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日直播 一键预约
![]()
来源:第十七届新东方家庭教育论坛实录对话主题:《重构孩子成长的生命格局 》
对话嘉宾:
俞敏洪 新东方创始人、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
毕淑敏 作家、心理学家
主持人:
张晓楠 新东方直播间CEO
01
现在的孩子真的更加脆弱吗?
张晓楠:大家知道毕淑敏老师是心理专家。毕老师在成为心理专家之前,在最高边防线上工作了很长的时间。今年她出了一本新书——《昆仑约定》。俞敏洪老师也去参加了新书发布会。
毕淑敏老师介绍这本书的时候,我特别感动。在这个书里,毕老师提到了很多人和他们的故事,他们的脆弱和坚韧。这些故事毕淑敏老师留了很多年,说要在年老的时候把它写出来。
今天台上的两位嘉宾,我感受到他们身上两个非常明显的共同关注点:
第一个是都在关注心灵成长。
俞老师曾说,教育的本质是“链接心灵”;而毕淑敏老师的众多著作,比如《心灵处方》《心灵游戏》《毕淑敏心理咨询手记》等等,也都是与心灵有关的。
第二个关注点是坚韧。
毕老师在她的新书里讲了许多脆弱与坚韧的故事。“坚韧”这个词,俞敏洪老师也常常讲到,可能是他创业走过这么多年,走过这么多周期,非常重要的一个有力量的词汇。
今天我们的主题是从“赛道”到“原野”,我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们会觉得现在的年轻人真的更脆弱了吗?我们该如何帮助他们获得“坚韧”的品质?
![]()
俞敏洪:我认为孩子们现在所面临的困境不是他们自己造成的,而是社会发展和教育现状的结果。现在的孩子竞争越来越激烈,家长似乎觉得孩子只有进了名牌大学才是对自己有了一个真正好的交代。
我们的教育考评机制,包括中考和高考,基本上也是以学生死记硬背标准答案为核心的。从中考开始,我们就知道一个孩子要考好多门课,并且都得高分才能上名牌高中。而高中学生也要考好多门课,每门课必须得到高分,才能去好的大学。
那这样的一个“管道思维”,再加上家长也存在“我的孩子只有进入好的大学才算有出息”的观念,直接导致将孩子挤压进一个狭窄的“管道”中,要拿到好名次才能够进入到所谓优秀行列的状态,就把孩子的业余爱好和业余时间都挤压甚至消灭掉了。
我曾经做过一个比喻, 如果一个成年人,一年 365 天,一天休息时间都没有,每天都要工作 8小时,这个成年人会是一个什么状态?
事实上,现在我们大部分成年人的工作都没有像孩子学习那么的紧张和充满竞争性,周六日还可以休息。可我们的孩子是一年365天都在学习,业余时间就完全没有了。没有看山的时间,没有亲近自然的时间,也没有那么多体育运动。仅有的课间10分钟,上厕所都要跑着去。在这种情况之下,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可能不受到影响。
那我们要反过来问一下成年人,在孩子出现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做了什么?而不是一味地鼓励孩子们要坚强,要有韧性,要努力,要不怕失败。
因为我们只给了他这一个赛道的前提下,这些东西是不管用的。我们在鼓励孩子要有韧性、不怕失败的同时,其实也是在鼓励孩子进一步地奔向精神崩溃的道路。因为他只有这一条狭窄的道路。
面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未来孩子们上名牌大学并不一定管用。现在孩子所学知识的百分之八九十,极有可能被人工智能轻而易举地解答。许多传统工作岗位,正在被人工智能取代。
给大家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十几年前我要到斯坦福大学做一小时的演讲,我习惯于先用中文写出稿子来,完了再把它转化成英文。我当初写这篇稿子,转换的英文不能确定每句话都对,就发给我的女儿,她当时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读书,她又给我修改了整整一天,然后我用了整整一个礼拜的时间才把这篇稿子弄完。这是十几年前的状态。
今年5月份,我被联合国邀请去做一次有关“人工智能向善”的演讲,它的英文名字叫
AI for good,只允许我讲15分钟,所以我写了一篇2500多字的稿子,转化成英文再修改,我用人工智能操作仅半个小时,完了我就拿着稿子去做演讲了。
这就是人工智能,它可以帮助人的工作,这是我的一个正面例子。但是反面的例子也很多,人工智能直接把人的工作替代了,比如同声翻译。之前联合国大厅背后的透明窗户里面坐的都是同传,那些同传的工资都很高。以前会坐很多同传,因为有上百个国家的人,他们的语言是不一样的。这次我去之后发现很多同传都没有了,听会的人带了一个耳机,这个耳机可以同步把讲话人的英文转换成他想听的任何语言。你看工作就这样被替代了。
人工智能时代,极有可能很多人失去工作,但是社会财富依然在增加,因为人工智能它可以24小时没日没夜地干活。
我到一家汽车公司,看到巨大的车间一望无际,车间老板告诉我说:“俞老师,我这个车间原来要用300多人。”我问他车间现在用多少人?他说:“用了30个人”。从300人到30人,下降了90% ,但是生产汽车的速度增加了30%,这就是面向未来的现状。
