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凉的西北原野上,一个12岁男孩挺直瘦弱的脊背,面对马家军黑洞洞的枪口,说出了令人震惊的遗言。
1936年,甘肃南部荒凉的山野中,一名12岁的小红军战士被凶残的马家军部队抓获。面对即将到来的处决,这个名叫张金龙的孩子却异常平静。
当马家军士兵举起步枪对准他时,他忽然抬头说道:“你们用刀砍死我吧,省下这颗子弹去打日本人!这句临死前的请求,竟让残暴的对手放下了武器。
01 孤苦童年:吃百家饭长大的苦孩子
张金龙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山村家庭,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相继病逝,留下他孤苦无依。
善良的乡亲们不忍心看着孩子挨饿,于是你一口我一口地接济他。正是靠着这“一碗又一碗的百家饭”,张金龙艰难地活了下来。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乡村生活本就困苦,而失去双亲的孤儿更是生存艰难。张金龙衣衫褴褛,食不果腹,却也在苦难中早早养成了坚韧的性格。
![]()
当一支红军队伍路过他的家乡时,这些衣着朴素、纪律严明的战士对待老百姓亲切和蔼,与之前见过的任何军队都不同。
红军战士们帮助乡亲们干活的场景,深深地印在了张金龙的脑海里。
02 红色种子:毅然从军的“红小鬼”
红军战士们的无私奉献和敢于拼搏的精神,深深感染了年轻的张金龙。
一粒红色的种子,悄然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他鼓起勇气,找到部队领导,表达了自己想要参军报国的愿望。
部队领导看着这个瘦小的孩子,原本有些犹豫。但得知他是无依无靠的孤儿后,破格录取了他,安排他在后勤部门工作。
![]()
尽管年纪小,张金龙在部队中却吃苦耐劳,从不叫苦叫累。他认真完成每一项任务,战友们都十分欣赏和喜欢这个能干的小战友。
就这样,张金龙跟随着红军部队,踏上了征程。然而,革命的道路从来都充满危险与挑战,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差点终结他年轻的生命。
03 生死关头:腿伤掉队与猎户相救
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张金龙不幸腿部受伤,昏倒在地。
当他醒来时,部队已经不见踪影,荒无人烟的原野上只剩下他一个人。
面对身体的疼痛和敌人的威胁,这个12岁的孩子没有放弃。他不断告诉自己:“我是一位勇敢的红军战士。”
就在他艰难挣扎时,一位好心的猎户路过,发现了他。
![]()
得知他是红军战士后,猎户毫不犹豫地将张金龙带回家中。
在猎户夫妇的精心照料下,张金龙的伤势逐渐好转。
他本打算伤愈后立即去寻找红军大部队,然而,命运的又一次考验不期而至。
04 凛然无畏:省下子弹打日本人的请求
臭名昭彰的马家军来到村子里扫荡。
猎户急忙谎称张金龙是自己的儿子,试图保护他。然而,马家军士兵却在猎户家中搜出了一顶红军的帽子。
领头的军官当即拔出手枪,对准张金龙的额头,要处决他。
![]()
面对死亡,这个12岁的小红军却毫无惧色。他平静地对军官说:“你们可以杀死我,但是我只有一个请求——用大刀砍死我吧,子弹留着去打日本人,能打一个是一个。”
领头的军官愣住了,呆怔了半天,不敢相信自己听到的话。
当他确认张金龙确实要求用大刀处决自己以节省子弹抗日时,这个见惯了血腥场面的马家军军官,静静地看着眼前这个瘦小却无比坚定的孩子,半晌后说道:“算了,留他一条命。”
05 历史回响:马家军与红军的不同道路
张金龙的故事之所以令人动容,也在于他所面对的马家军,在历史上是一支以残暴著称的军阀武装。
马家军主要由马步芳、马鸿逵和马鸿宾掌控,合称“西北三马”。
他们对待俘虏的手段极其残忍,不仅包括斩首、活埋,甚至还有挑筋、割舌、挖心、掏眼等酷刑。
彭老总在总攻“西北三马”时,曾亲自下令:“不接受投降,不接收俘虏,务必全歼”对方军队,由此可见马家军的残暴程度令人发指。
然而,即便是如此残暴的军队,在面对一个12岁孩子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与爱国情怀时,也不得不被感化,这更加凸显张金龙事迹的感染力。
据资料记载,张金龙最终成功回到了红军队伍。他后来的经历我们虽无从知晓,但可以确信的是,那个在生死关头喊出“省下子弹打日本人”的12岁少年,其形象已然成为了英勇不屈的象征。
历史长河奔涌向前,多少显赫一时的名字被遗忘,而这个12岁孩子在生命最后关头提出的特别请求,却穿越近90年时光,依然熠熠生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