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北京虽有寒意,却挡不住二十多国宾客赴约的热忱——《亚太日报》国际诗会的聚光灯下,外交官、学者、留学生与艺术家们以诗为媒,在多语种的朗朗吟诵中搭建起跨文明的沟通纽带。从2024年“诗心相通”首届交流会到2025年“真爱伴我行”主题盛会,这场由《亚太日报》主办、北京大学对外汉语学院等机构支持的文化活动,正以独特魅力彰显着深厚的文化价值、公共外交价值与文化推广价值。
![]()
文化价值:在语言交响中实现文明互鉴
![]()
诗歌作为人类情感与智慧的浓缩载体,在诗会中成为文明对话的核心媒介。活动最动人的场景,莫过于十多个国家的嘉宾用母语演绎经典:法国嘉宾朗诵雨果《The Word》,让文学的警醒穿越时空;缅甸留学生诵读本国诗作,传递东方诗意;中方嘉宾以双语呈现《我有个中国名字》,再现泰戈尔访华的跨文化记忆。这种“母语朗诵+情感共鸣”的模式,打破了翻译的局限,正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陈锐军所言,“诗歌无需翻译,因为它让人类情感相通”。
![]()
诗会更将诗歌与多元艺术融合,拓展了文化表达的边界。敦煌舞的曼妙舞姿诠释着中国千年文化积淀,二胡独奏《闲居吟》流淌着东方韵律,而维童之友合唱团的“英文朗诵+中文演唱”版《明月几时有》,则以创新形式让古典诗词焕发跨文化活力。从85岁高龄的乌尔都语泰斗到16名登台表演的孩童,不同年龄层的参与更让诗歌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生,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精神纽带。
公共外交价值:以诗意对话凝聚合作共识
![]()
巴基斯坦联邦参议员萨马德·阿里阁下致辞
相较于官方外交的严谨框架,诗会构建的民间外交场景更具温度与穿透力。近20个国家的外交官与媒体领袖的参与,让诗意交流自然延伸为务实合作的铺垫。巴基斯坦联邦参议员萨马德·阿里在致辞中直言,文化交流对促进各国友好至关重要,更提出借助报业协会平台深化与《亚太日报》的协作,为中巴经济走廊建设营造有利舆论环境。玻利维亚驻华大使西莱斯则在诗会上感慨中国“兼顾创新与传统保护”的活力,借建交四十周年的契机传递双边友好愿景。
![]()
亚太贸易协定工商会总部主席王燕国致辞
这种“情感先行、共识后成”的交流模式,让公共外交变得可感可触。亚太贸易协定工商会总部主席王燕国精准概括其价值:“语言和文化形态可以跨越不同种族和文明,本次诗会对加强中外合作和人文交流有着特殊意义”。当各国嘉宾在餐后交流中分享诗思、联结友谊,诗会已悄然成为巩固国家间信任的“软纽带”。
文化推广价值:以品牌之力传播文化魅力
作为活动主办方,《亚太日报》凭借媒体传播优势与资源整合能力,让诗歌成为文化推广的鲜活载体。诗会通过新华网、环球网等多平台报道,将多语种诗歌朗诵、艺术表演等场景推向更广阔受众,使中国文化的细节与温度被更多国际友人感知。缅甸留学生寸瑞仙的反馈颇具代表性:“这次诗会让我认识到其他国家诗歌文化的美,更记住了中国诗词与音乐的魅力”。
![]()
诗会更在文化推广中实现了“双向奔赴”:既通过敦煌舞、古典诗词等元素展现中国文化底蕴,也借助外国嘉宾的朗诵与分享,让中国观众接触到玻利维亚、亚美尼亚等国的文学瑰宝。《亚太日报》总编辑刘莉莉明确表示,期待将国际诗会打造为亚太区品牌文化活动,这一目标背后,是媒体以文化传播推动区域文明共融的自觉担当。
从一句诗的共鸣到一国情的理解,从艺术赏析到合作共识,《亚太日报》国际诗会以诗歌为钥匙,解锁了跨文明交流的深层密码。当不同语言的诗句在同一空间回响,当文化差异在情感共鸣中消融,这场诗会早已超越单纯的文学活动,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外交沟通的桥梁与文明传播的窗口,在亚太乃至全球的文化版图上点亮了温暖的交流之光。
![]()
《人民日报》环球网、海外网,新华社《环球》,《中国青年报》,《中国经济导报》,《大公报》等主流媒体给予了广泛报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