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风口
本期要点:大公司大幅裁员的真实原因是什么?代表了什么大趋势?
你好,我是王煜全,这里是王煜全要闻评论。
最近,科技企业的动作似乎有些分裂,一边交出亮眼的财报,一边大幅裁员。
10月底,亚马逊发布了第三季度财报。公司业绩表现堪称完美,每股收益增长高达36%,AWS云业务积压合同金额更是达到了创纪录的2000亿美元。
亚马逊的股价也随之跳涨10%。
![]()
可是,就在财报发布之后,亚马逊随即宣布了令人咋舌的计划——裁员1.4万人,约占其全球企业员工总数的4%。此外,也有报道称,亚马逊的裁员数量有可能会最多达到3万人。
大家不禁要问了,业绩这么好为什么还要大幅裁员?
亚马逊并不是孤例。我们此前也多次提及,微软在年初即宣布裁减约1万人,之后又多次小规模裁员,全年累计裁撤员工超过1.5万人。
类似的,2023年以来,谷歌和Meta就已经开启了大裁员,分别裁掉了1.2万人和2万人。
![]()
而且裁员的情况已经不限于科技企业。
近期最引人关注的消息莫过于,美国的物流巨头UPS宣布,将在2025年内裁员4.8万人,涉及1.4万个管理岗位、3.4万个司机和仓库岗位。
在我们看来,这种业绩越好、裁员越狠的现象,已经揭开了AI时代的残酷真相。AI虽然带来了公司收入的提升和股市的大涨,却也带来了一场深刻的效率革命。未来,个人的价值不再取决于经验或能力或是能吃苦,而是在于你利用AI所能达成的“人效”,也就是你一个人能完成几个人的工作量。
裁员与买芯片
首先,要理解这场变革,我们必须要看清裁员背后的原因。
目前比较流行且看似合理的解释是,AI太烧钱了,巨头们得裁人,把工资省下来去买芯片和建数据中心。
![]()
但这个逻辑站不住脚。
就像亚马逊,哪怕按照人均人力成本20万美元来计算,裁减1.4万名员工,也就每年省出28亿美元。
但2025年,亚马逊的资本支出就达1250亿美元,主要用于建设AI数据中心、购买英伟达的GPU、以及推进自研芯片。而且,未来几年,这个支出还会更多。
裁员省下的钱,在巨额的AI投入面前,无异于杯水车薪。
同样的,微软裁员1万人,节省约23亿美元,但每年AI方面的投入却高达800亿美元。
所以,在科技巨头的正常决策中,裁员和投入AI是两件不相干的事情。
在AI浪潮中,要不要裁员,取决于这个岗位能否被AI替代,或说得更直白一些,当人被去掉后,业务是否还能持续运作。
而要不要投资AI,特别是投下几百上千亿美元去建设数据中心,取决于公司能否因此跟上潮流,带来新的增长。
这类资金可以像微软和亚马逊那样用公司的自有资金解决,也可以像xAI和Meta那样用股权或债券融资的方式获得,我想不太可能有公司会试图通过裁员来筹集相关资金。
但我想指出的是,这无疑是个更加令人担忧的情况。
如果说2023年以来的裁员,很大程度上是在纠正疫情期间的过度招聘,是短期行为,那今年亚马逊、微软以及并不买芯片的UPS所进行的大裁员,表明他们已经用AI跑通了公司业务,裁员后甚至效率会更高。
而这个裁员的趋势,一旦启动,就很有可能愈演愈烈。因为随着业务的优化,大公司们会发现更多可以被AI替代的岗位,也会在裁员上越来越大胆。
哪怕未来数据中心的建设热潮结束,各大公司的资本支出开始减少,裁员增多的趋势也不会受到影响。
AI人效
所以,我不得不说,未来可能会有一段对普通打工人并不友好的过渡期,但也能给那些着力提升自身“人效”的人提供更大发展空间。
过去,随着业务的扩张,企业需要雇佣更多人力来执行各类工作任务,而且企业人数增多后,公司还需要更多的管理人员来维持运转。
但在AI革命中,AI可以取代大量重复性、流程化的脑力劳动,哪怕公司业务扩张,也不需要增加员工。
打个简单的比方,过去三个人的工作量,现在一个人在AI的辅助下就能完成,也就是说,平均“人效”变成了三,那即便公司的业务量翻一番,仍有人要被裁掉。
