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NASA确认了星际彗星3I/ATLAS正在释放水分子。这消息一出,让人既激动又有点儿慌,因为它把很多我们以为很独特的东西,狠狠地拉回到宇宙尺度上去重新审视。
先把几个关键点说清楚:3I/ATLAS是2025年7月被夏威夷的ATLAS望远镜发现的,它是人类记录到的第三个穿过太阳系的星际天体,前两位分别是2017年的Oumuamua和2019年的Borisov。
![]()
天文学家估计这颗彗星的年龄大约70亿年左右,差不多是地球的两倍有余。它以超过58公里/秒的高速穿行,轨迹是一条双曲线,也就是说,这位星际访客只是短暂停留,然后会永远离开我们。
![]()
那么NASA是怎么探测到水的呢?答案在紫外线里。尼尔·格雷尔斯·斯威夫特天文台发现了来自彗星的微弱紫外荧光信号,而那正是羟基(OH)的“标志”。在阳光照射下,水分子会被分解成羟基,所以检测到羟基就等于是间接证实了水的存在。更令人惊讶的是,观测表明,这颗彗星每秒大约在损失40公斤的水。在距离太阳相对较远、通常冰不会轻易升华的地方,竟然还能看到这样的“出水量”。我不得不承认,这比我想象的要戏剧性许多。
说到戏剧性,之前的两位星际访客就很不一样。Oumuamua给人感觉偏“干”,找不到明显的挥发性物质,Borisov则是富含一氧化碳,但缺少水,3I/ATLAS 则偏“水润”。这类差异本身就很有意思:它像是在告诉我们,不同恒星系统里形成的天体,化学性状相当多样。也就是说:宇宙并不是把一种“模板”塞给所有行星系统,而是有丰富的地方差异与可能性。
![]()
我个人对此感到既兴奋又有点小小的忐忑。兴奋是因为,水不是开玩笑的东西,它和生命密切相关。要是其他恒星系里也有大量含水的彗星或小天体,那行星系统中出现生命原料的概率,理论上就大大提高。忐忑是因为,每一次新的发现都会打碎我们某些自以为是的“常识”,逼我们重新组织知识。但科学嘛,总是这样,一步步把旧地图画得更粗糙,再慢慢细化。
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彗星在这么远的地方还在失水,暗示彗核里的冰粒或有某些我们没见过的反应方式。正如研究团队所说,这可能会改写我们对彗星活动的理解。谁能想到,一颗来自别处、几十亿年历史的冰块,还能在短暂拜访中,给我们提供如此多的线索?
对于接下来的观测,天文学家并不打算就此停笔。虽然这颗彗星一度变得暗淡,但预计它会在2025年11月中旬再次变得更容易观测。那会是一个好机会,借助更先进的仪器,去进一步探测它的组成,看看还有没有更多“惊喜”藏在那冰尘之中。
写到这里,我忍不住想到一个画面,夜空静谧,一台望远镜在风中微微振动,科学家们盯着数据,屏幕上跳出一行行数字,像是外面世界递来的一张老旧明信片。上面写着,“这里有水,也许不止一点点。”
最后,为什么这件事这么重要?简单来说,它把“可能性”这个词又拉回来了,如果水在别的恒星系并非稀有,那么生命出现的原料就可能更普遍。当然,这并不等于我们已经发现了外星生命,那是另一个更复杂、更难回答的问题。但至少,3I/ATLAS给了我们新的证据去构建更丰富的宇宙图景。
未来几周,3I/ATLAS将再度亮起,想必届时会有更多数据、更多讨论。我很期待,也有点小小的焦躁,也许这就是科学家们的那种“想马上知道答案”的心情。若你也同感,不妨一起关注这颗来自遥远星际的访客,期待更多打破常识的新发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