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陕西咸阳一座西汉中期墓葬中,考古人员清理出一堆锈蚀严重的铁件。
![]()
残破如废铁,可当文物修复师用超声波清洗、三维建模复原后——
一台结构精密的机械轮廓赫然显现:
三条并列铁管向下倾斜,前端带犁铧,后部连横杆,
中间还藏着一个漏斗状“种子箱”!
更惊人的是,同出壁画上绘着一幕场景:
一头牛拉着它前行,农民轻扶把手,泥土翻起处,
三行种子均匀入土——画面旁题四字:“赵过所制。”
而它的真正缔造者,是一个史书仅记两行的名字:
西汉搜粟都尉“赵过”——中国第一位被正史记载的“农业机械化先驱”。
我们总以为古人撒种靠手抓。
可《资治通鉴·汉纪十四》虽未详述农具,但《汉书·食货志》明确记载:
“过能为代田,善用耦犁,又教民相与庸挽耧车。”
公元前89年,汉武帝晚年,关中大饥。
赵过临危受命推行“代田法”,更发明“耧车”——
这种三脚踏犁+种子漏斗一体机,
一人一牛日耕三十亩,播种深浅一致、行距规整,
效率是传统点播的五倍以上!
任务落在了最苦的岗位:农械匠。
他们要在没有标准化零件的年代,
手工锻打每根耧腿的倾角,
计算种子流速与行进速度的匹配,
稍有偏差,就堵籽、断行、深浅不一。
而赵过,亲自蹲在田头,一试就是三年。
他在竹简上写下《耧车六要》:
“一牛须调性,缓急听人令。”
“三管距八寸,多则争肥,少则荒。”
“下种孔径三分,多雨闭之,旱开之。”
他还首创“可调式开沟器”——
根据不同土壤硬度更换犁铧角度,
相当于现代播种机的“地轮自适应系统”!
最悲壮的一次,是元封四年春播。
因初代耧车在黏土地屡屡堵塞,百姓讥讽“铁疙瘩不如手撒”。
赵过亲赴灾区,连续七日跪在泥田中调试,
改用锥形种箱、加装刮土板,
终于让三行种子如雨落入垄间。
![]()
当天傍晚,第一台成功运行的耧车被村民抬上高台,
鞭炮齐鸣,称其“铁凤凰下凡”。
可就在返京途中,他因长期湿寒侵体病倒,
临终前仍喃喃:“再试一试……能不能改成两牛牵……播得更快些……”
今天我们在东北看见万亩无人农场无人机播秧,
看见国产智能播种机实现厘米级精度,
看见“藏粮于技”战略保障国家饭碗。
![]()
但我们不该忘记——
两千年前,在黄尘滚滚的关中大地上,
一位连画像都没留下的官员,
正用一架铁车、一头老牛、一颗不肯放弃的心,
为中国犁出第一条“机械化农业”的 furrow(犁沟)。
司马光说:“农,天下之本也。”
赵过不懂这句话吗?他懂。
所以他一生都在和时间赛跑,
因为他知道——
真正的农业强国,从来不只是耕地有多广,
而是在那没有图纸、没有钢铁厂的年代,
有人敢把“省力增产”变成现实,
让每一粒种子,都精准落进希望的土壤。
如今,在中国农业博物馆“古代智慧厅”中央,
那台复原的西汉耧车静静伫立。
铁色斑驳,却气势如弓。
旁边写着一句话:“从一耧三行到北斗导航播种,
中国人对土地的深情,
始于一犁一籽,
终于亿亩丰年。”
#历史冷知识 #课本没讲的真相 #原来西汉就有播种机 #被遗忘的农业巨匠 #中国农机千年源头 #一架铁车里的粮食安全密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