据报道,早在2025年6月,亚马逊CEO就在公司内部警示道,AI工具和AI Agent的应用正在将日常例行工作自动化,企业将趋于精简化。
但我更想强调的是,AI并不只是让企业用更少人完成更多事,AI是在逐步接手企业的整个业务流程。只是限于技术水平,流程的优化还不到位,还有些节点需要人工来衔接。
这一趋势类似于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和大型机器对体力劳动的替代。
纺织厂并不是让1个工人干3个人的活,而是让纺织机直接完成所有生产,人主要负责维护机器的运行,在出现故障时进行处理。因此,对人的要求要先改变,才能做到需要的人力更少,“人效”更高。
只不过这次,AI这个“蒸汽机”批量化替代的是脑力劳动,而保姆、护士等AI还无法取代的体力工作反而比较安全。
![]()
那该怎么办?我认为,虽然转型期总是令人痛苦,却一样充满了机会,关键是看你如何善用AI发挥出更大的“人效”。
就像在工业时代,设计和制造机器的工程师和能运作机器的工人,收入会远高于只会单纯卖苦力的工人。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力气更大,而是因为机器拥有巨大“马力”,他们能借助机器发挥出前所未有的生产力。
因此,就像在工业革命中,人们习惯用“马力”来衡量一台蒸汽机顶多少匹马;未来,我们可能要用“人效”来衡量一个AI系统的能力。而你的竞争力,就取决于你能设计出或能驾驭多高“人效”的AI系统。
也就是说,AI革命中,工作的范式也在发生改变。过去是更优秀的人替代落后的人,未来是少数人加一套高“人效”的AI系统替代另一大群只会卖脑力的、平均“人效”只有1的人。
这个逻辑或许太过冷酷,让人难以接受,但可惜的是,它正在发生。
因此,从每个员工的角度,运用AI的核心是提升人效。未来,当你求职的时候,被录取的关键不再是你掌握了多少技能,拥有多少知识,积累了多少经验,而是你的“人效”大大高于1。
最后,从宏观的角度,我也想说,历史经验表明,每次技术革命都在创造出价值和数量远超旧岗位的新岗位。
此前我们也分析,这次AI革命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替代人,而在于催生AI原生服务,也就是通过专家级、个性化、持续且普惠的AI服务,满足以往普遍存在却无法满足的需求。而这个过程中也必然会涌现出大量新职业和新岗位,让经济再次繁荣。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业务能有这样的潜力呢?有关这方面,我将在11月15日的前哨大会为你深入解析。此次大会将在深圳举行,主题是《刻意进化——AI时代的成功指南》,快快购票参加吧!
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更多科技产业的新趋势和底层规律,欢迎加入科技特训营学习,和我一起,先人一步,领先一路!
王煜全要闻评论,我们明天见。
↓长按图片扫码报名,先人一步,领先一路
此外,明年一月初拉斯维加斯的CES展观展团正在招募中。届时,我将陪同你和各位优秀的科技企业家,在产业一线浸润式的观察和思考,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链接报名。
最后,鉴于公众号推送机制的改变,你未来刷到要闻评论的机会可能没那么多了,建议你加入粉丝群,第一时间得到我的独家前沿分析,而且我们还会每天在粉丝群里发布独家资料,快快扫码加入吧!
![]()
此外,我们还为您准备了一个思维导图,扫描加群即可领取
“AI时代的职场”
↓点击学习王煜全老师最新大师课,掌握马斯克的赚钱底层逻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