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张九龄《望月怀远》
一轮皎洁的明月,从辽阔无垠的大海上升起。这一刻,无论你身在世界的哪个角落,我们共享着同一片天空,凝望着同一个月亮。
没有直接说思念的痛苦,而是将这份情感,融入了这壮阔的景象之中。月亮,不再是一个冰冷的星体,是人类共同情感的见证者。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 王维《鸟鸣涧》
月亮升起来了,清辉洒落,惊扰了山中栖息的鸟儿。鸟儿偶尔发出的几声鸣叫,在春天的山涧中回荡,显得格外清晰。
这里的静,不是死寂,而是充满了生命气息的静。那明亮的月光,是打破宁静的唯一元素,但它的出现,反而更衬托出山涧的幽深。鸟儿的鸣叫,非但没有破坏这份宁静,反而让这宁静有了声音,有了层次,能让人更真切地感受到那份禅意般的安宁。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杜甫《月夜忆舍弟》
从今天晚上开始,节气到了白露,草木上的露珠会显得更加洁白晶莹。天上的月亮,虽然普照着大地,但在一个游子的心中,还是故乡的那一轮,显得更加明亮,更加温暖。
月亮本身并无不同,不同的,是看月亮人的心境。那轮“故乡明”的月亮,承载了太多的童年回忆、亲情温暖和乡土气息。
—【04】—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 杜甫《旅夜书怀》
繁星低垂,在广阔的原野上,显得那么近,宛如触手可及。月光随奔腾的大江涌动,随着波涛起伏。
这月亮,不是温柔的,不是哀愁的,而是与星、与原野、与大江融为一体的,充满了动态的、阳刚的美。晚年漂泊途中,它照耀着诗人的孤独,也激发着诗人内心的豪情。
![]()
—【05】—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 温庭筠《商山早行》
鸡鸣声响起,茅草客店的窗外,还挂着一轮残月。踏上旅途,走过木板桥,桥上覆盖着一层寒霜,留下了他早行的足迹。
那轮残月,是这趟艰辛旅程的第一个见证者。它冷冷地照着,既照亮了前路,也映衬出旅人内心的孤寂。月亮在这里,是一个沉默的陪伴者,它见证了世间的奔波劳碌,也见证了无数个为了生计而早早出发的清晨。
—【06】—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柳永《雨霖铃》
今晚酒醒之后,会在什么地方醒来呢?大概是在那杨柳依依的岸边,晨风吹拂,天边挂着一弯将落的残月。
不是重逢的喜悦,而是离别后独自醒来的凄凉。那“晓风残月”,是这幅凄凉画面的点睛之笔。它清冷、暗淡,象征着一段感情的终结,一个美好梦境的破灭。这轮月亮,不再有团圆的寓意,它成了象征孤独、失落和无法挽回的过去。
![]()
—【07】—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月亮悄悄地爬上了柳树的梢头,我和心上人约好,在黄昏之后见面。
这里的月亮,是温柔的,是含蓄的,是浪漫的,是美好爱情的见证。它不像白天的太阳那样热烈,也不像深夜的月亮那样清冷,它的光线恰到好处,为这场约会披上了一层朦胧而圣洁的光辉。
—【08】—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在这二十四桥的明月之夜,我亲爱的朋友,你又在什么地方教人吹奏那悠扬的箫声呢?