我问为什么,他说:“因为原来大部分都是手工,需要人工介入才能把这个汽车组装完,现在基本上100%自动化,我30个人只是坐在这看着那些机器,万一哪个机器有问题就去调整一下。”人只需要盯着那些屏幕,看在哪个流程上有问题。原来工人还要三班倒,现在24小时自动化根本就不用停。
![]()
一个人因为工作了才能创造,才会产生成就感,才会拥有自尊和尊严。所以我们家长和教育者都要去思考,什么样的人才能保有工作和尊严这个重要话题。
我常常说,实在不济的话,我们宁可把现在的教学内容砍掉一半, 让孩子们学会提问和自我发展,让他们变得情感更加丰富,人格更加独立,个性更加积极乐观。 未来,他即使工作被人工智能取代了,他也可以去做人与人之间互相连接和服务的工作,从而拥有一份有尊严的生活。
说到底真正能改变世界的科学家、工程师,还有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作家毕竟是少数,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我们要把孩子们当作普通的、欢乐的、充满幸福感的人来培养,而不是把他们当作都去拿诺贝尔奖的人来培养,我觉得这才是我们的现实。
02
AI时代,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
张晓楠:谢谢俞老师。俞老师刚好给我们这个问题套了一个时代的大背景。在AI时代,孩子会面临什么样的挑战?请毕老师来分享。
毕淑敏:谢谢给我这样一个机会。这个问题实在是有点难,因为我们现在面临的是多少年未有之大变局,所以各位,这个历史的重担在我们的肩上。
我们今天讨论的是孩子们的问题,但是他们是没有发言权的,他们是一个弱势群体。那么强势的是谁呢?强势的是不断发展的这个时代。如果落实到人,在我们这个小范围之内讲,那么我觉得就是在座的各位了,当然也包括我。我们将怎样面对这个时代的变局?
我特别喜欢今天这个论坛的题目,从“赛道”到“原野”。场景不一样了,环境不同了,自然要求也要有变化。
我前些日子出了一本书,名字叫《人生是旷野啊》。我看到这个论坛的主题,我想这个提得更好,它用的是“原野”。旷野就更严峻了,也更没有方向感了。但同时它也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其实有赛道的时候事情相对比较简单,因为都已经有人规划好了。赛道虽略有不同,但都是在一个运动场里;可是原野就不一样了,那有高山、有流水、有庄稼、有树木,甚至还有危险。如果放大以后到旷野上去,那挑战就更严峻了。可是我们的人生就是这样滔滔不绝地向前发展着。
我觉得中国的教育基于以前“学而优则仕”,它主要考核的是记忆力。为什么要用记忆力来考核?因为在一个几千年不变的历史长河之中,不需要那么多的创造性。想起《红楼梦》里,一遇到什么事就会说,查查祖上,祖例是怎么做的。
我觉得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就是一板一眼地沿袭传统,那么特别重要的就是祖上是怎么做的?读书人要做官,就必须得熟记这些东西。你不能说事到临头我翻书去,那时候也没有那么多书,也不知道你想找的答案在哪一本里,所以一定要记住看过的资料。以前的读书人要记多少典籍,说法有点不一样,但是超过100万字是毫无疑问的。那么现在,我觉得这个时代非常重要的一个发展,就是不需要那样的记忆力了,而是万分珍视你的创造力。
但是,今天我们的教育还在考查记忆力,经常问你哪一年发生了什么事?别说孩子们不愿意记了,我们也都已经养成了习惯,遇到任何一件事,你用AI来回答,去查索资料都非常简便、快捷、准确。所以我想目前面临一个巨大改变,就是放弃对记忆力的崇拜、考核,那种残酷到不近人情的,必须查出分毫之差的那种绝望的努力。
没有哪一个小孩子是拒绝学习的,在他们最初的时候,你见过一个不愿意学话的小孩吗?你见过一个不愿意走路,或者摔到地上,拒绝爬起来的孩子吗?从来没有。当然,如果这孩子有其他疾病,我们就暂且不论。一个正常的孩子,他天生是有这种求知欲的。我觉得强调“记忆当先”的这种做法,就把很多记忆力不够优秀的孩子排斥在给予优异资源支撑的范围之外,但是你要知道,人除了记忆力还有很多种能力呀。
![]()
之前有一个会上请来机器人跳舞,这个机器人跳着跳着,一个跟头就翻到台底下去了,结果所有的人都愣在那里了,心想是去救这个机器人还是等着机器人爬起来?全场寂静了好几分钟。因为我是当医生出身的人,我就想要是一个人摔成这样了,我这个医生的职责是不是应该赶紧跑过去?看能不能帮一把?可是一个机器人摔下去,那除了等他的专业技术人员,我们就没办法。哇,那机器人摔得真够重的,完全不能表演了,最后就来了几个人给他抬下去了。我心想,这要是一个人,不能这样随手抬下去,得弄个担架,让他平卧。但机器人颈椎、腰椎窝成一团,就给抬走了。
我想科技在不断发展,将来会怎么样?机器人现在还不完美,我们AI技术也不完美,同样是在那个会议上的发言,凭着我一个当作家的敏感,最少有80%是AI写的,你听一个,觉得挺好,你听三个,就已然是厌烦。但是AI仍然显示出了它强大的魅力。
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一个不甚清晰的未来。面对这个未来的教育体系,和孩子们相比,我们是强者。因为很多事你不可能让孩子们自己来决定,他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我厌学,我可以不学,我得抑郁症,甚至堕落,实在不行我跳楼。我开了几年的心理诊所,碰到过这样的学生。
