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尔当年为什么宁可容忍党内分裂,也不肯让弗里德里希·默茨接班?现在终于有了答案。
2025年的德国政坛,用“急转弯”形容一点不为过,默茨上台才几个月,就把德国过去二三十年的外交和内政逻辑搅了个底朝天。
![]()
曾经稳坐欧洲中枢、凡事讲究平衡的德国,如今硬生生被推到了地缘博弈的前沿,内外麻烦接连不断。
这时候大家才猛然发现,那个曾经被吐槽“太保守”的默克尔,原来藏着这么深的执政智慧!
对于德国而言,最大的风险究竟是什么?默克尔的答案是“不稳定”,是失序。
而默茨的答案,则是“不坚定”,是立场模糊。
在国际舞台上,默克尔的策略就像一位经验老到的棋手,核心目标是在中美俄这些巨头之间,为德国保留最大的战略回旋空间。
她认为,德国的安全感,源于拥有选择的权利,而不是捆绑于某一个选项。
这种务实的风格,或许与她东德出身和物理学家的背景有关,看待世界总带着冷静的计算。
即便是克里米亚事件后,西方一片喊打喊杀,她依然顶住压力,维持着与莫斯科的对话渠道,并力推北溪2号项目。
她深知,能源是德国工业的血液,稳定的供应比任何意识形态口号都重要。
同样,默克尔任内十二次踏上中国的土地,让两国贸易额从2005年的611亿欧元,飙升到了2020年的2121亿欧元。
这笔巨大的经贸利益,在她看来,就是稳定两国关系的压舱石。
面对当时的美国,她既承认欧美“互信的时代已部分终结”,又能在关税争端中,坚定地维护欧盟的集体利益,不卑不亢。
她从不相信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安全的。
而默茨的棋路,则完全是另一回事。
这位出身于西德、受过系统精英教育的政治人物,骨子里似乎信奉一种单线逻辑,选边站队,而且要站得彻底。
在他看来,德国的安全感并不来自于独立自主的战略,而是来自于毫不犹豫地投入美国主导的阵营,以此来换取所谓的“安全承诺”。
这种思维方式,使他在上台后的一系列决策中,几乎处处流露出对华盛顿的迎合与依附。
![]()
默茨刚一执政,就抛出了震惊欧洲的举措:德国联邦军自二战结束以来首次常驻立陶宛,直面白俄罗斯边境,让整个欧洲的安全平衡骤然紧绷。
克里姆林宫随即警告,“柏林或将成为潜在的军事目标”。
![]()
不过,默茨似乎并未因此退缩,反而变本加厉地推动向乌克兰提供“金牛座”远程巡航导弹,并公开宣称德国必须“承担西方防线的核心角色”。
更令人瞠目的是,他在美国的强烈暗示下,决定将国防开支提升至GDP的3.5%,这一数字甚至超越冷战高峰时期的水平,同时还打算为驻德美军分担经费,彻底放弃了财政与外交的独立性。
在经济层面,他的“亲美姿态”同样赤裸。
![]()
为了向华盛顿展现“忠诚”,他在美欧关税谈判中擅自与美方达成私下妥协,脱离了欧盟内部的统一立场,引发法国总统马克龙的强烈不满,直言这是“欧洲战略自主的自我瓦解”。
默茨把德国从欧洲一度的稳定支柱,硬生生改造成美国地缘政治的前哨阵地。
风险对冲被抛诸脑后,理性平衡让位于盲目押注。
这场以国家命运为筹码的豪赌,正在让德国陷入前所未有的战略孤立之中。
![]()
在如何管理国家钱袋子的问题上,两人的分歧同样尖锐。
默克尔是个坚定的财政保守主义者,她执政期间,德国政府长期坚守“黑零”的平衡预算政策,严格遵守“债务刹车”的宪法规定。
很多人曾批评她缺乏改革魄力,但现在看来,这恰恰是她最清醒的地方。
默克尔明白,一个国家的财政纪律,是其社会福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稳定的基石,是工业命脉所在,是真正的国家安全。
即便在能源政策上,她选择逐步弃核,但也保留了部分核电站作为过渡,就是为了给德国工业留下成本可控的能源。
默茨则将自己定位为“破局者”。
他认为,为了配合全新的地缘战略,德国必须进行一次史无前例的“战略投资”,哪怕这意味着打破所有财政禁忌。
他上台后,立即抛出一个令人咋舌的计划:通过大规模举债一万亿欧元,来全面更新德国的军备。
军费预算激增至1620亿欧元,财政赤字预计也将大幅飙升。
![]()
为了展现与过去能源政策的彻底决裂,他甚至下令以象征性的方式,炸毁了德国仅存的贡德雷明根核电站,彻底终结了德国的核电时代。
这一系列操作,在他看来,是为了用短期的经济阵痛,换取一个所谓更“安全”的国际地位。
可是,代价是惨痛的。
失去了廉价的俄罗斯天然气和稳定的核电,德国被迫转向依赖价格高出三到五成的美国液化天然气,工业制造成本急剧攀升。
被军费挤占的预算,让原本就捉襟见肘的社会福利、基础设施和教育经费雪上加霜。
![]()
默克尔留下了一本稳健的账本,而默茨则在上面画下了一张巨大的、不知何时能兑现的支票。
在国内治理层面,默克尔更像一个“社会粘合剂”。
她深知,一个国家的韧性,来自于内部的共识与融合。
当年她顶着巨大争议推行相对开放的移民政策,固然有人道主义考量,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为了解决德国日益严重的劳动力短缺问题。
她试图通过引入新鲜血液,来对冲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僵化风险。
默茨的逻辑则简单直接,他认为,国家安全必须建立在清晰的边界和统一的社会秩序之上。
因此,他一上任就全面收紧边境,强化对非法移民的遣返力度。
这种“刮骨疗毒”式的做法,虽然迎合了部分保守派选民对秩序的渴望,却像一把刀子,深深地割裂了德国社会。
左翼与右翼的对立被空前激化,街头抗议此起彼伏。
![]()
更要命的是,许多严重依赖外来劳工的中小企业,一夜之间陷入了用工荒,生产经营受到严重冲击。
整个社会都笼罩在一股压抑的氛围之中,政策的剧烈摇摆,让企业对未来失去了信心,投资意愿大幅减弱。
物价不稳,社会撕裂加剧,默茨试图通过强硬手段换取稳定,结果却制造了更大的不稳定。
![]()
回过头来看,默克尔当年力阻默茨上位,与其说是压制政敌,不如说是一场基于对国家命运的深层预判。
她或许早就看穿了默茨那种“为理念不惜一切代价”的执政底色,而这种特质,恰恰是德国这种高度依赖外部稳定环境和内部社会共识的国家,最无法承受的。
今年德国所经历的困境,就像一个迟来的回响,印证了她当年的担忧。
这个国家的核心问题,或许就在于,它的掌舵人从一位殚精竭虑的“风险管理者”,变成了一位意气风发的“风险制造者”。
有时候,一个国家最稀缺的品质,或许并非大刀阔斧变革的勇气,而是对自己能力边界和现实脆弱性,那份清醒而冷静的认知。
这,恐怕才是默克尔留给德国最宝贵,也最容易被忽视的政治遗产。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