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韵浓郁的传统中式糕点、色彩绚丽的西式糕点、定制化机上休闲小食、环保涂层可降解餐用具、贵宾厅餐饮服务……在近日于北京举办的第三届CATA航空大会空厨美食街里,多家航空食品公司展示了各自的空中餐饮解决方案,配合墙面宣传板,为观众解密航空食品的生产与保障流程。航空食品背后藏着哪些故事,我国航空食品产业发展如何?活动现场,中国航空运输协会航空食品分会(以下简称“航食分会”)副主任李宗凌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面向“十五五”,我国航空食品产业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通过持续创新和品质提升,我国航空食品产业将为全球航空旅客提供更加安全、美味、健康的餐食体验,助力中国民航高质量发展。”
形成完整供应链体系
年配餐量近7亿份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随着民用航空的发展,我国航空食品产业渐成规模,航空配餐逐渐从一粒糖果、一袋饼干、一杯热水发展到冷饮与餐食,并于1980年5月1日成立改革开放后中国航空配餐产业“001号合资企业”——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相比1919年荷兰皇家航空开创配餐先河、1946年美国Dobbs成立第一家专业航空食品公司,我国航空食品产业起步晚、规模小,却在近50年的发展中迅速壮大。
1988年,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的第一座现代化工厂建立,标志着我国航空食品产业正式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1995年,第一份行业标准《航空食品卫生规范》出台;2005年,多家航空运输企业发起设立中国航协,致力于为航空企业服务;2009年,航食分会成立;2016年12月,民用航空食品行业第一个国家级强制性规范《航空食品卫生规范》(GB 31641—2016)发布,并于2017年正式实施;“十四五”期间,我国航空食品产业保持稳健发展态势,国际化发展与数字化转型升级成效显著,《“十四五”航空运输旅客服务专项规划》将进一步创新机上餐食服务模式明确为民航服务质量提升重点任务……“截至目前,全国航空配餐企业年配餐量近7亿份,服务国内外航空公司超过100家,日均保障航班大约1.5万架次。产业规模位居全球前列,形成了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和现代化的生产服务网络。”李宗凌告诉记者。
顺应健康消费趋势
特色餐食新品研发成果显著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开展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取得了积极成效。与此同时,消费者对兼具美味与营养健康的食品诉求持续提升。目前,多家航空配餐企业顺应健康消费趋势推出了特色机上餐食。
厦门航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厦门航空”)旗下厦航空厨自2019年6月起便聚焦旅客健康饮食需求,持续提供营养均衡、科学配比的航空餐食;深圳航空有限责任公司旗下深航星厨推出营养餐系列,融合岭南饮食文化与健康养生理念,构建起覆盖日常膳食、特色需求、季节限定的多元产品体系,兼顾美味与营养。
“我们正在筹备起草编写航空特别餐相关团体标准,推动低糖、低脂、高蛋白等健康餐食研发。”李宗凌介绍,在品类创新方面,航食分会倡导各航空食品企业根据中国特色、地方特色研发餐食新品,取得了显著成果。例如,中国南航集团航空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航食品”)的“一地一风味、一季一焕新”项目已覆盖全国16个地区;中国东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东方航空食品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航食品”)所属的上海东方航空食品有限公司成为上海首家“空餐+地餐”航空食品企业,其打造的“东航那碗面”系列增加到20余种,由东航食品旗下各地航空食品公司研发供应,包含云南小锅米线、武汉热干面、淮南牛肉面等特色面食,被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航食品牌”;厦门航空则在经济舱引入米其林星级产品,推动航空餐食品质迈上新台阶。
在食品安全方面,李宗凌介绍,机上餐食服务是旅客关注的民航重点服务内容。近年来,中国航协采取多种措施持续提升航空餐食品质,推动民航运营食品安全经营监管配套制度的研究制定工作,加强民航运营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航食分会也积极推动航空食品企业建立全链条质量管控体系。目前,各航空食品企业均设有独立检测实验室,大多数企业已通过HACCP、ISO22000认证。例如,四川航空集团配餐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川航配餐”)投入数千万元升级检测设备,建立起符合国际标准的食品安全实验室,餐食质量连续14个季度在全国民航旅客测评中位居榜首。