心理学有一个小技术,就是如果有人向心理咨询师说他想自杀,那么你要迅速去辨别他只是想想随口说出来的,还是他已经有具体的步骤要付诸实施。这两种状况,应对方式是不一样的。
有的学生告诉我他想自杀。我就问:“你有了这个想法,打算具体怎么去做?”有人就说:“哎,那我还没想呢。”像这种,他的危险系数就要低一点。假如他非常清楚地告诉我步骤,这个危险系数就很高了。我获得的很多回答是说跳楼,后来我就想为什么那么多的孩子要跳楼?他们告诉我说,因为不需要任何工具,你只要到一个足够高的楼上。
![]()
那么回到咱们的话题上来,未来尚不清晰。就像十年以前,我们怎么会想到AI的技术,想到电脑的发展,想到这种机器人的发展,尽管机器人现在跳舞还是会摔到台子底下,尽管AI写的稿子不完善,但是我相信它们会继续地完善。
所以就像俞老师刚才说的,将来大量的工作都会被机器人和AI所取代,我们的孩子将何去何从?他们仍然要幸福快乐地去度过他们的人生,他们依然要有价值感、有尊严感。教育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为他们找出大致的方向。
我觉得答案就是:人生不是赛道,人生是具有多种可能性的原野。所以和各位共勉,我们面临的是这样的大变局。
那么唯有不变的就是爱我们的孩子,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让他们的能力得以发展。就像李白所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我们不但要相信自己必有用,也相信我们的孩子有一种才能,潜伏在他们的身上,我们去爱惜、去发掘,给他和谐微风,而不是暴风骤雨,不是给他们那种无谓的打击。我们只能把这些做好,因为未来我们也不甚清晰,但爱他们、鼓励他们、给他们以弹性的空间,让他们有更多的可能性去发展,是我们能够做到的。
03
未来核心竞争力:
什么是AI无法替代的?
张晓楠:谢谢毕淑敏老师。刚才两位老师其实都提到了AI带给我们人类的一些挑战,但AI可能替代不了生而为人的独特性,比如情感链接和成长本身。
所以我想问一问,在AI时代,我们到底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才能助力我们更好地成长?哪些东西可能是AI取代不了的,或者是我们可以跟它共生的,去创造更多新的美好原野。
俞敏洪:其实现在没有一个人能真正回答,AI全面来到的时候,它到底能够取代人哪些方面的能力?但我觉得,如果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人作为人的能力是AI不能取代的。因为不管AI怎么发展,它都是人类的一个工具,也就说用AI来帮助我们做更好的工作,实现更好的生活,实现更好的创造,这是人和AI一种非常重要的关系。
AI尽管取代了我们的部分工作,但是它不能取代我们人的位置。人,一定会在新的时代,创造出很多互相需要的新工作岗位,因为人与人之间的链接,和人与机器人,或者是AI之间的链接是不一样的。
我们对AI的链接不是情感需求,也不是真正要创造一个跟它亲密的链接关系,而是说用它来帮助解决我们人生中和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那么面向未来,最重要的一个能力是孩子更好地利用AI的能力,也就是对它提问的能力。当然我们所有的成年人也要培养这个能力,因为我们这一代人已经避不开AI对我们部分工作的取代。
比方说我能通过问AI,让他来帮助我,而不是让他来代替我。举个我个人的例子,原来在没有大模型的时候,我也写很多东西,因为我要去演讲,要查很多东西,但是我用搜索引擎,包括国内国外的,一天最多十次八次就了不起了。因为你要耗很多时间才能找到你想要的那个点。但是我现在用了这种人工智能大模型,平均一天和这种模型交流的次数,也就是问的问题至少在100个左右。不光是搜索信息的速度增加了至少10倍,搜索信息的广度也增加了10倍。即使我在一个不那么熟悉的领域里,通过层层剥洋葱的提问方式,就能在非常短的时间之内构建出对这个领域大概知识体系的了解。
这样的情况,原来我不管问多少专家都是做不到的。你可以像剥洋葱一下,一层一层纵横交错地把问题问进去。尽管有的问题你要经过辨析,因为AI有时候会有幻觉,给你出来的数据不一定是正确答案。
![]()
回过头来说,面向未来教育的时候,大家都知道我们教育有一个问题,就是灌输式的教育。老师在上面讲,孩子们在下面记,甚至有的老师非常害怕学生提问题,而且不允许学生问的问题超出他的标准答案范围之外。有时候学生上课插一句嘴,提一个问题,老师就会"暴跳如雷",也就是咱们教育系统中老师的上课模式依然是:我给你知识,你给我记住,你少废话。这种模式面向未来的时候,它就是一个绝对错误的教学模式。
我们先不管考评体系要不要改变,我们现在最重要的是,从孩子幼儿园开始,到小学、初中、高中,要让学生迅速学会不断地追问。这样的追问对老师来说不是一件难事,现在老师讲错了知识,其实可以迅速和学生形成一种合作:“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问问人工智能这个问题,它到底是怎么解答的。
