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今天咱聊个周朝的“狠角色”:周厉王姬胡。
这主儿是周代第十个天子,赶上了个王朝由盛转衰的坎儿,可他不仅没想着拉一把,反倒一脚把王朝踹得更往下滑,说他是西周衰败的“加速器”,那是半点不冤。
先给大伙儿铺垫下背景,免得看着迷糊。厉王之前,他太爷爷周穆王多威风啊,骑着千里马满世界溜达,西边跑到昆仑见了西王母,南边跑到江汉流域,那时候周朝家底厚,政治经济都硬气。
架不住后代不争气,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四代下来,北边的戎狄、南边的蛮夷跟打地鼠似的没完没了,年年打仗耗得国库见底。
没法子就只能往老百姓身上加担子,粮税、劳役一涨再涨,国内怨声载道,连些中小贵族都快破产了,背地里骂娘的都不少。
就在这火上浇油的节骨眼,厉王继位了,按说该学着省着点花,安抚下民心吧?他偏不,一上台就挑了个会拍马的荣夷公当卿士。
![]()
(图:大兴土木,夷宫落成)
这荣夷公别的本事没有,拍马溜须、帮着主子捞钱的法子倒是一套套的,俩人刚搭班子,就先捣鼓着建了座豪华的“夷宫”,雕梁画栋不说,连台阶都用玉石铺的,银子花得跟流水似的,本来就空的国库更见底了。
刚盖完宫殿,南边的淮夷就打过来了,人家瞅着周朝国力虚,想来抢点东西,厉王面子挂不住,派虢公长父带着大军去平叛,结果呢?输了个底朝天,士兵死伤大半,连兵器都丢了不少。
打了败仗该收敛了吧?不,厉王反倒变本加厉对外打仗,东边打东夷,北边打犬戎,每次出兵都要征调粮草壮丁,诸侯们个个提心吊胆,生怕下一个被他拉去当炮灰。
这里插个有意思的小插曲,楚国国君熊渠本来都给自己三个儿子封王了。搁以前周王室强盛时,谁敢这么干?早被拉来打板子了。可熊渠见厉王这么暴虐,打输了还硬撑着四处征战,吓得连夜把儿子们的王号给撤了,嘴里还念叨着“咱是蛮夷,不配跟中原天子一个称呼”。
你看,厉王这威慑力,靠的不是威望是凶名,跟街头恶霸靠拳头吓人一个道理。
![]()
(图:荣夷公献谋)
打仗加享乐,国库很快就空得能跑老鼠了。荣夷公眼珠一转,给厉王出了个“馊主意”:“大王,天下的山啊河啊都是王室的,凭啥让老百姓随便去打猎捕鱼、开荒种地?咱把山泽全垄断了,谁要用就交税,银子不就来了?”
厉王一听,拍着大腿叫好:“就这么办!”搁以前,山泽是公有的,老百姓去山里砍点柴、河里捕点鱼、开垦点荒地,都是不用交税的,这可是穷苦人家的活路。
![]()
(图:山泽垄断,官吏征税)
这下可好,厉王派了大批官吏去看管山泽,丈量新开的私田,按亩收租,交不上税的就抓起来卖为奴隶。这一下,等于断了老百姓的活路。
当时有个叫芮良夫的老臣急了,跑到宫里跟厉王掰扯:“大王啊,王室要完啊!这山泽之利是天地养万物的,哪能归一家所有?普通人垄断叫强盗,君王这么干,谁还跟你混啊?”
他还引经据典,说文王当年就是靠着给百姓谋福利才打下江山的,可厉王听得不耐烦,挥挥手就让人把芮良夫赶了出去,反倒更信任荣夷公,把全国的山泽垄断搞得风生水起。
这事儿一搞,镐京的国人(就是住在都城的平民和小贵族)可就炸了锅。
街头巷尾、酒馆茶馆,全是骂厉王的话,有的说他“只顾自己享乐,不管百姓死活”,有的说“再这么下去,迟早要出事”。
大臣召公赶紧跑去找厉王:“大王,老百姓扛不住你的政令了,再这么搞要出乱子的,快收手吧!”
厉王一听勃然大怒,觉得这些老百姓敢议论君王,简直是反了天了。
![]()
(图:巫师监民,镐京 “哑城”)
他眼珠一转,想到个“好办法”:找了群卫国的巫师,让他们整天在街上溜达,穿得跟普通人一样,专门听谁议论朝政,一旦抓住就告发,抓起来直接杀头。
这招够狠,没几天街头就没人敢说话了,熟人碰见都不敢张嘴打招呼,只能互相递个眼神,跟打暗号似的。诸侯们也干脆不来朝见了,怕一不小心就被安个“议论朝政”的罪名。
过了十二年,厉王的监控更严了,镐京成了“哑巴城”。他得意洋洋地跟召公炫耀:“你看,我把他们的嘴都堵上了吧!现在没人敢说我坏话了。”
召公气得直跺脚,留下了句千古名言:“大王啊,你这是堵老百姓的嘴啊!堵百姓的嘴,比堵黄河还危险!河水堵久了会决堤,伤人无数;百姓的怨气堵久了,一旦爆发,可比洪水厉害多了!”
