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的发现和初期找矿——武川国有砂金矿的开创与兴衰(1)
张孝诚 郑诚 邸国雄 乔峻岭
![]()
在鑫泰金矿(原东伙房金矿)建矿过程中,发现明显的采掘、冶炼遗迹,一是深邃曲折的坑道,二是废弃的冶炼渣块。
以此询问附近村民,老年人也不知道何时所为,也未听到任何传说。据此断定,该地采、治的遗迹不是近代的,而是古代留下的。
武川黄金的工业化规模生产是由1976年的砂金生产开始,历经20年的艰苦创业逐步发展壮大,目前已成为武川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
人员由开始的十几人发展到上千人;固定资产由十几万元增加到近4千万;生产设备由锹镐、溜槽生产到半机械和机械化生产;产品由砂金生产转变为以脉金生产为主;产量由几百两增加到上万两;实现利税由几万元增长到5百多万元。
回顾武川黄金发展史,黄金矿、黄金一矿、黄金二矿、黄金三矿,以及西后河金矿几家生产砂金的国有企业是武川黄金工业发展的先行者和铺路石。从最早发现黄金到群众性找矿,由小型金矿以至组建第一家国营黄金企业——武川县黄金矿,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据传,早在解放前中后河乡毛淖村有一位姓张的村民在冰积太秋收拔麦子时拔出约0.5厘米粗、2.5厘米长的圆棒形金子。因不认识金子被当作黄铜并做铃铛芯子让孩子们玩耍。解放后曾拿到银行鉴定,确认是黄金,但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1975年9月,武川首次参加了全区黄金工作会议,从中得到了很大的启示,引发了人们的深思,同时也引起了县委的高度重视。
同年,中后河公社毛淖村社员在麦地里又拣到一块约5克重的黄金。据此,县社发动广大干部和群众找矿,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性找矿活动。
与此同时,聘请110地质队的行家赵国厚传授有关知识并协助找矿。经过一段时间的探测,首先在中后河毛淖壕和二道边壕主河槽一带找到了较为丰富的砂金矿。后经内蒙110地质队和00525部队做了进一步的勘探工作,并提供了该矿区的砂金金属地质储量3.1吨。
1975年冬至1976年春,县委在广泛动员干部、群众探矿的同时,大力提倡组建金矿。1976年的4月,在毛淖壕和二道边壕先后组建了14个社队和校办小金矿。
1977年8月,国家冶金部在武川县召开了全国砂金现场会议,会议进一步调动了本县开发黄金业的积极性。从此拉开了武川开发黄金业的序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