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汪峰“相信未来”巡演的哈尔滨站首演,在网上被讨论得沸沸扬扬。
部分高难度段落出现瑕疵背后的原因是复杂的,断定是歌手的嗓音永久问题显属武断。网上很多专业博主做了分析,在此无需赘述。而寥寥两三个剪辑片段就淹没了近三小时演出整体绝对的良好感受,实在令人难过。大家都知道网络时代的信息往往并非“瑕不掩瑜”,而是负面声音被无限放大;正面评价被淹没,甚至连带着遭到调侃。
![]()
少有人说整场演出分为上下半场,上半场多为激情金曲,下半场主打呈现柔情。现场舞台制作与音乐相得益彰,尤其是联唱慢歌《我就这样爱着你》《青春》《海拉尔的风》《我如此爱你》《你是我心爱的姑娘》时,乐手们在灯火萦绕中围坐一圈,共振着真挚的温馨——随后汪峰将灯火赠予观众;他还走下台和大家亲切互动,观众则纷纷沉浸在歌曲里一起摇摆,构成乐队大舞台与乐迷小舞台的对话。
![]()
多年未唱的《再见青春》,极少现场演绎的《像梦一样自由》……有乐迷说:“好几首歌都鼻头一酸。虽然还有很多我喜欢的歌没唱,但是也知足了,毕竟他的歌太多太多了。”这是20多首歌的超长现场,到接近最后的《春天里》,歌手的嗓子已经很疲劳,出现一些情况并非不能理解的事。其实现在有一些演唱会在这种情况下会用垫音,而汪峰显然并未使用。
![]()
![]()
有些地方没能达到预期,有些则超出了预期。整体看来,这场演出通过媒介共融给出了整体叙事框架下丰富的五感体验,我是满意的。因为看演出,我们并非单纯去听歌手的嗓音,还要看整体的安排,从音乐本身、歌手的实际声音、乐队的现场表现、舞台制作、道具设计、灯光、台服、歌单、时长、演出的流畅性、周边准备、观众的情绪调动和参与度、活动组织等方面加以综合评价,不能说一个地方有问题就全有问题,不能说几个音有问题,整个演出都砸了。就像考试,哪怕考到99分,也会因为被扣了1分而挨骂好几天——相信有类似经历的朋友都能理解。
![]()
挑刺式的批评不是批评,而是批判。不看全场,只是盯着瑕疵的1%,天下又能有几个好艺人呢?
看到一位博主说的:“……很多情绪化的声音,看笑话的声音……朋友们,别这样说话,对他对你自己都不好。”
这很中肯。
评价一位歌手,仅凭一次的成功或者失误就下定论,显然有失公允。
![]()
![]()
由这场演出,我还想分享对于“看演出”的看法。
听歌的重点是听,看演出则有很大一部分在于看。更进一步,属于一种多重感官参与的整体体验。如果只是想听到录音室版本的完全复现,其实没有太大必要去现场。去到现场,我们必定每每感受到很多和录音室版本不一样的地方,不同的编曲、配器,甚至是部分旋律。现场的视觉部分,地面和空气传来的触觉,环境的温度,周围同好的反应……作为一名乐迷融入周遭,链接艺人团队,获得丰富的崭新体验,成为心心念着很久却无法感受到的真正“整体”的一部分。独乐乐,不如与众乐乐,对吗?
![]()
当然,有好的惊喜,偶尔也会遇到不足,这很正常。当有哪里不对的时候,真的会出错。就像生活中的其它体验,为了幸福快乐,我们有时不得不接受不那么满意的部分。也像生活,无比真实的生活本身。毕竟“现场”的含义就是“Live”——生活。原始且真实,现场的魅力所在,也是我们去到现场的原因——获取在家中无法获取的感受。
至于这场演出,技术和表现有瑕疵,并非一个满分现场。但是值得看吗?我依然要说值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