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台风预警拉响时,超市货架上最先被抢空的不是生鲜果蔬,而是方便面。这个场景似曾相识,却又透着些许陌生——曾几何时,它不是应急时的“救命粮”,而是渗透国人生活的刚需硬通货。从春运绿皮火车上飘满整节车厢的香味,到汶川地震中最先抵达灾区的救援食品,方便面承载了几代人的集体记忆。
![]()
可如今,这碗泡了半世纪的面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尴尬:2023年销量跌至422亿包,较2013年巅峰时少了40亿包;与此同时,袋装面从1元涨到3元,桶装面从3元飙至6元,曾经的“平价王者”愈发高端化。当外卖、螺蛳粉、预制菜轮番夹击,涨价的方便面真的被时代抛弃了吗?
![]()
要解开这个疑问,得从方便面的诞生说起。1945年二战结束后,日本物资匮乏,粮食供应紧张,上班族和学生常常面临吃饭难的问题。当时在日清食品工作的安藤百福,偶然看到人们在拉面摊前排起的长龙,突发奇想:能不能做出一种不用现煮、开水泡几分钟就能吃的面条?
经过多年反复试验,他终于在1958年成功研发出世界上第一包方便面——鸡汤拉面。这款泡面采用油炸面饼工艺,搭配脱水蔬菜和调料包,开水冲泡三分钟即可食用,定价35日元(约合当时人民币1.2元),仅为现煮拉面价格的一半,上市第一年就卖出1300万包。
![]()
这股速食风潮传入中国后,1980年上海诞生了第一包方便面——鸡汁面。彼时售价虽仅两毛钱,却是普通人小半天的工资,算得上“轻奢食品”。真正让方便面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国民刚需的,是上世纪90年代横空出世的康师傅红烧牛肉面。
开水一泡就散发的浓郁肉香,一块钱左右的亲民定价,再加上铺遍全国乡镇小卖部的密集网点——哪怕是偏远山区的杂货铺,货架上也必有它的身影,瞬间引爆市场。
那些年,方便面是中国人生活里的“硬通货”:2008年汶川地震,它是最早送达灾区的应急食品之一,仅百胜食品就捐款捐物150万元,并紧急调配20万包方便面运往灾区;春运期间的绿皮火车上,泡面香味能飘满整节车厢,2012年数据显示,40天春运里全国火车上消耗的方便面超1.2亿包。
![]()
2013年,中国方便面销量迎来巅峰——462亿包,按当时13.5亿人口计算,平均每人每年要吃掉34包,相当于每十天就会吃一次。
那时国人对方便面,是依赖,更是刻在生活里的信任。但短短十年间,风云突变。
![]()
2015年前后,外卖平台的补贴大战撕开了市场缺口。“满20减10”“首单免费”的福利轰炸,把一顿现炒快餐的价格拉到10元以内,比吃两包泡面还划算。
高铁时代的到来,更让火车场景彻底改写——2024年高铁外卖订单量同比暴涨30%,乘客能点到沿途城市的特色快餐,谁还愿啃那碗重油重盐的泡面?
如果说外卖是正面冲击,新兴速食品类就是精准的侧面偷袭。2024年,螺蛳粉市场规模突破545亿元;自热火锅更夸张,五年销量暴涨26倍;就连预制菜也来分羹,加热十分钟就能吃的宫保鸡丁、鱼香肉丝,精准戳中年轻人“懒又馋”的需求。
![]()
更关键的是,健康消费理念崛起,方便面“高油高盐”的标签成了致命伤,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对它说“不”。
产品创新的停滞不前,更让它雪上加霜。翻开康师傅、统一的产品列表,红烧牛肉、老坛酸菜、香辣牛肉这几款“老面孔”卖了二三十年。
即便推出藤椒、番茄等新口味,也多是调料包微调,面饼本质毫无突破,早被追求新鲜感的年轻人吃腻。
更让消费者不满的是“量减价涨”的套路:今年白象、今麦郎等品牌推出的“多半袋”“一袋半”产品,实则只是营销噱头,分量和以前相差无几,价格却悄悄上涨。
![]()
网友算过账:现在6元买桶泡面,不如加2元买份有荤有素的盒饭,或是买两个肉包子配豆浆来得实在。当性价比优势消失,还玩文字游戏消耗信任,消费者自然用脚投票。
面对质疑,企业也有苦衷。成本猛涨是绕不开的坎:小麦最低收购价连续五年上涨,从2020年每50公斤112元涨至2024年118元;油炸面饼的核心原料棕榈油,2024年5月马来西亚现货价飙至860美元/吨,较年初上涨15美元且高位徘徊;脱水蔬菜、肉类等辅料三年来价格也涨了20%。成本压力下,涨价似乎成了无奈之举。
![]()
但消费者并不买账。2024年某消费论坛投票显示,73%的网友认为,成本上涨不是涨价的唯一原因,企业的“高端化野心”才是关键。
![]()
事实的确如此,面对销量下滑,巨头们没想着守好基本盘,反而把高端化当成“救命稻草”:康师傅推出“御品盛宴”“干面荟”等系列,统一祭出“满汉大餐”“汤达人”,试图靠更大肉块、更丰富配料、非油炸工艺抬升溢价。
可现实很骨感——2025年上半年,康师傅高价面销售额下跌7.2%,容器面下滑1.3%。
![]()
战略定位专家詹军豪点破核心:“消费者对泡面的心理预期就是便宜、方便,走高端化路线,本质上违背了它的品类定位。”
这正是方便面陷入困境的根源:它忘了自己能成为国民食品,靠的是精准满足大众“方便+实惠”的核心需求,如今却执意摆脱“平价速食”标签,与消费者的认知背道而驰。
如今逛超市,泡面货架日渐冷清,旁边的螺蛳粉、酸辣粉货架却挤满人,足以说明问题——不是国人不爱速食,而是企业没跟上需求的变化。
其实,消费者对方便面从未彻底失去感情。春运绿皮火车上搭配火腿肠的泡面、加班深夜里的那碗热汤、台风天里的应急储备……这些场景藏着几代人的集体记忆。没人会拒绝一碗方便、好吃又不贵的泡面,关键在于企业是否愿意放下高端化执念,回归初心。
#财经##社会##上头条 聊热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