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立冬冻死牛,晚立冬穿单衣”,这句流传已久的农谚道出了立冬早晚与冬季寒冷程度的关联。今年农历九月十八(公历11月7日)立冬,比往年稍晚,是否意味着今冬将偏暖?结合气象预测与历史规律,答案或许并不简单。#头条创作嘉年华#
![]()
一、农谚背后的气候逻辑
从搜索结果中可见,“早立冬”通常指农历十月前立冬(2025年立冬为农历九月十八,属“晚立冬”)。古人通过长期观察发现,若立冬早,冷空气活动提前,冬季寒潮频繁;而立冬晚,则可能因暖湿气流延迟撤退,导致前期偏暖。例如2023年“早立冬”后,我国遭遇多次寒潮,而2018年“晚立冬”时,南方多地12月仍可穿单衣。这种规律与现代气象学中“大气环流阶段性调整”的理论不谋而合。
二、今冬气候预测:拉尼娜与北极震荡的双重影响
尽管立冬时间较晚,但国家气候中心指出,当前赤道中东太平洋已进入拉尼娜状态(海温持续偏低),历史数据显示,拉尼娜年我国冬季偏冷概率达70%以上。例如2008年南方雪灾、2021年“霸王级寒潮”均发生在拉尼娜年。此外,北极震荡若持续负相位,极地冷空气将更易南下。气象专家在采访中表示:“今年冬季冷暖波动可能加剧,前冬偏暖后冬偏冷,整体或呈现‘冷冬’特征。”
![]()
三、地域差异:北方需防极寒,南方警惕湿冷
北方地区受西伯利亚高压直接影响,内蒙古、东北等地可能出现-40℃以下极端低温,需防范冻害对畜牧业的影响(如文中提到的“冻死牛”现象)。而南方则可能因水汽输送增强,形成持续性雨雪,体感温度更低。2016年1月,广州出现罕见降雪,正是类似环流背景下的产物。农业农村部已建议提前加固蔬菜大棚,储备防寒物资。
![]()
四、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冷冬”新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近十年“冷冬”概念已发生变化。即使整体气温偏高,阶段性寒潮的破坏力仍不容小觑。例如2020年12月,北京创下-19.6℃的世纪低温,但该冬季平均气温仍高于常年。气候学家指出:“极端天气频发是当前主要特征,今冬不排除‘骤冷骤暖’的波动模式。”
五、个人防护与科学应对
面对复杂气候形势,公众需关注15-30天中长期预报,灵活调整防寒策略。老年人及心血管疾病患者应避免晨间外出;农民可参考“晚立冬”特点,适当延迟冬小麦播种;南方家庭需备好除湿设备,防止“湿冷魔法攻击”。正如农谚所蕴含的智慧,唯有将传统经验与现代科技结合,方能从容应对自然之变。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