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2年,马皇后病逝,朱元璋下旨召集全国高僧进宫办超度法会。
这场看似普通的宗教仪式上,一个叫姚广孝的僧人,跟燕王朱棣说了几句话,没人想到,这会成为后来改变明朝皇权走向的关键伏笔。
![]()
姚广孝这人生得就有点“矛盾”,家里是世代信道教的,可他偏偏半路出家当了和尚,法名道衍。
这种“亦道亦僧”的背景,后来反倒成了他的优势既懂出世的通透,又摸得清入世的门道。
他不光读佛道经典,还偷偷研究兵法和历史,甚至琢磨术数相法,本来想顺着“高僧”的路子一直走下去。
可后来发现,光研究佛法,好像填不满他心里的那点“想法”他更想看看,自己的本事能不能在乱世里派上用场。
![]()
就这么着,姚广孝跟着朱棣回了北平燕王府,这一去,就成了朱棣身边最“离不得”的人。
朱棣对佛道两教感兴趣,姚广孝能跟他聊得透;朱棣想知道朝堂里的动静,姚广孝能把朱元璋晚年对藩王的态度分析得明明白白。
不光如此,姚广孝还帮朱棣处理府里的政务,私下里陪着朱棣看兵书、练战术,有时候两人能聊到后半夜。
![]()
很显然,这时候的姚广孝,已经不是单纯的“僧人谋士”了,他更像朱棣手里的一把“藏起来的剑”,平时看着不起眼,关键时候能派上大用场。
时间一晃到了1398年,建文帝朱允炆上台,一上来就盯着各地的藩王,周王、齐王先被削了权,下一个眼看就要轮到北平的朱棣。
朱棣在府里坐立难安,姚广孝这时候找了他。
![]()
他没直接说“咱们反了吧”,而是把削藩的诏书和各地藩王的下场摆出来,又分析了建文帝身边的大臣文官多、武将少,朝堂里本就意见不统一。
这种“不劝而劝”的本事,比直接喊“起兵”高明多了他让朱棣自己想明白,反是唯一的活路,不是被人推着走,后来朱棣决定起兵,姚广孝又帮他定了个“奉天靖难”的口号。
这个口号选得很妙,既把起兵说成是“清君侧、救天下”,又占了道义的便宜,老百姓听着也容易接受。
![]()
军事上更不用说,姚广孝帮着规划北平的防御工事,还想出了夜战的法子趁着南军不防备,半夜突袭他们的粮草营,好几次都把南军打懵了。
朱棣带兵出去打仗的时候,姚广孝就留在北平帮着世子朱高炽守家,李景隆带着几十万大军来攻北平,就是姚广孝出主意,靠着城里的兵力和百姓,硬生生把北平守住了。
如此看来,朱棣能打赢靖难之役,姚广孝绝对是“功不可没”的那个人。
![]()
可等朱棣打进南京、当了皇帝,姚广孝却突然“变了”,朱棣要封他当大官,给他人,还给封地,甚至说让他还俗,过正常人的日子。
姚广孝却一一拒绝了,只说想回北平的庆寿寺,继续当他的和尚。
搞不清的人觉得他傻,放着荣华富贵不要,可仔细想想,他怕是最清楚明初功臣的下场胡惟庸、蓝玉的案子还没凉透,功高震主从来不是说着玩的。
![]()
更何况,姚广孝当初帮朱棣,好像真不是为了这些,回了庆寿寺的姚广孝,日子过得很简单。,他接着研究佛法,还写了本《逃虚子集》,里面全是他对佛理和人生的想法。
朱棣有时候还会找他进宫聊朝政,他也只是说几句建议,从不主动争什么。
后来他还帮着监修《永乐大典》,没事的时候就教弟子读经,偶尔写首诗,诗里全是“浮名身后累,清趣眼前真”这样的句子。
![]()
并非明智之举,他是真的看透了权力和名利都是暂时的,心里的安静才是长久的,姚广孝这辈子,看着矛盾,其实特别通透。
他帮朱棣夺天下,不是为了自己当官发财,而是想把自己的谋略用在实处;他功成后归隐,不是怕了,而是懂了权力的边界。
![]()
这种“拿得起放得下”的本事,怕是很多身居高位的人都学不来。
毫无疑问,他称得上“传奇谋士”这四个字不光有本事,更有守住自己的智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