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浦老城厢的焕新密码
:探盘笔记 | 青浦老城厢的涅槃重生:中交城投如何重塑3.2平方公里的城市基因?
![]()
![]()
![]()
![]()
![]()
作为一名深耕上海新房市场的自媒体人(@上海一隅宅语笔记大兵),这些年看过太多“城市更新”项目,但真正能让我眼前一亮、愿意花时间深入剖析的并不多。直到最近走访了2025年上海城博会上大火的中交城投青浦老城厢改造项目,才意识到: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旧改,而是一场关于历史、当下与未来的深度对话——它用“一城一厢一岛”的规划框架,在3.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为上海乃至全国的城市更新树立了全新的范本。今天,我就以实地探盘的视角,结合个人观察与行业认知,和大家聊聊这个项目的独特价值。
![]()
第一部分:为什么说青浦老城厢是上海不可复制的“活化石”?
初到青浦老城厢时,我特意绕着护城河走了半圈。斑驳的石桥栏板上还留着旧时的雕刻纹路,巷子里飘来刚出锅的小笼包香气,阿婆坐在门槛上择菜的模样像极了老电影里的场景……这里是上海为数不多的保留完整明清格局的历史街区之一,也是本地人心中“烟火气最浓的地方”。但与此同时,老化的基础设施、拥挤的居住条件、滞后的商业形态,又让它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洼地”。
![]()
很多开发商面对这样的地块会陷入两难:要么大拆大建彻底抹去记忆,要么修修补补维持现状却失去活力。而中交城投的选择截然不同——他们用了整整两年时间做前期调研,梳理出这片区域的三大核心资产:历史文脉、水系网络、社区肌理。正是基于对这些“无形财富”的尊重,才有了后来“一城一厢一岛”的战略布局。
![]()
所谓“一城”,指的是整个3.2平方公里的老城区整体提升;“一厢”聚焦南厢片区的功能再造;“一岛”则是以艺术为内核的文化新地标。这种分层递进的设计逻辑,既避免了单一维度的开发惯性,又让每个子区域都能发挥最大效能。更难得的是,项目没有采用常见的“割裂式改造”,而是通过慢行系统串联起所有节点,让历史街区的自然生长与现代化需求形成有机共生。
![]()
第二部分:解码“央地合作”新模式——从干预到共创的智慧转型
在传统认知里,央企参与地方项目往往带着强势的资源整合能力,但也容易因文化差异导致落地效果打折。不过这次中交城投与青浦区新城公司的合作打破了常规。他们提出的“干预原则+创造性转化”理念堪称教科书级案例:一方面由政府主导控规调整、文物保护等顶层设计;另一方面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激活存量空间。比如在复建特色水街的过程中,团队不仅复原了古建筑外观,还在内部植入智慧商圈管理系统,实现线上线下的消费联动;而在处理产权复杂的老旧公房时,创新采用“置换+租赁”双轨制,既保障原居民权益,又为新业态腾挪出物理空间。
这种模式的成功关键在于找到了利益平衡点。我曾访谈过几位留在当地的老住户,他们提到最多的不是补偿款数额,而是看到祖辈生活的街巷重新有了人气后的欣慰。一位开了三十年裁缝铺的王师傅告诉我:“以前这条路晚上黑漆漆没人敢走,现在装了景观灯,周末还有年轻人来做汉服体验。”这恰印证了城市更新的本质不应只是物质空间的变化,更要重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
第三部分:首发项目深度测评——南厢|观宁府的破局之道
作为整个项目的先行示范区,占地3.2万方的南厢·观宁府无疑是最受关注的明星地块。当我拿到这套产品的资料时,第一个反应是怀疑:在上海土地财政如此紧张的背景下,居然有人敢做容积率仅1.0的低密社区?而且还是清一色的滨水纯墅产品!但实地考察后发现,这种看似冒险的决定背后有着严密的逻辑支撑。
① 稀缺性决定溢价空间
翻开地图可以看到,该项目位于青浦母亲河蟠龙塘畔,天然形成半岛地形。按照上海市区同类地段对比(如徐汇滨江、杨浦江湾),同等区位的别墅物业单价普遍高出公寓3倍以上。而目前青浦新城核心区的高层住宅已突破6万元/㎡大关,反观观宁府所在的环淀山湖区域尚处价格洼地。随着虹桥商务区辐射效应增强以及轨交17号线延伸段开通预期,这里的补涨潜力显而易见。
