察机关依法提起公诉。
作为该案的主办民警之一,宁乡市公安局经侦大队民警周卓向湖南法治报记者分享了他的办案过程
这个案子是去年7月才到我手上的。当时领导通知我,让我先去和法院、检察院对接一下。
法院同事向我们介绍了基本情况:执行局在处理与杨某相关的案件时,涉及他的诉讼突然密集爆发——从2020到2024年间,冒出了近百起执行案件。正常的债务纠纷,哪会像这样“扎堆”出现?短时间内如此集中,背后一定有“猫腻”。
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们立即行动起来。第一步,就是调取杨某所有的民事卷宗逐一核查。那段时间,我们几乎每天都泡在上百份卷宗材料里,逐字逐句地筛选存疑的部分,生怕漏掉一点破绽。
功夫不负有心人,破绽很快浮出水面。
第一个露馅的,是杨某和“债权人”签订的借条。我们反复翻看发现,几张几年前的借条,按理说纸张应该微微泛黄或有使用痕迹,但这些借条却白净得发亮,边缘齐整,毫无磨损。为了验证猜测,我们又翻遍了卷宗里的资金凭证,果然,并没有对应的银行取款记录。
这些借条,更像是为了打官司而临时拼凑出来的道具。
为进一步核实推测,我们开始对名单上的“债权人”展开调查,重点询问“借款”的细节。我们决定从其中一个疑点最多的人入手。
“我和杨某是朋友,他急着用钱,我就借了点给他,他从2016年一直拖欠至今。”约谈时,这位“债权人”语气轻松。
“但这张借条的落款时间2016年比你同杨某实际相识的时间2020年早了整整4年,你作何解释?”话音刚落,他脸色骤然一变,神情顿时紧张。
“我……我可能记混了,时间太久了。”他明显底气不足。更离谱的是,我们核实发现,这位“债权人”和杨某根本不在同一个省,而他却坚称是“当面交易”。整个时空逻辑也对不上。看他连自圆其说都做不到,我心里基本有数了:这类案件只要抓住一个突破口,就能刺破谎言的面纱。
果不其然,在后续约谈中,另一位没有固定工作、经济条件一般却声称出借大额资金的“债权人”,在我们的质问下,其辩解越来越难以自洽。
我们判断,只要再加把劲,他很难撑下去。于是,我们陆续出示了几项他无法解释的证据链。最终他顶不住压力,全盘交代:“是杨某让我配合一下,我看在朋友面子上才帮忙的,他许诺事后会感谢我。”
此后,我们采取各个击破战术,几位“债权人”在逐步约谈后心理溃防,分别承认了与杨某合谋伪造债务的事实,并供出了其他参与者,形成了连锁反应。
此外,针对杨某声称某债权人名下企业为其承包了装修工程的情况,我们通过调取工商注册资料和实地调查,发现该债权人名下企业并无实际业务,就是“空壳公司”。
随着更多“债权人”坦白,案情真相浮出水面:为逃避应向赵先生支付的近900万元执行款,杨某伙同熟人虚构债务关系,由对方起诉杨某,法院判决对方胜诉后,对方作为债权人将分得的执行款项回流至杨某手中,杨某付给对方“好处费”,其算计不可谓不周密。
那些原本看似完美的“证据”,在公安机关的“显微镜”下,漏洞百出,原形毕露。截至今年9月底,我们共抓获13名犯罪嫌疑人,核减虚假债务超过400万元。最后一名嫌疑人,也在公检法联合启动的“回头看”机制下,通过对案卷证据的倒查和复核被揪了出来。
作为办案民警,揭穿这类虚假诉讼的骗局,打击虚假诉讼和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犯罪,维护司法秩序和公平正义,是我们的责任。我们也想借此案提醒所有人:民事诉讼容不得虚假,法律权威容不得玷污。弄虚作假,只会得不偿失,自食恶果。
来源:湖南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杜巧巧 实习生 雷孜研 整理)
一审:刘双昀
二审:陈佳婧
三审:周智颖
![]()
微信改版了
现在刷到我们的推文全凭缘分
拜托大家将湖南法治报“设为星标”
让我们的缘分更深一点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