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用户运营、直营、直销,这三个本能的想法,构成了用户运营的偏见。
深度分销体系已经终结,用户运营体系浮出水面。
这让我想起1998—2003年时的状况。当时是批发体系即将终结,正在过渡到深度分销体系阶段。我们当时在媒体上、在演讲中反复强调应该从“坐商”(批发商)向“行商”(深度分销)转变,但愿意做的人不多,充满了偏见,甚至看不起做深度分销的人。认为送货上门,只有生意不好的、规模不大的企业才会干。而早期愿意做深度分销的人,确实相当多就属于这类情况。
最近做用户运营,也有一批业务员自认为做 2C(面向用户)是降格使用,充满了偏见。
每一个时代的分水岭,都有一批人掉队,也有一批新生力量崛起。或者说,正是因为有人掉队,才有新生力量崛起的机会。
后来,随着深度分销八步法的提出,才让更多人看到了深度分销真正的模样,开始规模化推广。
现在,经销商转型有两个方向:如果规模较大,可以冲一冲 B2b(经销商对零售商)平台商。哪怕失败,至少不后悔;如果规模一般,或者心中无梦,可以转型运营商。如果两者都做不到,就要收缩经营,准备退出。
于是,有人问:什么是运营商?什么是用户运营?运营商与经销商有什么不同?这是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否则,就会任偏见流传。
批发商 2B,经销商 2b,运营商 2C
一句话概括1998—2003年转型期批发商与经销商的区别:批发商 2B(面向经销商),经销商 2b(面向零售商)。
一句话概括目前转型期经销商与运营商的区别:经销商 2b,运营商 2C。
渠道运营体系,从2B到2b再到2C。这是渠道深化的规律和方向。
自2003年开启的深度分销开始,经销商的动作就定格在面向零售商的深度分销。通过终端覆盖率的提升,经销商协助厂家完成更高的铺货率。
尽管现在经销商深度分销动作变形很大,但始终围绕2b展开动作。目的始终是终端的存在感,具体包括铺货率、SKU(最小存货单位)数、陈列、堆头、生动化等。
过度的2b动作已经形成了渠道堰塞湖,渠道不畅。于是,需要2C动作疏通渠道。因此,渠道的职能从 2b到 2C,目的就是打通从 F(厂家)到 C(用户)的渠道全链 F2B2b2C(见图1)。
追溯历史,批发商打通了2B(F2B),经销商打通了 2b (F2B2b),如果运营商打通 2C (F2B2b2C),渠道就畅通无阻了。
![]()
图1 渠道全链示意图
然而,渠道每打通一个环节,付出的努力都是惊人的。1个厂家,以县级为单元全覆盖,全国也只有3000多家经销商(不考虑一地多商),但全国的零售终端却有600多万家,全国用户则有14亿。
1个 F端厂家、千家 B端经销商、百万级 b端门店、十亿级 C端用户,量级差别太大了。每打通一级,都需要巨大的努力。
但是,当2b无效时,打通2C就是不得不做的选择。这是时代的使命!2C就是用户运营。
用户运营的偏见
中国有14亿人,每个人都是潜在用户。中国有数千万商家,每个商家都想运营用户。那么,如果都是直销,就是海量级的交易,意味着极大的交易费用。
传统商业的存在,就是想解决这对矛盾。渠道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简化了交易。
用户运营,难道是想回到商业最原始的状态?到农村集市走一趟,就知道商业最原始的状态是什么。
这个想法一出来,就吓退很多人。
在专业发挥作用之前,人是有本能的。
用户运营的第一个本能想法,就是线上用户运营。用户运营这个概念,就是互联网平台提出来的。最初的定义,限制了人的后续想象。
平台把电商称为用户运营,电商甚至发明了一个误导人的“品效合一”概念。电商就是交易平台,不投流不会给你流量。电商不是平台声称的 B2C模式,而是 F2P2C模式,P指 Platform(平台)。如果说电商有用户运营,那也是平台在做用户运营,而不是厂家在做用户运营。所以,平台用户运营是用户运营的假象。
第二个本能想法是线下直营(F2C),甚至直销。除了品牌商的连锁店,线下直营做不大。麦当劳、肯德基、海底捞、巴奴、西贝等的用户私域运营是很成功的,特别是西贝的亲子场景,用户运营非常成功。前提是其门店是直控的。
上述两个想法已经先入为主,危害尤其深远:
第一个危害,就是把用户运营等同于用户直接交易,或者过分关注用户变现。现代营销的一个重大改变,就是认知与交易可以分离。渠道的存在,首先是为了简化交易。
第二个危害,就是暗示用户运营必须触达每个用户,因而只适合分众、小众产品。一线大牌以大众产品为主,它们觉得用户运营不可行,因为大众用户太多,根本无法做到全部触达。所以,在接触一线大牌的过程中会发现,它们好像不反对用户运营的概念,但就是不行动。因为它们觉得企业自身的体量大,而用户运营这点水如何救得了企业的火!