这明月照亮了扬州的二十四桥,也照亮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那“玉人吹箫”的想象,为这月夜增添了无限的风雅。月亮在这里,不仅是景致,是一种文化符号,是对扬州繁华往昔与浪漫生活的深切怀念。
![]()
—【09】—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春天的江潮,浩瀚无垠,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伴随着这潮水,一同从海上升起。
这月亮不是静止的,而是“共潮生”的,它充满了生命的律动,与整个宇宙的呼吸保持一致。它引发了诗人对宇宙、对人生、对永恒的追问。
—【10】—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 张继《枫桥夜泊》
月亮渐渐落下,乌鸦的啼叫声在寒霜满天的夜空中回响。江边的枫树,渔船上的灯火,陪伴着一个满怀愁绪、难以入眠的人。
落月是内心希望的沉落。它带走了最后一点光亮,只留下无边的黑暗与寒冷。枫树与渔火,是这黑暗中唯一的点缀,但它们非但不能安慰诗人,反而更衬托出他内心的愁苦。这轮月亮,是所有失意与不眠的象征,成了千古流传的愁绪范本。
![]()
—【11】—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 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当时的明月,如今还挂在天上,它曾经照着那个如彩云般美丽的女子,缓缓归去。
月亮是永恒的,而人事已非。明月连接着过去与现在,它照见了曾经的美好,也照见了此刻的孤寂。诗人看着月亮,就仿佛看到了过去的时光,看到了那个离去的身影。
—【12】—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王维《山居秋暝》
明亮的月光,穿过松林的缝隙,静静地洒在地面上。清澈的泉水,在石头上潺潺流淌。
这里的月光,是照而不是洒,它显得那么主动,那么有灵性,仿佛特意要为这静谧的夜晚增添一份光明。它与清泉、与松石、与整个自然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了一种空明澄澈的境界。
![]()
—【13】—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 刘禹锡《石头城》
秦淮河东边,那轮旧时的月亮,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依然会悄悄地爬过城墙上的女墙,照进这座空城。
江山依旧,而六朝的繁华早已烟消云散。这轮月亮,是唯一不变的见证者。它看过了王朝的兴衰,看过了英雄的成败,如今,它照着的只是一座空寂的石头城,诉说着“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无尽沧桑。
—【14】—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 白居易《暮江吟》
真可爱啊,这九月初三的夜晚。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剔透,而天边的月亮,则像一张弯弯的弓。
月亮不再是承载愁思或哲理的复杂意象,它回归到了它最本真的形态——一个可爱的、像弓一样的天体。这种纯粹的、不带任何杂质的欣赏,让这首诗充满了童趣和生命力,也让我们重新发现,月亮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惊叹的艺术品。
![]()
—【15】—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 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天上的云散开了,月亮露出了它明亮的脸庞,这样的景象,还需要谁来点缀呢?天空的面容和大海的色泽,本来就是清澈明净的。
苏轼在历经磨难,渡海归来时,明月是他内心豁达开朗的象征,从未因外界风雨(政敌诬陷如乌云)而改变。风雨过后,云开月明,他发现,世界的本质,原本就是澄清的,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修饰。
—【16】—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苏轼《水调歌头》
天上的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端起酒杯,仰头向那苍茫的青天发问。
不是在简单地赏月,而是破空而来,以一个亘古的疑问,将读者带入一个浩瀚的哲学时空。这既是屈原《天问》式的宇宙思索,也融入了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豪放。
![]()
—【17】—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一轮残月,挂在稀疏的梧桐树梢。夜深了,铜壶滴漏的声音也渐渐停止,周围的一切都安静了下来。
这轮“缺月”,正是他当时心境的写照。它不圆满,它清冷,它孤独地悬挂在夜空,就像诗人贬谪黄州后内,孤独地生活在异乡。但这孤独,并非自怨自艾,而是一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守。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 李白《古朗月行》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叫做一个白色的玉盘。
将月亮比作“白玉盘”,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最本真的月亮。在没有被赋予任何文化意义和情感色彩之前,月亮就是一个“白玉盘”,一个美丽、圆润、令人好奇的物体。
![]()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李白《月下独酌》
我举起酒杯,邀请天上的明月一同畅饮,再加上我的影子,正好凑成了三个人。
