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2日清晨,我们的补给船又被卫星拍到啦。”值班军官把这句话抛向屏幕前的布林肯,语调轻描淡写,却让战情室一瞬间沉了下来。
接连数日,日本海与澳大利亚东岸热闹非凡。先是7月16日,中俄编队驶离青岛,代号“北部联合-2023”的联演扬帆开场;紧跟着21日,美国与澳大利亚牵头,十五国舰机高调亮相“护身军刀-2023”。海上气氛骤然升温,甚至连朝鲜半岛南侧的美日韩反潜演练也硬是挤出档期。
![]()
外界首先注意到的是中俄演习选址——距北海道约四百公里的日本海心脏地带。这个距离,用民航客机起落一次就能丈量完。地点并非随意挑选,其背后隐藏着双重盘算:对北京而言,日本近年屡在台海与东海议题上“加戏”,一次高强度海空联演能迅速降低对方误判空间;对莫斯科而言,“北方四岛”多年来横亘俄日之间,乌克兰危机后更成火星,一次伴随实弹的显示肌肉,足够让东京冷静。
有意思的是,此番联合行动指挥棒握在中国手里。北部战区海军驱逐舰编队担纲主力,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则主要提供反潜与电子战配合。俄方这种“我跟着你走”的姿态,映衬出过去几年中俄海上协同关系的微妙转向:实力差距已经无需言明,重在各取所需。
从技术指标看,“北部联合-2023”并不追求兵力极限,相比2021年西部联演的两万余人,这次兵力压缩到万人规模,但在联合火力系统与信息链路兼容度上迈了一大步。夜间远程打击、海空立体封控、数据中继,这些冷冰冰的专业词汇背后,是解放军自2016年战区改制以来反复校验的作战流程。
与此同时,数千公里外的澳大利亚昆士兰海岸线却几乎成了另一个舞台中心。由美国与澳大利亚主导的“护身军刀-2023”号称“规模空前”:三万人、三十艘舰艇、两百余架飞机外加五条两栖攻击作战线。参演国名单里,美、英、法、德、加、日韩以及太平洋岛国轮番登场,俨然大洋版“小北约”。
为了保证这场大戏顺利唱响,美国提前半年就在夏威夷、圣迭戈港口储备弹药与维保器材。连海军部长都直言,目的很简单——“把信号发给北京:同盟体系不是摆设”。口气不小,但细看联合科目,重头戏依旧是海上补给、联合登陆、电子干扰这老三样,足以看出准备重点仍在实战后勤而非高端对抗。
值得一提的是,演习期间美国媒体频频渲染“中国情报船出现在演习海域”,仿佛这是一桩惊天动地的大事。然而无论是《海洋法公约》还是惯例,公海情报侦察都谈不上“违规”。热度很快被网友的调侃淹没——“谁家办酒席不怕邻居看看热闹?”
![]()
更耐人寻味的是,美日韩在日本佐世保港外同步开展反潜火力演练,导弹防御系统全程接入美军全球链路。同一时间段,多线并行的演练让区域海空域信号杂乱到极点,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电磁干扰事故。韩军内部就流出一份通报,提醒舰长“无线频道必须再三校对,否则容易和友军对射”。
中俄联演刚结束,布林肯立刻站到麦克风前,向中国国防部长李尚福抛出两句话。第一句:制裁不会撤,但沟通应该保持;第二句:看看中国接下来怎么做,美方再决定回应。翻译成白话——“不松口、不松手,但想继续说下去。”这种“打着电话递刀子”的姿态,很难博得真正的善意。
李尚福自2018年因俄制装备采购被美依据《以制裁反击美国敌人法》列入制裁名单。华盛顿深知,制裁冻结不仅象征意义,还在技术层面限制与美军高层互动。如今想要恢复热线,却又不肯撤封,此时抛出“愿沟通”的说辞,更多像舆论公关。
![]()
地区国家看得透彻。印尼外长公开表示,希望有关大国在南太“少一点秀肌肉,多一点商贸务实”。菲律宾海军智库则干脆警告,自身水域“已因大国军演被压缩”,一旦误射导弹,谁来负责——这可是实打实的担心,不是外交辞令。
步入8月,西太或许还将迎来更多灰色摩擦。美国第七舰队已将航母替换为轻型两栖攻击舰进驻,日本陆自新组建的电子战部队正加紧在九州部署。“小规模、高频次、链路争夺”成为近年主旋律,风险系数远高于单纯拼兵力的冷战模式。
不得不说,所有当事方都清楚:真正决定优势的,不是一次亮相的舰艇吨位,而是指挥体系与供应链的长期韧性。中俄演习对联合作战流程的反复磨合,和美澳海上联盟在后勤链上的极限压力测试,实际上指向同一核心——战术演示只是冰山尖端,战略耐力才是深水砝码。
![]()
试想一下,如果未来三个月里台风频袭或突发疫情导致港口临时封闭,谁能在缺少母港支援的情况下维系三万名跨国部队的后勤?“护身军刀-2023”是一次演示,但未必给出肯定答案。
把视线拉回布林肯那句“看看中国怎么做”。中国公开表态再简洁不过:愿意对话,须以尊重为前提;维护主权,行动不会停。自此之后,解放军常态化巡航依旧按计划推进,各类机舰频次未见降低。换言之,对话与威慑并存的局面短期无解。
美方言下之意,其实是想用观察期绑架对手决策:如果中国采取克制,美军即宣称“威慑有效”;若中国按既定节奏行事,则以“挑衅”加码围堵。逻辑看似强硬,反倒暴露战略焦虑——只要不确定对手下一步,他们就不敢贸然升级。
![]()
亚太军事棋局走到了复杂密集的新阶段。几乎每一个演习背后,都附带着下一轮地缘政治博弈的“预置脚本”。各国军港灯火通明,雷达波束交错成网,无人机嗡鸣随风飘散。此刻,谁更能稳住心态、留足空间,应对突发情况,谁就拥有“余牌”。
一言以蔽之,布林肯的“看看中国怎么做”并不是提问,而是试探;“护身军刀-2023”也不是终点,而是序章。真正关乎地区未来的,不在话语,更在行动——而行动,终究要在看得见又摸得着的海面与跑道上落地。
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