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9年1月20日,一幅想象的画面,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政治幻想:一位82岁的老人,在众人的瞩目之下,再次宣誓就职——这既像是一出荒诞剧,也像是一场可以被认真的人谋划的政治计划。
![]()
关于“特朗普第三任”的争论不再只是阴谋论者在社交媒体上的口号,而成了白宫、智库与保守派圈内需要面对的实务问题:有没有现实的路径?谁在推动?如果成功,代价又是什么?
谁在推动“第三任”:从“28派”的理想主义到现实派的制衡
推动“第三任”话题的,并非只有几句极端口号。曾经的特朗普“军师”史蒂夫·班农等人代表的所谓“28派”,公开宣称手上有计划,并把“人民意志”作为他们的正当性论据。班农的言辞把问题政治化:他说,既然民意如此,宪法理应体现人民的选择。这看起来像革命性的口号,实际上传递出的信息是:当传统的规则成为阻碍,政治利益就会去寻找漏洞与非常之道。
![]()
但在同一阵营里也存在现实派,他们担心把宪法问题当作游戏会吞噬共和党的长期利益。白宫内部多名消息人士向媒体透露,总统对这一议题表现出谨慎甚至厌倦:有时公开“打太极”,一方面不完全否定可能性,另一方面又不愿正面推动。对许多特朗普的顾问而言,把“第三任”作为一种持续的媒体工具,比真正去改变法律、推动方案更有利可图——它能延缓“跛脚鸭”标签,吸引注意力,带来募款与商品收益。
在这场内部斗争中,班农获得的并不总是总统的直接授权;他更多是一个放大器——放大了右翼内部对于维持特朗普个人影响力的渴望,也同时把党内分歧暴露在公众视野下。对于那些既想保持政治话语权又不想承担制度后果的人来说,鼓吹“第三任”是个高回报、低代价的策略。
![]()
现实可行的路径:法律迷宫与政治算计
如果把问题回到“可不可能”,答案分成法律路径与政治路径两类。最直接也最被广泛提及的,是特朗普直接参选并胜出。这会立即引发对第二十二修正案的司法挑战:修正案写得很明白——任何人不得当选总统超过两届——但若真成案,最终将由最高法院来裁决,法院的构成与政治色彩会成为关键变量。支持者可能会把争论包装为民主与民意的问题,指责司法干预是阻挠人民选择;反对者则会以宪法秩序与制度稳定为立场,警告这种做法会产生危险的先例。
另一条“策略性”路线是所谓的“副总统路线”或“众议院路线”。副总统路线设想特朗普以副总统身份上票,通过总统候选人后来辞职让特朗普接任;但第十二修正案显然写明“不合资格者不得担任副总统”,且该修正案历史悠久,法院解释空间有限。
![]()
众议院路线则依赖于一个高度不确定的三方竞选结果与选举人团分裂,那样最终将由众议院以州代表团投票决定总统人选。法律学者普遍认为,这些路径虽然技术上被讨论,但都极易触发宪法、政治和舆论的剧烈反弹。把宪法规则变成可以被“策略性规避”的工具,本质上是在把民主制度变成高风险的政治赌博。
还有一种更危险的想法是通过国会改变继任法或尝试修宪,但修宪的高门槛、漫长程序和各州的政治博弈,使得短期内实现修正案几乎不现实。因此,任何企图短期内通过立法改写基本规则的方案都面临着政治可行性与制度合法性的双重挑战。
政治炒作的利益与代价:延长影响力还是蚕食制度?
把“第三任”挂在嘴边,对特朗普阵营有即时好处:它防止总统被贴上“跛脚鸭”标签,使其在离任前仍能主导议题、吸引志愿者和捐款者;它也能作为打击对手、转移注意力的工具。但代价可能是制度性的:若这种讨论演变成真实操作,便会削弱公众对宪法约束力的信任,把“规则”变成可以被利益集团重写的东西。
民主制度赖以维系的,是大家相信规则普遍适用于每个人,而不是某些政治人物的例外通行证。当规则被有力者践踏或重写时,制度的稳定性、法律的权威以及民众对政府公正性的信任都会受到侵蚀。更实在的代价还包括党内与社会的撕裂:中间选民会被吓跑,企业与盟友也会因为不确定性而调整策略,长远来看可能损害共和党的选举基础与治理能力。
国际与历史的警示:当国内规则被挑战,世界也会动荡
这场讨论并非仅影响国内。美国作为制度性大国,其政治范式与宪政实践对世界有示范效应。如果美国真能通过非正常手段让同一人长期执政,这个“样本”会被其他国家引用为合法化自身权力延续的借口。对盟友而言,这将是观念与安全的震荡:西方盟友对基于规则的合作失去信心,非民主国家则会更肆无忌惮地挑战国际秩序。
历史上,制度的松动往往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二十二修正案的设立,本是对罗斯福长期连任的反思;那段历史提醒我们:权力的长期集中,会在关键时刻让制度失灵。把宪法视为可以“微调”的对象,看似技术性的操作,实际上是在和历史经验对赌。
一场关于美国未来的考验
特朗普是否能、是否应该连任第三届,不仅是法律问题,更是一个关于国家自我认知的问题:我们是否愿意把制度让位于个人魅力与政治算计?目前,特朗普本人并未完全排除可能性,但同样表现出谨慎——这份“暧昧”,反而成为最锋利的武器:既能延长其政治生命,也能让对手焦虑、支持者狂欢、旁观者警惕。
![]()
今后的几个月、几年,关键不只是几条法律路径是否被尝试,而是公众、法院、国会与州一级政治力量如何回应。一旦这一议题被常态化,民主规则将面临长期而缓慢的侵蚀;如果能被及时制止,则可视为宪政体系自我修复的一次胜利。美国正站在一道选择的岔路口:那是保卫制度的坚持,还是在强烈个体意志面前退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