比如前两天我在做一个直播的时候,讲到了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我跟网友说,我们来想一下,在中国的诗歌历史上,有多少古代的著名诗歌写了明月?其实要用脑子去想的话,想不出来那么多。
我告诉网友,一起输入“有关“明月”的古诗词,著名的有多少首”,一下出来了非常非常多。也就说你通过这样的学习,让学生当场就能深入下去,并且扩展学生的学习思维。跟学生一起来就这个问题不断地追问,学会创造性的、想象力式的提问方式。但是现在的教育系统并没有做到,老师们现在还是坚守在那一点点为了考试而拥有的狭窄的内容上面,甚至一篇语文课文的分析都要按照考试的题纲和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来分析。
面对一篇充满想象力的文章,老师让学生去思考这篇文章到底在写什么,读过之后的感受是什么。学生一旦表达了自己的感受,老师就会说“你这个感受是错的”,但其实有可能学生这个感受是对的,或者说至少在他个人的角度来看他是对的。这就是我觉得面向未来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要让学生学会跟人工智能共处。
我曾经说过,当哪一天所有学生的考试都可以带着人工智能进考场的时候,这个考试就考活了。为什么?因为它考的已经不是标准答案了,它考的是问题的深入能力。也就是说,我们出的考卷,它不再是一个学生学了点知识,记住了就能得到高分的能力,而是面对一个知识,不断去扩展,和人工智能共同来把这个知识追问到极限境界的能力。
所以我觉得这就是面向未来我们的教育制度或者教育体系要改变的一个核心要素。面对现在人工智能,什么都能回答,什么都能帮你,任何问题一秒钟就能给你答案的情况之下,我们的孩子应该怎样去追问这个世界,以及更加深入地探索这个世界。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间,人工智能只是孩子们的一个工具,而不是取代孩子的一个怪物,这是最重要的。
第二是除了提问能力外,孩子们的心智和情感的健全能力就变成了未来的一个重要能力。
我跟医生探讨的时候,有个医生告诉我说,俞老师,未来除了极个别的优秀医生外,医生这个工作有可能会被取代掉。我说为什么?他说,第一,现在人工智能给病人诊断的正确率已经高出我们医生本人了,因为医生是凭个人经验在诊断,常常会误诊,但是人工智能是凭着无数大数据的分析来对你诊断,所以正确率更高。第二是做手术,未来自动化做手术的精确率比我们人做手术的精确率更高。医生不就两件事情吗?第一件事,我看你得了什么病。第二件事,我要给你做手术,把你的病治好。这两件事都被取代了,我们医生的重要性就会迅速下降。尽管这个世界上还需要医生。
但是他跟我说:护士不会被取代。为什么?因为病人住在医院的时候,尽管未来的机器人也许能给病人分发药品,也许能给他们换药打点滴,但是护士最主要的职能是对病人进行心理安慰。这符合了我们医学界的传统说法,就是有时治疗,总是安慰。所以好的护士是病人绝对不可缺少的,当这些病人坐在病床上非常孤独、非常无助的时候,一个温暖的护士能给他带来生的力量和情感的持续,给他带来更美好的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交流。所以我们现在对护士的要求不光是心灵手巧,还必须有情感温暖。
“情感”这件事情人工智能只能用一种机械的方式做,它不能用一种温暖的方式做,所以他说护士是不可取代的。那我们毕老师本身就是医生,所以她应该对这个东西是有感觉的。毕老师做那么多的心理咨询工作,我相信毕老师的笑容,毕老师的温暖,毕老师轻声慢语地跟病人交流,其实给病人带来的安慰是比她的专业知识更深的。
04
家庭之责:
用爱与接纳,守护孩子的独特性
张晓楠:那正好,我就接着俞老师的这个问题,问问毕淑敏老师,作为家长这个角色,在家庭里边他是不是应该也是像俞老师说的这样,更多提供的是一种爱、一种陪伴,或者是一种温暖,而不是说自上而下的管教,或者所谓以爱的名义的教育和帮助。
![]()
毕淑敏:你说得特别对,心理学里有一个概念叫做“重要他人”。是说我们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一些最重要的人,对你起过决定性作用。
经过统计,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那个“重要他人”是老师和亲人,其中老师的比例还大过我们的亲人。所以各位,教育就是这样的潜移默化,就是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塑造着每一个人的心灵。未来的世界是怎样的?我们没有办法像天气预报那样给出基本准确的判断,可是也有不变的,就是“重要他人”,我们在这个岗位上,肩负着这个责任。
就像每一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那么这种子到底长成什么样?我们摸到的这一把种子,你不知道它是花种还是草种,还是一粒稻谷。
我举一个小例子,我认为90%以上的家长一定是犯过这个小错误的,比如说孩子刚生下来,大家都特别在意他的长相到底像谁,孩子慢慢长大了,很多家长都说:“哎呀,你怎么不挑着我们的优点长呢?”
