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原本再普通不过的外交基建项目,在英国硬是拖了七年没批下来。
![]()
英国一直标榜自己是“契约之国”,讲求规则和程序,但这次偏偏在一个中国新大使馆选址上迟迟不批,愣是拖到现在,甚至还在一拖再拖。
其实,问题早就不只是行政效率,而是折射出脱欧后英国的外交困局,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城市规划问题,但实质上,这场“拖延战”反映出英国的两难状态。
![]()
一方面,想证明脱欧后能自主决策;另一方面,又不敢得罪美国,尤其在安全与情报领域,英国依旧深陷“五眼联盟”的体系里。
所谓“全球英国”,更多只是口号,行动上却依旧被美国牢牢牵着走,这是怎么回事?
![]()
英国用规则当武器
众所周知,英国一直以“契约精神”和“法治传统”自豪,这被视为伦敦成为全球金融中心的根基,但这次在中国驻英新大使馆项目上,英国自己打破了这套规则。
![]()
事情从2018年开始,当时中方通过合法交易,以2.55亿英镑买下伦敦塔桥旁的皇家铸币厂旧址,计划建设新使馆。
英国方面起初全力支持,时任外交大臣鲍里斯·约翰逊还亲自签信表示“原则同意”,中方随后严格按照英国法规办事。
![]()
设计方案由英国顶级团队完成,图纸根据历史建筑保护要求改了五次,还主动降低建筑高度12%,甚至公开部分安保方案,邀请英国安全专家共同评估。
无论从程序还是透明度,中方都做到了“模范业主”的标准,可到了2022年,事情突然转向。
![]()
伦敦塔哈姆雷特区议会以“安全风险”和“社区反对”为由,直接否决项目,理由含糊,连英国主流媒体《卫报》都认为牵强。
随后,项目上交中央政府审批,却进入了“无限拖延”状态——不是说图纸不完整,就是地下结构不清楚,或者称“需要更多时间审查”。
![]()
这种程序性拖延,让项目一拖再拖,名义上合法,实质上是人为阻挠,更令人质疑的是,军情五处的一份所谓“安全风险报告”成了关键挡箭牌。
报告声称项目可能带来“情报风险”,但全文没有任何证据支撑,也未经过外交部或内政部验证。
![]()
尽管如此,政府仍以此为理由,拒绝批准项目建设,这种做法,不仅违背了行政程序的公正原则,更暴露了英国“安全审查”背后的政治化倾向。
从法律角度看,这已不是单纯的审批争议,而是把“法治”变成了政治工具,英国对外一直强调契约精神和公平规则,可一旦牵涉中美博弈,就立刻转向“选择性执法”。
![]()
这类行为破坏的不只是一个外交项目,更损害了英国自身的国际信誉,《金融时报》直接指出,如果连合法的外交项目都能被政治化,那外国投资者又怎能相信英国的安全与公平?
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也公开提醒,各国不应以政治理由阻挠外交设施建设,这种做法破坏国际规则,损害信任。
![]()
但对于英国而言,他们似乎走上了一个尴尬的道路...
七年拖延的“外交闹剧”
今年6月,美国就威胁英国“不许英国批准中国在伦敦建新的使馆”,理由是新使馆所在地靠近伦敦的金融中心,如果中国在这里建设,金融数据将面临“间谍活动风险”。
![]()
美国不止一次暗示如果英国一意孤行,美英贸易关系可能要重新评估,这话听着像是“善意提醒”,其实就是警告。
英国政府随即陷入尴尬,一边是要维护“盟友关系”,不敢惹怒华盛顿;另一边又怕在经济上彻底失去中国市场。
![]()
毕竟,中国已经是英国第三大贸易伙伴,汽车、能源、奢侈品等多个行业都离不开中国。
英国企业私下里希望政府稳住中英关系,但近年来,英国的政治层面却总被美国的安全逻辑主导。
![]()
10月15日,英国跟随美国脚步,对中国部分企业采取限制措施,并且还把大使馆项目与乌克兰局势挂钩。
这种“政治连坐”式思维,让英国的外交独立显得越来越虚,表面上它在强调“自主决策”,实际上只是延续美国的对华路线。
![]()
脱欧后,英国原想摆脱欧盟束缚,在全球舞台上独立行动,但现实是,它离开了欧盟,却没能真正摆脱美国。
外交上处处被掣肘,经济上又离不开中国,结果就形成了现在这种局面——嘴上高喊“独立”,行动上处处受限。
![]()
而就在10月29日,英国首相斯塔默竟然再次用新馆做条件,指出如果中国不够买俄罗斯的石油,那么英国就按正常程序为中国的项目规划申请作决定。
对于此,中国外交部对英国表示强烈不满!
伦敦为“双重标准”买单
英国试图在中美之间讨平衡、在国内舆论面前显强硬,表面看似精明,实则是一场自毁信誉的操作。
![]()
英国政府可能以为拖下去能一举多得——既能向美国示好,又能对中国摆出姿态,还能满足国内保守派的政治胃口。
但问题在于,国际关系讲究对等,你怎么对别人,别人自然也会回敬,外交不是单行道,更不是零成本的政治表演。
![]()
果然,反噬也随之而来,2024年3月,英国给我国递交了在北京扩建使馆的申请,打算建一栋现代化的玻璃幕墙大楼,设计方案都准备好了。
中方批复只用了三个字:“不同意”。这等于是原样奉还,告诉英国——规则不能只对别人有效。
![]()
伦敦怎么对待中方项目,北京就照样对待英方项目,外交讲究互惠,英方这次算是被自己的“双重标准”反噬。
更棘手的是,这事已经超出了外交范围,伦敦金融城的几家大银行开始做“对华冷处理风险”评估,担心政治纠纷影响投资安全。
![]()
英国国家商业联合会的报告也指出,政府这种摇摆不定的态度正在削弱企业信心,对商界来说,最怕的不是市场竞争,而是政策不确定。
今天能卡一个使馆项目,明天就可能卡投资或并购案,没人愿意在这种环境下押注,这股不确定性开始直接冲击英国经济。
![]()
在汽车、奢侈品、新能源等行业,中国市场的比重太高,供应链一旦受阻,很多英国制造业连产能都难保。
尤其新能源车、电池、光伏等领域,中国企业的参与度极高,失去这些合作伙伴,英国所谓的“绿色转型”根本推进不下去。
![]()
政治表演不能替代产业现实,口头强硬也换不来市场信任,回过头看,这七年拉锯,耗掉的不只是中方的耐心,更损伤了英国的国际信誉。
一个号称“契约精神”的国家,如今却在最该遵守规则的事情上反复横跳,让世界看到伦敦不再是那个守信的“规则中心”。
![]()
当政治干预合同,当外交被拿来做秀,英国丧失的不是一栋大楼,而是长久积累的信任。
参考资料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