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的春天,吉林抚松的张金泉和妹妹张金䘵收拾好行李,踏上了前往朝鲜的旅程。
这趟行程是朝鲜方面主动邀请的,兄妹俩起初只当是一次普通的访问,毕竟他们对父亲张蔚华的印象,大多停留在母亲的零星讲述和邻居们模糊的称赞里。
父亲在1937年就服毒自尽了,那时张金泉才4岁,妹妹年纪更小,关于父亲的具体事迹,他们知道得并不多。
火车刚驶入朝鲜境内,兄妹俩就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氛围。车站外挤满了人,不少儿童捧着鲜花,朝鲜的官员们面带笑容迎上来,一声声“欢迎”让他们有些手足无措。
后来张金泉回忆起这段经历时,总不忘提起一个细节:沿途都是土路,每当他们的车辆经过,路边的老百姓就会往地上洒水,就为了减少灰尘。他说自己能真切感受到那份发自内心的热情,可当时实在想不通,这份热情究竟来自何处。
更让他们意外的是,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日成亲自在议事堂接见了他们。见面第一眼,金日成就用带着东北口音的中文说:“欢迎你们来朝鲜!”
![]()
后来他们才知道,金日成当天破了两个例:一是迎接外国友人时,没有用习惯的朝鲜母语;二是极少在公众面前喝酒的他,那天陪着他们喝了不少。这样的礼遇,让兄妹俩越发好奇,父亲张蔚华到底做过什么,能让朝鲜方面如此重视。
在朝鲜官员的陪同下,兄妹俩走进了当地的纪念馆。当看到展柜里的照片和文字介绍时,他们愣住了——上面印着的,正是他们只存模糊印象的父亲张蔚华。
照片里的父亲穿着军装,眼神坚定,旁边的文字详细记录着他的事迹,甚至还有他和金日成并肩作战的场景。讲解员用流利的中文介绍着,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具体,比他们之前了解到的完整太多。
兄妹俩这才慢慢拼凑出父亲的一生。张蔚华出生在吉林抚松的一个商人家庭,家境尚可,但他从小就看不惯日本侵略者的暴行。
![]()
20世纪20年代末,他认识了正在东北开展抗日活动的金日成,两人年纪相仿,有着共同的理想,很快就成了志同道合的战友。张蔚华利用家里的商铺作掩护,为抗日队伍传递情报、筹集物资,还多次帮助金日成脱离险境。
1937年,日军的“扫荡”越来越严密,张蔚华的身份意外暴露。日军抓住他后,没有立刻杀害他,而是想从他嘴里套出金日成和抗日队伍的下落。
张蔚华知道,自己一旦松口,整个抗日组织都会面临灭顶之灾。在被关押的日子里,他受尽折磨却始终没有吐露一个字。后来趁着看守不注意,他吞下了藏在身上的毒药,以死明志,当时才25岁。
张蔚华牺牲后,金日成一直记着这位救命恩人。抗战胜利后,他回到朝鲜,时常向身边人提起张蔚华的事迹。朝鲜人民为了纪念这位为抗日事业献出生命的中国英雄,把他的故事写进了教科书,纪念馆里常年陈列着他的事迹,就连一些村庄的老人,都能清晰地讲出他掩护战友的故事。
在朝鲜,“张蔚华”这三个字,早已和其他民族英雄一样,家喻户晓。
![]()
在朝鲜的那些日子里,兄妹俩走到哪里,都能感受到特殊的尊重。有一次他们路过一个村庄,一位老人认出了他们,拉着他们的手哽咽着说:“你们的父亲是个大英雄,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还有不少年轻人拿着笔记本过来,希望他们能讲讲父亲更多的故事。
回国时,金日成送给他们不少礼物,有金表、自行车,还有照相机。兄妹俩把这些礼物小心地珍藏起来,他们知道,这些礼物承载的不仅是一份情谊,更是对父亲革命事迹的认可。
后来张金泉兄妹把在朝鲜的所见所闻讲给家人和邻居听,大家才知道,那个早逝的张蔚华,在异国他乡有着这样高的声望。
1994年金日成病逝后,人们在他的回忆录里看到了这样一段话:“我很想去抚松瞻仰坐落在南甸子的张蔚华墓……如果不能如愿以偿,但愿在梦中能去到老战友的身边……”
这段文字,让两个国家、两代人之间的情谊,变得更加厚重。而张金泉兄妹1985年的那次访朝经历,也成了连接这份跨国情谊的纽带,让一位沉寂多年的英雄,重新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