孩子那么小,他可能才几个月,才一两岁,他也不会抗议说:“长得像谁,这件事我不能负责。如果你嫌我长得不好,那是你的责任呐。”事实上它不是任何一个人的责任,只是一个概率。哪怕我们现在看到有些明星的孩子就说:“咦,他爸都这么好看,怎么他就不好看?”那诸如此类的事情我们都很无意呀。可是你要知道这个孩子会深深地记住。
无数的人因为自己的长相自卑,我曾经做过一个测验,谁为自己的长相自卑?
我让大家不要东张西望,别人举不举手你不用管,倘若你自卑,你举手。结果是90%以上的人都举手。我当时在台上看有一个女孩挺好看的,看不出她有哪一点不太周全,可是她也举了手。散会以后,我忍不住拉住那个女生,因为她真的长得很出色。我说:“你能悄悄告诉我,你为你长相的哪一点自卑?”
那个女孩告诉我说:“我第六颗牙长得不好。”不是,我心想这要笑到何种程度,才能一下漏12颗牙呢?因为一边6颗,那边你也不能歪着嘴笑,你那边也得是6颗。我回去还对着镜子试了试。
后来我就跟那个女生说:“可我们一般是露不出第六颗牙的吧?”她说:“对,只有极大的笑容才会露出第六颗牙,所以我从来不笑。”
哇,你想想,一个那么好看的女生从来不笑,这运气可能就得打折扣了哈。后来她就跟我说:“对啊,有一个非常好的男生追求我,他一定没有看到过我第六颗牙。”我追问后续,她说:“后来我就拒绝和他近距离的接触,因为近距离就有可能发现我那颗牙不好。”
哇,我是真的第一次知道,自卑不是因为我们有什么缺陷,而是一种心理上的卑微。
你到自然界去看看,你看见过一颗自卑的植物吗?我有一次去看一个古迹,说是周朝就存在的一棵柏树,太古老了,到那还发现周柏底下有一些小草,长得很不容易。因为那颗柏树它有遮阴,但是小草还那么顽强地活着,一点不自卑。我想这棵草它三千年前的祖宗见过这棵树。三千代过去了,它依然也没长大,依然还是在这个树底下,只怕是比原来还要显得弱,因为原来树没这么大,现在树变得更大了,可是它仍然是昂扬地、努力地活着。
我做过很多心理咨询,无数次提示大家不能自卑。因为一自卑,你就对自己的判断力下降了,而且对世界的判断力也会变得不准确。究其原因,最早是来源于父母的最初评判,比如长相、个头的比较,更别说上了学,那更是全班、全年级在比较。
所以我觉得能做到的就是让我们的孩子不再比较。
![]()
俞敏洪:补充一句,毕老师刚才所说的,孩子们对长相产生的自卑,其实直接导致了现在很多孩子又有了另外一个倾向,小小的年纪就去做各种美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对孩子的自信也是一种伤害。
我觉得最主要的是告诉孩子他拥有的独特性。他未来的成长不是基于长相的成长,所以我常常会举王宝强的例子。王宝强在男人中间不能算长得英俊的,也不能算长得高大的,但是你看宝强他多有魅力,宝强还给我们新东方情系远山博学课的孩子们讲过课。他的故事激励了多少出身相对比较基层的,也没有上过北大清华,甚至包括那些没有任何背景的人。当然王宝强跟我说过他年轻的时候也是很自卑的,他是一个人不断战胜自己,最后找到自己的优势,努力奋斗,终于在这个世界上确定了自己的人生地位,并且勇于前行。只要我们的孩子能够一次又一次地克服这样的困难,就是非常棒的。
当然社会也不应该去暗示,父母和老师更加不应该去暗示。如果我们的暗示或者我们的言语让孩子们充满了自卑的话,那最后我们就是罪魁祸首。所以不断地鼓励,不断寻找孩子们身上的优势,并且让他们的优势变成特长,这才是我们老师和家长们应该去做的事情.