持续加大创新力度
整体标准与服务品质获国际市场认可
“‘十四五’期间,航空食品行业在服务质量方面实现全面提升。通过推行中国航协提出的‘以食增色、以食传情、以食尚品’的服务理念,各航空食品企业持续加大创新力度,数字化转型升级成效显著。”李宗凌表示。2021年,中国民用航空局在回复人大代表《进一步提高航空食品配餐品质的建议》时提出,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倡导旅客按需取餐,并对无需用餐的旅客给予积分、里程、小礼品等奖励;鼓励航空公司通过App、官网、OTA平台等渠道,为旅客提供网上订餐、选餐服务,满足不同旅客的饮食需求,使餐食服务更加精准化、个性化。同时,要求航空公司根据航线旅客构成、地域特点、舱位需求、民俗传统等因素,丰富机上餐食种类,推出具有地方风味、“家乡味道”、节日特点的机上餐食,提升旅客对机上餐食的满意度。
“在国际化发展方面,我国航空食品企业凭借卓越的品质保障与服务能力,已成为支撑我国国际航空枢纽运行的重要力量。”李宗凌介绍,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局数据,目前有超100家外国航空公司在中国境内运营定期航班。以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东航食品、南航食品等为代表的国内领先配餐企业,通过与国际标准全面接轨的品控体系,为包括全日空航空、荷兰航空、汉莎航空、新加坡航空等在内的众多全球知名航空公司提供餐食保障。其中,川航配餐荣获国际航协IATA“亚太区金奖”,标志着中国航空食品的整体标准与服务品质已获得国际市场的高度认可。
“与起步较早的国外航空食品产业相比,我国航食产业优势与不足并存。”李宗凌介绍,优势主要体现在供应链响应速度领先、数字化应用程度高以及可以挖掘利用的中华美食文化底蕴深厚等方面。“与国外航食公司更多依赖全球采购和标准化冻品不同,国内航食企业为体现‘新鲜’和‘地道风味’,大量采用本土食材,特别是蔬果、特色农产品等,形成了从产地到航食配餐间的短链供应链,因此在响应速度上具有天然优势。”李宗凌表示,同时依托国内市场和大基建优势,我国航空食品企业在服务国内航线和保障航班准点方面效率更高,且ERP管理系统等“智慧航食”系统已在多家航食投入使用,基本实现了从采购到配送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
“不足之处则在于,首先,国际品牌影响力有待提升。相比汉莎、佳美等国际知名航食企业,我国航食品牌的国际化程度还不够;其次,研发投入占比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特别是在基础研究方面需要加强;再次,国际化人才储备不足,特别是在跨国运营管理方面。”李宗凌表示。
聚焦持续创新和品质提升
构建起现代化航食体系
面对“十五五”,李宗凌表示,行业将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产业升级方面,将推动建立航空食品协同创新平台,支持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适航性食品技术研发。重点攻关航餐在万米高空环境下的风味保持、营养锁鲜等关键技术,推动航空餐食从“标准化生产”向“个性化定制”转型升级。
绿色发展领域,将聚焦于将绿色低碳理念转化为切实的企业行动,引导企业优化食材采购路径,减少碳足迹。同时推广环保材料的应用,探索建立航食包装回收利用体系,促进行业绿色循环发展。
数字化建设方面,将鼓励企业运用大数据分析旅客偏好,优化餐食结构。通过智能化管理系统提升配餐效率,实现从需求预测到餐食配送的全流程精细化管理。
国际合作层面,将积极推动中国航食标准与国际接轨,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参与国际交流,展示中国航食的文化特色与创新成果,提升中国航食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正处于深度重构期,国内航空运输市场面临需求刚性增长和高铁竞争加剧等机遇与挑战。今年5月,由中国民用航空局发布的《2024年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全行业完成运输总周转量1485.17亿吨公里、旅客周转量12914.72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25.0%、25.3%;完成旅客运输量73021.3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9%。民航旅客周转量的上涨,为中国航空食品行业带来了更多需求。“中国航空食品行业将继续通过持续创新和品质提升,构建起现代化航食体系,为全球航空旅客提供更加安全、美味、健康与可持续的餐食体验,助力中国民航高质量发展。”李宗凌说。
详见《中国食品报》(2025年11月4日1版)
排版、美编:林倩
审核:欧阳美华
01
0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