月亮,不再是高悬天际的星体,而被他请了下来,成了可以共饮的朋友。影子,也成了有生命的陪伴。在这场与月、与影的互动中,诗人的孤独得到了升华,它不再是凄凉的,而是一种超凡脱俗的、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豪情。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当大雁排着字型飞回来的时候,月光一定洒满了西边的楼台。
李清照在思念丈夫时,她想象着,当大雁南归,象征着秋天来临,丈夫也应该回来了。而那时,月光会洒满我们曾经一起待过的西楼。这轮“满月”,承载了她对团圆的期盼。它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一个温柔的约定。月亮在这里,是希望的象征,是一缕温暖的光。
![]()
—【21】—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 林逋《山园小梅》
稀疏的梅影,横斜在清浅的水中;清幽的香气,在黄昏的月光下浮动。
是月光,让梅的“疏影”变得如此清晰、富有画意;是月光,为梅的“暗香”提供了一个最合适的背景,让它在静谧中更显悠远。没有月光,梅的清高与孤傲便会失色大半。
—【22】—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 杜甫《月夜》
今夜,在鄜州上空的那轮明月,我的妻子,应该是一个人在闺房里独自仰望吧。
杜甫在安史之乱中与家人离散,他在思念妻子时,没有直接写自己如何想她,而是运用“对写法”,想象妻子如何思念自己。一轮明月,分照两地,两种“独看”,一种相思。这种“对写法”,让思念的情感变得更加深沉、更加动人。
![]()
—【23】—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 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
在漆黑的夜晚,没有月光,大雁高高地飞过。趁着这个天时,敌军的头领,带着部队悄悄地逃跑了。
无月的黑夜,是行动的掩护。这里的“月黑”,不是用来抒情的,而是用来叙事的,它营造了一种紧张、神秘的氛围。月亮的缺席,反而成了故事发生的关键。
—【24】—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 戴叔伦《兰溪棹歌》
一弯清凉的月亮,如同秀美的眉毛,挂在柳树环绕的河湾上。越中的山色,清晰地映在平静如镜的水面上。
江南水乡的月夜,清新明丽,如诗如画。这轮“如眉”的月,写出了新月的秀美,它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抹秀气。它不是主角,却让所有的景物都变得更加动人。
![]()
—【25】—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 杜耒《寒夜》
平时看起来和寻常一样的窗前月,因为有了梅花的映衬,就变得完全不同了。
美,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需要相互映衬,相互成就。月亮本身很美,但当它与清雅的梅花组合在一起时,就产生了一种新的、更高级的意境。这轮明月,让我们懂得在平凡中发现不凡,懂得为生活增添一点诗意的点缀。
—【26】—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 苏轼《后赤壁赋》
山势高峻,天空中的月亮便显得很小;江水退去,水底的石头就显露了出来。
这轮“小”月,与“山高”形成了对比,山之高,反衬月之小;水之落,方显石之出。而“水落石出”,则是一个充满哲理的意象,当潮水退去,真相才会显现。
![]()
—【27】—
“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
—— 朱淑真《菩萨蛮·咏木樨》
我非常感谢月亮的怜爱,它今晚不忍心变得圆满。
此句是痴情语,亦是伤心语。朱淑真婚姻不幸,内心极度孤寂,连月亮都为之动容,不愿以自身的圆满来刺痛她的缺憾。她将自己的心情投射到了月亮上,认为月亮也通人性,也在怜悯她,所以不忍心用圆满来刺激她。这轮不圆的月,成了她孤独心境的知己。
—【28】—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 晏殊《蝶恋花》
天上的明月,不懂得人世间离别的痛苦。它那斜斜的光线,竟然整夜整夜地,穿透我朱红色的门窗,照进房来。
以无理之怨,写至深之情。明月本无知,诗人却埋怨它“不谙离恨苦”,通宵达旦地照耀,扰得离人彻夜难眠,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月光,觉得这月光是一种打扰,一种不懂风情的闯入。
![]()
—【29】—
“流星透疏木,走月逆行云。”
—— 贾岛《宿山寺》
一颗流星,划过稀疏的树梢,飞向远方。天上的月亮,在云层中穿行,看起来像是在逆着云的方向移动。
这里的月亮,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它在与云层进行一场无声的追逐。这种“走月逆行云”的景象,充满了动感和张力,打破了人们对月亮静美的传统印象。
—【30】—
“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 苏轼《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夜深了,风也停了,我正准备回去。放眼望去,只见满江的明月,映在水中,江水就像一块碧绿色的琉璃。
苏轼在送别友人后,独自站在有美堂上,看到了这样一幅令人心醉的景象。所有的情感,所有的离愁,在这一刻,都被这满江的琉璃月色融化了。这轮明月,不再是一个,而是千万个,它铺满了整个江面,创造了一个如梦似幻的、纯粹由光与水构成的世界。这是一种极致的美,也是一种极致的释怀,它让人的心灵,在这片琉璃般的光辉中,得到了彻底的净化。
![]()
【免责声明】插图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删除内容!特别说明,本站分享的文章不属于商业类别宣传。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