05
生命力的根基:
如何帮助孩子“认识自己”?
张晓楠:作为一个人,只要活着,就一定会在这个社会里被某些评价体系所定义。孩子可能在长大的过程中会被很多外部的评价体系所定义,比如他的长相、身材,甚至是他的出身等等各方面。但是人活着本质上是为了“认识你自己”。
现在面对如此爆炸的社交网络,对孩子来说,他们拥有了更多外界评价体系和外在的轰炸,他可能没有一个自己的判断标准。我们怎么帮助孩子更好地扎深根?建立稳固的自我认同?孩子由内而外的这个生命力怎么爆发?我们能帮他们做些什?
俞敏洪:我跟中小学老师们交流沟通的时候强调过,你们要做的最主要的一件事,就是通过和孩子们交流,让孩子去定义自己的优势和特长。不要总是用成绩,或者说守规矩、帮助老师这种普通标准来去定义你班内每一个孩子。你不要因为这个孩子调皮捣蛋,就把他变成一个负面的形象,天天不是到教室门口去罚站,就是给他侮辱性的一些惩罚。
如果教室里有一两个这样的孩子,他不一定是主观上想要去捣乱,而是可能有某种生理上的问题,比如说多动症,还有其他一些孩子自己都不可控的原因。我觉得对于中小学老师来说,最主要的是去定义这个孩子的优势。让孩子在自己的生命中,通过和老师一起共同分析,找到自己的特长。这个特长和天赋不一定是学习能力。
因为我们确实会碰到一些孩子,不管怎么努力,每门课只能学到非常一般的水平。我们也遇到了这样的孩子,他某一门课学得特别好,但是其他课就很差。比如说我小时候就是语文课特别好,数学课白痴水平。那我们也有可能碰到这样的孩子,学习确实不怎么样,但是某一项体育运动特别好,或者音乐特别好,或者表演才能特别好等等。
所以我们要去定义孩子的特长,并且在这个特长上不断地鼓励他,并加以表扬。当老师知道了这个孩子的特长以后,比如这个孩子体育特别好,但是学习成绩确实不好,你就不应该在学习成绩上再去不断指责、要求这个孩子。因为你知道有些孩子你怎么指责和要求,他学习成绩就是上不去的,那这个时候,你就要在学习上面对孩子放下一份宽容。当然我们依然要鼓励孩子学习,但极有可能的是,你在他的某个特长方面不断地给予鼓励,让他充满自信,到最后甚至可以代表学校去比赛的时候,他反倒对自己的学习又上心了。因为他有了自信,他有了尊严,他有了被老师尊重的一份自豪感。
所以我说,我们中小学老师要做的是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发现他们值得赞扬的地方,并且不断地去赞扬。而不是说只要有一门课考不及格,就把孩子骂个半死,只要平均分没上去,把孩子骂个半死,只要你从第一名落到了第三名,就找学生去谈话:“你怎么搞的?你原来不是一直第一名吗?怎么搞到第三名去了?你下次要不考到第一名的话,就不要到我办公室来见我啊。”有无数学生的心理问题,就是老师的这几句话,最后让这些优秀学生变得焦虑。每次考试拿起笔来就发抖,因为他觉得自己考不到第一名就会被老师骂,然后慢慢就厌学了。
我前两天读到一本另外一位作家写的书,他去采访这些心理出问题的孩子,总共举了十几个案例,其中至少有70%的孩子后来已经到了休学进医院,或者在家里呆着,死活不上学的程度。至少有70%原来是班内第一名到第五名的孩子,就是因为不断地被施压以后他的精神崩溃掉了,最后就再也不学了。所以怎么样当老师,怎么样当家长,这件事情面向未来真的是一门大学问。这就是我想讲的。
![]()
毕淑敏:我刚才听了俞老师讲的,深有同感。我说一个例子佐证一下。
我小时候受了一个打击,对我影响很大。我大概到将近50岁,才把这点打击给自己疗愈好。我给大家交代一下。
我小时候学习还是挺好的,而且是学校的大队长,带着三道杠。我们全校就一个大队长,就是我,应该还算是不错的。以至于我的老师前几年见到我还说:“哎呀,我那时候就觉得你还不错,你现在还真是不错了。”证明其实老师对我还都挺好的,我算是学生里那个受打击不多的人,但是有一个打击挟制了我40年。
我当时11岁,那时候学校里有一个红五月歌咏比赛,我参加的是小合唱,大概就十多个学生,围成一个小扇面的队伍,一起唱歌。后来有一天老师说:“都闭嘴。”那我们就吓得都闭了嘴,然后老师说:“再开始唱。”那我们就开始唱。后来老师把琴停了,让大家接着唱。这老师呢,就围着这十几个小孩绕了一圈又一圈。最后停下来说:“毕淑敏,我一直听到一个人走调,原来是你。”
