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听过“谷正文亲手破获吴石案”的说法,甚至觉得他跟吴石有过多次交锋,可真翻起当年的档案,这话漏洞大得吓人——谷正文连跟吴石见面的资格都没有,何来“调查”一说?
![]()
先搞清楚两个人当年的身份差距,这才是关键。吴石可不是普通军官,1949年到台湾后,他是国民党东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陆军中将军衔,直接辅佐长官陈诚,管着台湾的军政要务,日常接触的都是蒋经国、桂永清这种级别的人物。开会坐主桌,签字能调动部队,这种层级的官员,在国民党体系里属于“高层核心圈”,不是谁都能随便见的。后来整理出的吴石1949年11月到1950年2月的工作日记,里面记满了和陈诚、毛人凤等人的工作往来,比如“与毛人凤谈防务部署”“徐志道来商情报传递事”,这些日记后来由家人捐赠给福建博物院,2015年还编入了《吴石烈士史料集》,字里行间根本没提过“谷正文”三个字——对吴石来说,谷正文这种级别的人,连进入他视野的资格都没有。
![]()
再看谷正文,那时候他是什么职位?保密局台湾站下属的第三行动组组长,军衔是实打实的陆军少校,说白了就是干具体脏活的——抓人防谍、盯梢跟踪,属于情报系统里的“基层执行人员”。国民党当年的等级制度严得很,校级军官想见中将副长官,得先写申请,经副官登记、参谋长审批,层层递话,没特殊命令根本连人家办公室的门都摸不到。更别说吴石当时还兼着“国防部参谋次长”,办公地点在戒备森严的“国防部”大楼,进门要刷专属通行证,谷正文连大楼的访客登记册都没资格上,怎么可能跟吴石“面谈调查”?
真正的“吴石案”,从头到尾就没谷正文什么核心参与的份。最先暴露吴石的是叛徒蔡孝乾,他是中共台湾工委书记,1950年2月被捕后,没扛住酷刑,把地下组织的名单全供了出来,其中就明确提到了“吴石提供军事情报”。那时候负责对接这个案子的,是保密局局长毛人凤(陆军中将),还有副局长徐志道(陆军少将),只有他们这个级别的人,才有资格向蒋介石汇报案情,也只有他们能调动资源去查吴石——毕竟吴石的军衔和职位摆在那,基层人员根本动不了他。
后来实施抓捕的时候,谷正文确实去了,但只是跟着一群行动队员打杂。解密的《保密局第三行动组任务报告》(1950年3月1日)里写得清清楚楚:“捕获吴石当日,行动组负责后门布控,防止目标逃脱,现场指挥为徐志道副局长,逮捕令由其副官宣读”。也就是说,谷正文连进吴石住宅客厅的资格都没有,更别说跟吴石对话了。抓捕后第一次审讯吴石,是毛人凤亲自去的,后来换成“国防部军法局”的少将法官刘光煜、上校检察官张鸿基,台湾“国史馆”藏的《吴石案审讯记录》(1950年5月)里,审讯人员签名只有这两个人,从头到尾没出现过“谷正文”三个字——一个少校行动组长,哪有资格审中将副长官?
可谷正文后来为什么敢吹牛说“跟吴石多次见面”“亲手审出线索”?说白了就是为了往上爬,还选了个好时机。台湾白色恐怖时期,保密局内部斗得厉害,谁手里有“破大案”的功绩,谁就能升官。但他一开始没敢乱吹,直到1975年,毛人凤、徐志道这些当年的核心人物都去世了,没了直接证人反驳,他才在台湾《联合报》的专访里,第一次说自己“主导破获吴石案”,后来还写回忆录添油加醋,说自己“早就盯上吴石,跟他周旋半年”。这些话连他当年的同事都看不下去,老特务沈之岳1990年接受《中国时报》访谈时,直接戳穿他:“吴石的案子,谷正文就是个看后门的,他见没见过吴石都难说,还谈什么周旋?”
![]()
现在再看那些吹谷正文“破获吴石案”的文章,其实挺让人难受的——一边是把烈士吴石的牺牲,变成别人邀功的垫脚石;一边是让真正的史实被谎言盖过。下次再听到有人说“谷正文查吴石”,不妨多问一句:一个陆军少校,真能跟陆军中将平起平坐、当面调查吗?档案里没记录,同事不认可,这种说法,信它干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