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巴勒斯坦西岸的街头突然多了上千道金属大门和混凝土路障。
以色列这波密集操作,再加上原本就存在的近900个长期检查站,直接把300万巴勒斯坦人的生活圈围成了一个个“孤岛”。
![]()
阿布德村一位居民的抱怨特别实在,“这不是简单的管控,而是对生活的全面封锁”,这句话大概说出了所有当地人的心声。
这种封锁带来的麻烦,远比想象中具体。
阿布德村入口的闸门,每天早6点到9点准时关闭,刚好撞上大家上班上学的高峰。
数十名大学生因此连续两周没法到校,工薪族要么被迫请假,要么只能露宿城外。
![]()
本来20分钟就能走完的路,现在得绕一个多小时,日常出行硬生生变成了闯关。
联合国9月的监测数据挺触目,仅当月前两周就有18道新闸门投入使用。
这些设施还搭配着大型土堆和电子监控设备,把西岸南北的交通干线给拦得严严实实。
医疗急救、学生通勤这些最基础的需求,都受到了严重冲击。
![]()
我查过相关情况,之前西岸的检查站数量还没这么多,本轮新增的设施规模创下了纪录。
孕妇产检被堵在路上,老年人看病找不到顺畅的路线,这些不是杜撰的场景,而是每天都在发生的事实。
如此看来,这种无差别管控,根本没考虑普通人的生存需求,实在算不上合理。
交通受阻直接牵连到了经济。
西岸的小微企业本来就经营不易,现在通行受限,原材料运不进来,客户也过不来,倒闭的越来越多。
![]()
代尔迪布万村的健身房老板就面临着关门的窘境,“闸门阻断了所有客源,我只能考虑关店移民”。
还有出租车司机,收入直接少了一大半,他们觉得这就是占领当局破坏民众安全感的策略。
普通人只想靠自己的双手谋生,这样的政策相当于断了他们的活路。
安全风险也跟着增加了。
辛吉尔村餐馆老板的儿子要去拉马拉市采购,每次出门他都提心吊胆。
![]()
闸门时常无预警关闭,有一次甚至把全村人困在里面整整两天。
这种不确定性,让当地人每天都活得很焦虑,不知道下一秒会不会遇到新的阻碍。
面对外界的质疑,以色列军方给出的理由是“安全需求”。
一名匿名官员称,西岸存在“武装分子混迹民众的复杂形势”,新设障碍物属于“动态监控措施”,目的是防范袭击。
![]()
但这个说法,总让人觉得站不住脚。
本来想顺着这个逻辑理解,但后来发现,以方在加码隔离设施的同时,还在推进定居点扩张。
他们已经批准了西岸及东耶路撒冷超2万套定居点住房,还新建了117个非法定居点。
尤其是“E1”区的3400套住房计划,如果真的实施,会和这些隔离障碍一起,彻底切断西岸南北的联系。
很显然,所谓的安全辩护,更像是为领土侵占找的借口。
![]()
这种操作其实早有先例。
1967年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就对西岸实施了军事占领,长期设置通行限制。
2004年国际法院已经裁定,西岸隔离墙违反国际法,但以方至今没执行拆除令。
现在新增的这些障碍,不过是之前隔离政策的延续和升级。
国际社会对此的反对声一直没停过。
![]()
联合国秘书长的最新报告指出,这些障碍与定居点扩张共同构成了对巴勒斯坦领土的“系统性分割”,违反了安理会第2334号决议中“停止一切定居点活动”的要求。
联合国中东和平进程副特别协调员阿拉克巴罗夫也强调,此类措施实质是“集体惩罚”,已经导致420名巴勒斯坦人流离失所,其中还包括175名儿童。
巴勒斯坦外交部已经向联合国提交了正式申诉,呼吁国际社会施压以方拆除障碍。
在西岸城市伯利恒,712公里长的隔离墙上布满了“停止压迫”的涂鸦,这是民众无声却有力的抗议。
对更多普通巴勒斯坦人而言,他们最怕的不是绕路,而是不知道哪一天,家门就被永远关在墙的另一边。
![]()
毫无疑问,领土争端的解决,从来不是靠封锁和侵占。
以色列的这些措施,既伤害了巴勒斯坦民众的切身利益,也违背了国际法和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更给中东和平进程蒙上了阴影。
国际社会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双方回到谈判桌前。
毕竟,只有相互尊重、平等协商,才能真正化解矛盾,让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都能过上安稳的日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