这挺丢脸的吧,可是你也没招,被抓一现行,那只好就算了呗。我就傻乎乎地看着老师,不知道他会如何处置我。老师说:“这样吧,你退出这个小合唱团,明天不用来练了,你走吧。”
事情如果只到这儿,那我觉得尚且可以接受,因为你就是差嘛。那你怎么办呢?那就算了呗。
第二天放学以后,学校的喇叭里就广播说小合唱团的同学们到音乐教室去练歌。原来我是每天都欢蹦乱跳地去了。这已经被开除了,那就没我份了。那我就放学往家里走。结果还没走出学校呢,后面就来了一个小合唱团的同学。
她说:“哎哎哎,毕淑敏,你等一会”。我就停下了。“老师叫你回音乐教室。”
我当时心想,看来老师又看出我还挺努力的,就让我又回去了。
回去了以后,小合唱队的扇面队形已经排好了。老师说:“毕淑敏,谁让你个子长得那么高,你站在小合唱的扇形靠中间的部分,我把你拿下,就得把另一个男生也拿下,我们这个扇面就不完整了。”
我心想着这能赖我吗?跟我没关系吧。但其实我们老师经常这样说话,也尚可理解,算了,不吭声了。
然后老师说:“毕淑敏,你站回原来的位置。但是你记住,从此以后,你只能张嘴不能出声。”
什么叫屈辱啊?那小合唱的几个人得互相摇头晃脑,做出喜笑颜开的样子。我动作都在做,然后不能出声。后来好像我们那个小合唱还得了个什么奖,我都忘了,但是老师的这一句话“毕淑敏,你只能张嘴不能出声”,最少挟制了我40年。
我永远不敢在会议上发言,我觉得我不配出声,哪怕是那种很难逃脱的会,必须要发言的场合,我都在快到我的时候就起身离场了。后来我就觉得这么做,第一是对人家的不尊重;第二我也还是有点言可以发的;第三,你老这样的话,对领导对同志们,都是挺冒犯的一件事。
可是每次快到我发言的时候,我整个潜意识就说“毕淑敏,你是不配发言的”。我就会不由自主地离开会场。一次又一次,一年又一年,必须要发言的时候,就恨不得掉头走,也不想去发言。如果我不把这一个魔咒打开,朋友们呐,我今天都不可能坐在这儿跟俞老师发言,因为我觉得我不配啊。
关键是我后来见过那位老师,她对我还特别好,我见她的时候都60岁了,她都近80岁了,还在那说:“哎呀,我那时候就觉得你是挺好的一个学生,我给你做吃的去。”
我心想让80岁的老师照顾一个60岁的学生,觉得以她对学生的爱,可能当时她真的不是刻意地打击我或者是要制裁我,我相信她主观上不是这样的,而且她那时候为了这个小合唱能拿个名次,也是很努力的。可惜她无意中的这个举措,没有想到对我这一个心理上不是特别自卑的学生,居然就整整挟制了40年。
我不但不能发言,更不能唱歌了。后来有一次我跟我儿子说过这个事,他说:“你真的不能唱?”我说:“不能唱。”他说:“那你凑合唱一下我听听。”
后来我心想都是自己家人,就唱了几句。他听了以后说:“真的你是受了打击了。”
我问为什么呀?他说:“你现在唱的完全就是儿歌的水平,哈哈哈。”
和各位老师们、教育工作者们分享这个小故事,是想说,有时候我们的无意之失,可能就会造成孩子心灵的不完整。对于特别弱小的一颗心灵,我们只有小心再小心,珍视更珍视。因为我们的一个无心之举,也许会给他们造成一个终身的遗憾。
06
如何让孩子拥有“配得感”?
张晓楠:谢谢毕淑敏老师。新东方以前有个传统,就是我们每次结课的时候,俞敏洪老师会带着大家去慰问学生,会唱歌。那个时候我也觉得自己唱得很难听,但我觉得新东方是鼓励文化,我自己在新东方做学生、做老师,包括到今天,确实感觉到是被鼓励的。我当时也觉得自己唱得特别难听。俞老师他们就听了说:“晓楠,没事的,你该唱唱,你唱歌时候痛苦的是别人,又不是你。”哈哈哈,这个对我起到了极大的激励效果。
确实学校老师的一句话真的可能会影响我们的一生。我上学的时候也是喜欢乱动、上课说话,老师把我一个人的座位安排在他的讲桌前面,就让我坐在那。其实作为一个女生,脱离全班坐在老师面前,是很羞辱的一件事。但是我老师说了一句话,他说:“张小楠上课不守纪律,但她是学英语的天才。”这句话对我帮助非常大。
当年加入新东方也,是因为在我大学一年级的暑假,在首都体育馆听到了俞老师的演讲,我就觉得原来英语可以这样学,原来老师可以这样当。今天,我终于知道那是我遇到的“重要他人”,他对我一生的帮助都非常大。
刚才毕淑敏老师提到一个词——配得感。其实现在很多大人和孩子,他拥有了更多的物质和更好的条件,但内心反而很无力,他那种自我配得感是缺失的。想请两位老师最后给一个建议,怎么让孩子去获得这样的“配得感”?