更为关键的是,项目严格限定总户数为140席,相当于每栋房子都能享有开阔的视野通透性和私密的生活尺度。在上海主城区新建商品住宅普遍达到2.5以上容积率的现状下,这种接近自然村落密度的产品几乎绝版。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建筑设计上的巧思:采用U型布局确保每户南北向采光的同时,巧妙避开了东西向日照不足的问题;屋顶坡度的设置参考传统民居比例,既符合风水学中的藏风聚气之说,又能有效降低夏季空调能耗。
② 产品力的多维突破
如果说稀缺的土地属性奠定了基础价值,那么精细化打磨的产品细节则构成了核心竞争力。走进样板间的第一感觉是被震撼到了——不同于市面上流行的欧式奢装风格,这里大量运用了江南园林元素:入口处的月洞门借景手法、庭院中的太湖石造景、窗棂间的冰裂纹格栅……这些东方美学符号并非简单堆砌,而是经过现代设计语言转译后的再创造。例如客厅通往阳台的门扉采用了可开合的木质屏风结构,闭合时形成完整墙面保证保温性能,打开后又成为室内外空间过渡的艺术装置。
特别要点赞的是地下室的处理方案。不同于常规项目中被视为鸡肋的负一层空间,设计师将其打造成多功能家庭厅概念:挑高5米的层高满足影音室需求;预留排水系统的酒窖区方便收藏红酒;甚至设置了独立的瑜伽冥想区。这种对地下空间的价值挖掘,相当于变相增加了使用面积,极大提升了性价比感知。
再看户型设计方面,两种主力产品类型各有千秋:仕代合院更适合多代同堂的大家庭居住,三进两天井的结构延续了传统四合院的空间序列感;而空间新墅则针对年轻精英群体开发,开放式厨房连通餐厅与书房的工作动线设计,完美适配居家办公的新生活方式。值得一提的是所有户型均配备私家庭院,最小庭院面积也达到80㎡以上,这对于热爱园艺或宠物饲养的客户来说极具吸引力。
③ 生态配套的双重加持
除了硬件优势外,项目的软实力同样不容小觑。依托周边丰富的水系资源打造的滨河步道系统已经初具雏形,未来还将接入长三角绿道网络;正在建设的社区农场不仅可以让业主体验农耕乐趣,产出的有机蔬菜直供小区食堂;更令人期待的是规划中的艺术工坊集群,届时将定期举办各类文创市集和手作课程。这些配套设施看似分散独立,实则围绕“健康生活圈”的核心理念形成闭环生态系统。
第四部分:对比视角下的竞争优势分析
为了更客观评估观宁府的市场地位,我选取了几个典型竞品进行横向比较:
- 朱家角古镇周边别墅区:虽然同属江南水乡风貌带,但缺乏系统性的城市级配套规划,且产权多为商业性质;
- 松江泰晤士小镇联排产品:欧式风格鲜明却牺牲了本土适应性,社区管理偏向封闭式会员制;
- 浦东张江科学城内住宅项目:科技感十足但人文底蕴薄弱,目标客群以高科技从业者为主相对单一。
反观摩宁府的优势在于找到了精准的市场空白点:既保留了江南水乡的文化基因,又融入国际化生活标准;既有央企背书带来的品质保障,又有地方国企参与确保属地化运营;既能满足改善型客户的终极置业需求,又能吸引投资客关注区域发展潜力。这种多维度的优势叠加使其具备了穿越周期的能力。
第五部分:争议与思考——城市更新真的需要这么贵吗?
当然,任何创新尝试都会伴随质疑声。有人认为如此高的投入成本最终会转嫁给购房者;也有人担忧过度商业化会影响原住民生活质量。对此我认为需要辩证看待:首先从财务模型来看,中交城投作为大型基建类企业本身就具备较强的资金运作能力和产业链整合优势,能够通过后期运营管理收回前期投入;其次关于社会效益的部分,项目专门设立了文化遗产保护基金和社会企业孵化平台,确保部分经营收益反哺社区建设。事实上在已交付区块中我们已经看到积极变化——原本破败的老茶馆变身网红书店兼非遗展示中心;荒废多年的码头改造成了水上运动俱乐部……这些鲜活案例证明,只要方法得当,历史保护与发展完全可以并行不悖。
结语:写给正在看房路上的你
站在观宁府还未封顶的样板房顶层远眺,眼前是蜿蜒流淌的河水倒映着蓝天白云,耳畔传来隔壁工地机器轰鸣声预示着新生即将到来。这一刻我忽然想起费孝通先生那句名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也许这就是城市更新的理想境界——不是粗暴地推倒重来,也不是机械地修旧如旧,而是在尊重过去的基础上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美好记忆。对于那些仍在犹豫是否入手的朋友,我的建议很简单:如果你渴望拥有一处既能承载家族情感又能接轨国际视野的理想居所,同时又看好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带来的资产增值机遇,那么不妨亲自来现场感受一下这份独特的魅力。毕竟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里,真正值得等待的好房子永远不会太多。
![]()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