![]()
(图:召公谏言,“防民之口”)
召公还苦口婆心地劝:“百姓能说话,就像大地有山河,衣食财富都从这儿来。让他们说出来,好的政令就推行,坏的就改掉,这才是治国的理儿。你把他们的嘴堵上,就跟把耳朵眼睛都堵上一样,迟早要栽大跟头!”
可厉王根本听不进去,觉得召公是老糊涂了,依旧我行我素,每天就知道跟荣夷公琢磨怎么捞钱,怎么监控百姓。
公元前841年,国人终于忍无可忍了。成千上万的人拿着锄头、镰刀、斧头,从四面八方冲进了王宫,喊着“杀了厉王”“还我活路”的口号,史称“国人暴动”。
厉王正在宫里喝酒享乐,听到外面的喊杀声,魂飞魄散,连龙袍都没穿整齐,裹着件旧外衣,在侍卫的掩护下从后门逃了出去,一路往北边跑,最后躲到了彘地(今山西霍县),才算捡了条命。
![]()
(图:国人暴动,冲击王宫)
暴动的国人没抓到厉王,火就没处撒。这时有人说,太子静躲在召公家里,大家又浩浩荡荡地把召公家围得水泄不通,喊着要杀太子泄愤。
召公叹着气对家人说:“我当初劝大王不听,才有今天的祸事。要是太子死了,大王肯定以为我公报私仇,我可担不起这个罪名。” 最后他咬咬牙,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换了出来,冒充太子给国人杀了,太子静这才保住了性命。
这段“换子救主”的故事,《史记·周本纪》里有明确记载,但也有学者提出质疑,说当时召公是重臣,国人未必敢真的冲进去杀太子,可能是召公为了保护太子故意演的一出戏。不过不管真相如何,正史普遍认可召公保护了太子,这也成了他后世被称赞的重要原因。
厉王跑了,太子又不能马上继位,国政总不能没人管吧?大臣们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决定让召公和周公两位老臣共同执掌朝政,史称“共和执政”。
特别要提一句,公元前841年“共和元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确切且连续纪年的年份。在此之前,历史年代都是靠考古发现和文献推算的,误差很大,从这年开始,中国历史才有了清晰的时间线,这也算是厉王暴政带来的一个“意外收获”。
厉王在彘地一躲就是十四年,这十四年里,他成了个没人管的“废王”,每天看着窗外的山,估计也后悔过,但为时已晚。公元前828年,厉王在彘地病死了,死的时候身边连个亲人都没有,也算凄惨。
这时候太子静已经在召公家长大成人,二十多岁了,既懂事又有才干。召公和周公就召集诸侯,拥立太子静继位,也就是周宣王。
宣王刚继位,就吸取了他爹的教训,在召公和周公的辅佐下整顿朝政:不许大臣欺压百姓,不许官员鱼肉鳏寡老人,不许贵族沉湎于酒色,还减免了不少赋税。
![]()
(图:宣王中兴,亲耕籍田)
他还亲自去田里参加耕种,虽然只是象征性的“亲耕籍田”,但也让老百姓看到了他的诚意。对外,宣王也不含糊,派尹吉甫率兵打败了来犯的猃狁,一直把敌人赶到太原以外;又平定了南方的蛮夷,诸侯们见周朝又强盛起来,纷纷重新来镐京朝贡,这就是历史上的“宣王中兴”。
可惜中兴的好景不长,宣王晚年脑子也犯了糊涂。他觉得自己功劳大了,就慢慢骄傲起来,不仅放弃了亲耕籍田的仪式,还听不进大臣的劝谏。
公元前789年,他亲自率兵去打姜戎,结果在千亩(今山西介休南)一战中大败,自己都差点被俘虏,军队死伤无数。
为了补充兵力,宣王要在太原清查人口,大臣仲山甫劝他:“清查人口会让百姓不满,失了民心啊!” 可他根本不听,硬是搞了清查,周朝的威望又慢慢降了下去。
咱回头说说厉王,这人不是没本事,楚国熊渠怕他怕得撤了儿子的王号,说明他有威慑力;他搞山泽垄断,本质上也是想充实国库挽救王朝,只是方法完全错了。芮良夫和召公的劝谏句句在理,可他刚愎自用,听不进不同意见,把百姓的嘴堵上,也把自己的后路堵死了。
有句老话叫“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百姓就像水,君王就像船,水既能让船航行,也能让船翻沉。厉王偏要跟水对着干,非要把水堵起来,最后被洪水冲得身败名裂,客死他乡,这教训够深刻吧?
其实历史上像厉王这样的君主不少,总觉得自己是天子,想干啥就干啥,不顾百姓死活,最后都没好下场。而宣王中兴的昙花一现,也说明一个王朝一旦失去民心,再想挽回就难了,就算有贤明的君主,也只能撑一阵子,没法从根上解决问题。
周朝的故事还没完,宣王之后又出了个周幽王,搞了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直接把西周给作没了,那又是另一段热闹故事了,咱下次再聊。
本篇为历史通俗演绎,主要参考《史记》《二十五史简明读本》,部分情节融合民间传说与文学再构。
参考资料:
《史记》
李国章,赵昌平.二十五史简明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08-01
本文部分配图来自AI生成,仅为增强历史氛围与理解体验,非史实复原,请读者辨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