线上用户运营、直营、直销,这三个本能的想法,构成了用户运营的偏见。因为有偏见,所以总是对用户运营不屑一顾。
用户运营的正见
抛弃偏见,树立正见。这是本文的立意。
正见 1:bC闭环
用户运营,不仅运营 C端,还同时运营 b端。
用户运营,一定不是厂家直奔 C端,这么多用户,直奔 C端是不可能的,而且 C端对你没有信任。那么围绕 b端(或平台)运营 C端就非常重要。
自2019年以来,我一直强调 bC一体化,就是因为 bC闭环。b端是卖家,C端是买家,也可以说是买卖的闭环。
从 b端触达 C端,非常自然,因为 bC有信任关系。C端运营的结果,又会影响 b端,强化 b端信心。在日常交易中,b端影响 C端的机会更多。
当 bC闭环时,用户有效运营的门槛就会降低。运营一定数量的 C端,足以影响 b端就够了。
深度分销恰恰解决了厂商与 b端的客情关系,然后以此为前提运营 C端就顺理成章了。
正见2:用户可以无接触运营
基于场景的体验式用户运营,触达是必要条件。但是,基于互联网体系的用户运营,可以是无触达运营。
私域模式用户运营就是无触达运营。传统关系是熟人关系,微信中的关系更多是半熟人关系,私域用户运营还发展了“熟人的熟人”关系。因此,用户运营的范围扩大了。
抖音平台则发展出了另一种无触达、无关系的用户运营,就是 UGC(用户生成内容)用户运营。UGC的特点是“三无”,一是无商业目的(素人),二是无关系(不熟),三是无接触(无触达)。但是,基于场景的共鸣,让那些“三无”人员完成 UGC,这是一种更高明、传播影响力更大的用户运营。
正见3:用户结构与密度
用户是一个个的个体,还是一个群体?
既是个体,也是群体。
或者说,始于个体,终于群体。
消费具有社会性,用户也会影响用户。品牌专家苗庆显说:“所谓品牌,就是我知道你知道。”
好好体会这句话,微妙至极。不是“我知道,你知道”,而是“我知道你知道”。前者是把用户当个体,后者是把用户当群体。
用户运营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量变到质变有两条路线:
一是量变的积累引起质变。营销专家方刚过去做深度分销时有一个“369法则”:铺货率低于30%,越做门店越少;铺货率高于60%,越做门店越多;铺货率达到90%,另外10%就是另类了。
用户运营一定有一个临界点,达到这个临界点,没有运营的用户也会受到影响。所以,准确测试出用户密度的临界点是用户运营的重要任务。
二是结构引起质变。比如,石墨、碳13、金刚石从化学本质上都属于碳元素,但它们在原子结构、性质上存在显著差异。那么,用户有没有结构?当然有。KOL(关键意见领袖)、 KOC(关键意见消费者)、大 C、普 C就是用户结构。不仅线下用户有结构,线上用户也有结构。用户结构合理,用户密度就可以低一点。
正见4:用户场景化运营
在农业社会,口碑就是用户运营。虽然效果好,但是效率太低。后来,口碑不敌广告。因为广告的效率很高,广告信息几乎可以瞬间直达全国受众。只要有足够的资源,就可以霸占媒体。
互联网时代的用户,要在两者之间达成均衡,也就是在用户认知强度和传播效率之间达成均衡。
认知强度最高的用户运营,我认为是场景化的用户运营。
首先,用户在场景中。场景营销,用户身临其境。
其次,场景有交互,有体验。这是接收信息的最佳方式。
最后,场景中的用户天然有结构,这有助于用户运营效果的实现,容易达成共识。
传播效率最高的用户运营,目前是抖音的 UGC传播。媒体广告要投钱,互联网引流要投流。但是,UGC是用户自愿、无商业目的的传播。根据我和方刚研究,场景也是 UGC的基因。可以说,在互联网时代,场景自带传播基因。
品牌专家空手、方刚和我之所以成立场景营销研究院,就是因为认识到场景既是产品逻辑,也是用户运营逻辑。
正见5:用户运营有溢出
当把用户视为群体时,群体是可以分类的。用户运营溢出,就是产生跨界效果,从一类群体溢出到另一类群体。
我不反对电商,但我对电商一直有“偏见”。从营销角度看,电商没有溢出效益、没有营销杠杆。大家可以回忆,有多少电商品牌从电商溢出到其他渠道?
电商的优点是低门槛。因为低门槛,哪怕刚做电商也有“新手红利”。新手红利是平台设计的陷阱。
电商的缺点是低溢出。做了很长时间电商,仍然没有稳定的客户,没有品牌效应,线下没有影响力。这种现状影响了很多人对用户运营的态度。
用户运营一定要考虑溢出效应。从个体到群体是溢出,从原点场景到势能场景(引线场景),再到主线场景是溢出。从“烧小锅”到“烧中锅”是溢出。从单一场景到多场景是溢出。
溢出效应,只有达到临界点才会产生。所以,测试临界点,以及达到临界点的极限投放、极限周期非常重要。
正见6:用户运营要忘掉交易
互联网时代,交易可以随时随地。电商、便利店、即时零售等,渠道的本质是便利,现代渠道的便利已达极限。
用户认知才是营销的头等大事。“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认为“营销就是让推销成为多余”。他所说的营销,我认为准确来讲应该是用户认知。口碑是认知,品牌是认知,IP是认知,大 V是认知,网红是认知……
越是忘掉交易,交易越容易产生。认知、认可、认同,交易自然产生。
UGC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没有商业目的。
电商之所以有问题,就是因为瞄准了交易。(作者:刘春雄,中国式营销推动者,新营销体系倡导者,场景营销研究院副院长,《销售与市场》高级研究员)
责任编辑:杨晓 | 责任校对:赵艳丽 | 审核:张旭 | 美编:丁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