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结业的吴伯箫收到了毛泽东同志的题词——“努力奋斗”。这四字赠言不仅是对一位青年文人的期许,更成为他此后半生坚守理想、笔耕不辍的精神坐标。
![]()
吴伯箫原名吴熙成,1906年生于山东莱芜的一个普通农家,自幼便在乡塾与新式学堂的熏陶中埋下文学种子。1925年,他考入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求学期间不仅夯实了中西文化功底,更在五四思潮的影响下萌发了家国情怀,开始以“伯箫”为笔名发表散文,早期作品《羽书》便已显露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毕业后,他先后在青岛大学、济南乡村师范等校任教,一边传授知识,一边以文字记录民生百态,也正是这段教书育人与文学创作并行的经历,为他后来投身革命文艺事业奠定了基础。
![]()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民族危亡的现实击碎了书斋生活的平静。吴伯箫毅然放下教鞭,怀揣“救亡图存”的热忱,历经辗转抵达革命圣地延安。在这座革命熔炉中,他于抗日军政大学接受系统学习,完成了从知识分子到革命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淬炼。结业后,他随即以抗战文艺工作团成员的身份,挺进晋东南及河北敌后战场,将笔墨化作号角,写下《神头岭》《夜摸常胜军》等战地名篇,用简练笔触再现前线军民的浴血抗争,践行着“努力奋斗”的题词初心。
![]()
吴伯箫的散文素有“无花果”般的质朴品格——不事雕琢却饱含真情,于平淡中见精神。1942年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后,他更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创作方向,从《战斗的丰饶的南泥湾》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皆从寻常事物中挖掘深刻内涵,让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浸润人心。
![]()
从延安的战地宣传员到当代散文大家,吴伯箫用五十余年创作生涯、两百余篇传世佳作,诠释了“努力奋斗”的真谛。那些质朴而有力的文字,既镌刻着时代印记,更成为跨越岁月的精神馈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