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二届“中国书法大厦杯”评审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其中九十件篆书作品的打分排名已然揭晓。出于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与关注,我粗略浏览了评审直播的回放,不料却发现作品中错字现象较为普遍。恰逢今日闲暇无事,便提笔写下这篇小文,谈谈自己的一些观察与思考。
我先将目光聚焦于昨天得分最高的两件“获奖”作品,细细品味之下,却发现诸多问题。
![]()
第一件作品书写的是辛弃疾的经典词作《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然而,其中错字频出。
“宝马雕车香满路”一句里,“雕”字使用有误。在古文字语境中,当表达雕琢、雕刻、雕饰之意时,应写作“琱”。因为“雕”在古文字里主要指一种鸟,在西周金文中从未有过用“雕”来表示雕琢、雕饰义的情况。
再看“凤箫声动”的“动”字,在西周金文中,此义通常用“童”字表示,并不存在“童+力”这样的写法,该作品明显是以小篆的形态拼凑金文,显得不伦不类。
“蛾儿雪柳黄金缕”中的“雪”字也是错字,《金文编》将相关字形释作“溓”,吴振式认为这是深浅之“浅”的会意写法,且被收入《新金文编》,而作品中的写法与正确字形不符。“
众里寻他千百度”里的“他”,在金文中应作“它”,作品中的写法是小篆拼凑而成,偏离了金文的规范。
“那人却在”的“却”字同样错误,“却”从卪聲,并不从“去”,作品中的写法显然有误。
![]()
第二件作品书写的是李白的两首诗,其一为《春归终南山松龛旧隐》:“我来南山阳,事事不异昔。却寻溪中水,还望岩下石。蔷薇缘东窗,女萝绕北壁。别来能几日,草木长数尺。且复命酒樽,独酌陶永夕。”其二为《过汪氏别业》:“游山谁可游?子明与浮丘。叠岭碍河汉,连峰横斗牛。汪生面北阜,池馆清且幽。我来感意气,捶炰列珍羞。扫石待归月,开池涨寒流。酒酣益爽气,为乐不知秋。”此作品中同样存在不少问题。
“蔷薇缘东窗”的“薇”字,在金文中并无此写法,属于小篆拼凑字,而“微”字在金文中作。“女萝绕北壁”一句,“夺女字”表述或许有误,但“绕”字是用尧的古文写法+辵拼凑而成,这种拼凑方式并不符合金文的规范。
“叠岭碍河汉”中,金文里没有“岭”字,通常用“领”表示,“碍”字用的是小篆写法,若要拼凑,正确的金文形态也并非作品中所呈现的样子,而且汉字金文中已有合适表达,没必要使用楚文字,两者搭配显得突兀。“
我来感意气”一句,金文中本就有“意”字,却使用小篆字形进行改造,实在没有必要。“
捶炰列珍羞”的“捶”字,写作手+追,在金文和小篆中都没有这样的字形,属于生造字。“
开池涨寒流”的“涨”字,并没有篆书形式,它是“张”的分化字,在金文中应使用“张”。“为乐不知秋”里,
“智”字底下不从“日”,金文从口或甘,而从日之写法,如战国中山国文字的写法,实为讹变,不应采用。
篆书作为古老的书法字体,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每一笔、每一划都应遵循古文字的规范与演变规律,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更是书法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基石。此次评审中出现的这些错字问题,反映出部分创作者在古文字知识方面的欠缺,以及对传统书法规范的不够重视。
书法艺术的魅力在于其严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对于篆书创作而言,创作者不仅要具备精湛的书写技巧,更要深入研究古文字学,准确把握每个字的形态、含义和演变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既符合书法审美,又尊重历史文化传统的优秀作品。
我们也应看到,尽管这两幅作品存在上述文字的字法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在诸多方面仍有着可圈可点之处,称得上是90分以上的佳作。从整体布局来看,两幅作品都展现出了创作者对空间的巧妙把控能力。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疏密得当,既不显得过于拥挤而让人产生压抑之感,也不因过于松散而失去整体的连贯性和协调性,营造出了一种和谐且富有韵律感的视觉效果。
在笔法运用上,创作者也展现出了较高的水准。线条刚柔并济,既有篆书特有的圆润流畅,又不失骨力劲挺。起笔、行笔、收笔都处理得十分细腻,每一笔都蕴含着创作者的功力和情感,使得线条富有生命力和表现力。尤其是在一些长线条的运用上,能够一气呵成,毫无拖沓之感,充分展现了篆书线条的独特魅力。
而且,这两幅作品在艺术风格的塑造上也颇具特色。它们没有拘泥于传统的篆书风格,而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探索,融入了创作者自己对篆书艺术的理解和感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貌。这种创新精神在书法艺术的发展中是难能可贵的,它为篆书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元素,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
因此,我们在指出作品字法问题的同时,也应充分肯定它们在布局、笔法和艺术风格等方面的优点。希望创作者能够在今后的创作中,在保持现有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古文字字法的学习和钻研,让自己的作品在艺术水准和文化内涵上都达到更高的境界。
希望广大书法创作者能够以此为鉴,在今后的创作中,更加注重对古文字的学习和研究,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水平。同时,也期待书法评审工作能够更加严格、专业,为书法艺术的健康发展把好关,让更多优秀的书法作品得以展现,让古老的书法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