俞敏洪:我想先补充一下刚才毕老师的话。我们现在不管老师还是家长,最主要的是在鼓励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关注到孩子的自尊和尊严建设。毕老师刚才讲的例子还是很典型的,这个孩子的自尊一下子就被打掉了,从此以后就产生了自卑。
我小时候其实也有这样一个故事。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我在小树林里跟一帮小朋友玩,一个教算术的老师刚好从树林外面走过,大家起哄说谁敢喊那个老师的名字?我就大声喊了一下老师的名字。第二天走到校门口,我就被那个老师抓住了。他说:“昨天是不是你喊的我的名字?”我说是,结果他就给我关在办公室,一天不允许上课、不允许喝水、不允许吃饭,直到晚上放学,还又关了一段时间,才把我放回去。从此以后我看到算术书就想吐,到现在数学学得还是一塌糊涂。但我两个孩子在大学学习高等数学的时候,考的分数都挺高的,表明我是有数学基因的,哈哈哈。
家长和老师都很有威权性,因为我是你的老师,因为我是你的父母,不把孩子当做一个平等的、可以交流的培养对象,而是把自己放在一个高高在上的状态。比如说我骂你,说你都是应该的。这个说多了以后,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和尊严。
难道老师不希望孩子好吗?家长不希望孩子好吗?当然希望。但是他们这个习惯性的行为,最后说出来的语言,就是伤人的,而且伤人了以后是不自知的。比如毕老师刚才说的那个老师到了80岁还说毕老师:“你在我心中一直是个好孩子、好学生。”但是她没有想到就是唱歌这么一个小小的行为,伤了孩子好长时间。其实我们有好多这样的老师,他们本性不坏,但是他们的语言像刀子一样,把学生捅得千疮百孔。
再回答主持人刚才的问题:现在很多孩子内心其实是无力的,那怎么提升配得感呢?
现在孩子们的生活条件比我们当初好,但是这和孩子的心理健康没有太大关系。也就是说,孩子生活条件无论是好还是差,都跟孩子的心理不直接相关,相关的是家长和孩子在这种条件下是怎么相处的。比如说现在家长拼命确保孩子的物质条件尽可能好,但是在心理建设和精神建设上反而疏忽了。
因为家长有一个概念是,我把你喂饱了,给你吃这么好,你还不好好学习,你对得起老爸老妈吗?但是我跟家长说,你把孩子喂饱了,和你帮助孩子成长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孩子精神的成长,才是人生真正的成长。而你拥有多少钱,并不是真正的成长。咱们有的家长的观念呢,是觉得没关系,反正我已经给你攒了一笔钱了,最后你靠我攒的钱也能活下去。好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家长也很宽容,要把孩子带回去,说你在家里躺着,反正爸爸妈妈也能养活你,结果孩子就变成了啃老族。
这个实际上是把社会问题给滞后了,因为本来就有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慢慢会形成社会问题,但是因为父母把这个社会问题给缓冲了。可等父母也没有钱了,或者经济波动以后,家庭条件变困难了,这些已经失去了工作能力的年轻人,他们将会怎么办?那时候就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社会问题.
很多父母在让孩子们独立成长的方面确实是有问题的,而在整个社会变得相对富有后,反而把问题给加剧了,这是当今社会的一个价值观念问题。
![]()
毕淑敏:我觉得多鼓励孩子,让他知道自己是有价值的,他就会有配得感。
我们常常用表扬代替了鼓励。但他们二者是有区别的。“表扬”我们看到的是结果,“鼓励”我们看到的是过程。孩子不一定最后会有那个优异的结果,但是我们去鼓励他努力的过程,他就会有一种配得感。
张晓楠:非常感谢毕淑敏老师和俞敏洪老师在这里非常有洞见又智慧幽默的分享。可能孩子们不需要我们大人给他们标准答案,他们有自己的原野要去奔跑,我们只需多给他们鼓励、爱和空间,也许他们就会更好地生长。希望我们的孩子都能够从“赛道”真正奔向“原野”。谢谢两位老师,非常感谢!
![]()
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百万父母关注的育儿平台,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地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更多好看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