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喵星语解密手册》作者:莎拉·布朗 著
![]()
2025年第64本书
英国家猫行为学专家莎拉·布朗,对身边处于不同社会环境的猫群进行了长达数年的跟踪研究,她以风趣的语言,为我们“解密”了家猫的行为模式,找出供人猫之间稳定沟通的“交流语言”。
推荐爱猫人士阅读,很系统的科普了猫的起源和各种有趣的知识。
注意:文章超长,推荐分为几次阅读,或者点击右上角的耳机图标,慢慢听全文。
气味与猫
![]()
1、猫通过气味来社交
新生小猫出生时眼睛尚未睁开,听力尚处于初步发育阶段,但它们的触觉和嗅觉已经相当敏锐并开始运作。正是依靠这两种感官,小猫们开始在母猫柔软的腹部摸索前行,并找到第一个乳头进行吮吸。仅仅几个小时后,它们就变得更加挑剔,显示出对母猫身体后部乳头的偏好。
尽管研究已证实,后侧乳头提供的营养与前侧乳头并无差异, 但为何小猫更喜欢后侧乳头仍然是一个谜团。很快,小猫之间会形成争夺后侧乳头的竞争,这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的推挤动作。几天之内,它们就会形成某种乳头使用顺序,或称“乳头所属权”,每只小猫通常固定使用一个或两个乳头吃奶。在这个阶段虽然小猫还看不见东西,但它们能通过气味引导找到自己专属的乳头,无论母猫如何变换姿势,无论是否有其他兄弟姐妹需要攀爬过去,它们都能准确地回到自己的专属乳头处。这种哺乳模式与狗截然不同。小狗在哺乳期间并没有固定使用某个乳头的倾向,它们往往会在一次哺乳过程中在不同的乳头间来回切换。
它们似乎能识别出引导自己找到正确乳头的特定气味信号,而非记住乳头的位置。母猫身上的一种信息素可能会帮助小猫定位到最初的乳头,随后经过一个逐渐熟悉的过程,小猫会记住其最喜爱的乳头的独特气味。任何一窝小猫的窝中都存在多种气味来源,除了母猫的乳汁外,还包括母猫和小猫的唾液以及皮肤腺体分泌物等。 随着小猫在母猫毛皮间摸索,并反复咬住和离开自己选定的乳头,它们可能会创造出一条对自己而言非常独特的、混合了乳汁与唾液气息的路径,这条路径每次都能指引它们回到同一个乳头。
母猫同样能通过幼崽的气味辨别哪些小猫是自己的孩子, 当不同窝的小猫混在一起时,它们会利用这种气味差异来区分自家孩子和别家孩子。然而,在面对一群从窝中走失的小猫时,即使亲生的和非亲生的混在一起,母猫在找回它们的过程中似乎也不会表现出对自己亲生子女的偏爱。原因尚不确定,但已知的是,从窝中走失的小猫所发出的求救叫声极具感染力,因此无论是否为自己的孩子,母猫可能都难以抗拒去寻找和救援的本能。在野外环境中,一只在开阔地带发出求救声的小猫很可能会引来捕食者,这对周围任何其他小猫来说都是不利的。所以快速解救哀鸣的小猫是一种有效的策略,可以防止它们吸引来不必要的注意。
伊莉莎·亚辛图(Elisa Jacinto)和同事们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同一窝小猫会发展出各自的气味“签名”。
气味在猫的一生中,特别是成年后,始终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们在遇到任何事物时,无论是食物、其他猫、人或任意物品,首先都会通过嗅闻来探查。当两只猫友好相遇时,它们会选择面对面“碰鼻”(这是我最喜欢的一种猫行为),或者互相嗅闻对方的身体或臀部,从而获取对方的嗅觉信息。在一项针对自由放养猫的研究中,观察到了22种不同的社交行为,其中嗅闻占据记录行为总数的30%。 与人类更依赖听觉和视觉交流不同,猫和其他许多食肉动物一样,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气味信号进行沟通,利用这些信号来标记领地,并向潜在配偶展示自己的性成熟状态。
2、喷洒尿液是猫传播社交气味信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在户外环境中,尽管会产生一些气味,但这种气味会随风飘散,成为猫交流的一种方式。然而,当这种情况发生在家中时,尿液喷洒行为往往会迅速引发猫与主人之间的重大冲突。
喷洒行为的特征非常明显:猫会站立并倒退到一个垂直表面附近,然后抬起尾巴,保持尾部竖直且微微颤抖,同时将尿液以水平方向喷射到目标物体上。这种喷射方式使得尿液能够最大限度地散布在表面上,尤其是其他猫最容易闻到的高度位置,随后随着液体的滑落和滴下进一步扩散味道。
喷洒行为与猫单纯为了排泄而采取的蹲坐姿势排尿有很大区别。蹲坐排的尿通常会被猫用爪子刨土或猫砂覆盖,喷洒则是一种有意为之的标记行为,目的是留下一种气味信号供其他动物嗅闻。喷洒行为最常见于未绝育的公猫,这些公猫更关注展示自己的存在。不过,不论是公猫还是母猫,它们都有可能在某些情况下出现喷洒行为。
家养猫如果有户外活动的机会,通常会在其他猫容易察觉的垂直表面上喷洒尿液,例如篱笆柱、树木以及建筑物边缘。对于群居生活的猫来说,尽管近距离视觉交流也是可用的方式,但喷洒尿液仍然是它们重要的交流手段。在未绝育猫群比如农场的猫群中,当母猫处于发情期(性成熟且愿意接受交配)时,无论公猫还是母猫都会增加喷洒尿液的行为。然而,喷洒尿液并不只局限于性行为和求偶场景,未绝育的公猫在日常活动中,如巡逻它们惯常活动的领地和捕猎时,也常常会喷洒。
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竞争激烈或压力较大的环境里,例如多只猫共同生活但并不十分融洽时,或者有其他外来猫意外进入家中(正如塞西尔的情况那样)时。家庭装修、重新装饰和新家具等变化因素都可能引发家养猫的焦虑性喷洒行为。猫确实不喜欢改变,尤其是在气味方面,喷洒尿液通常是它们感到不安的一个明显信号。无论是户外的猫还是家养猫,都会选择显眼的垂直表面进行喷洒,并且会反复喷洒。橱柜门、门框、盆栽植物以及窗帘等软装饰都是理想的喷洒目标。此外,喷洒者还常常瞄准那些在运行时会发热的电器设备,如电脑、洗碗机等,尤其是烤面包机。
尿渍的信息只会引起猫的兴趣,并不会让它们感到害怕。它似乎仅仅作为一个信息传递点存在。
更有效的去除尿渍的方法是使用酶基清洁产品,可以选择专门为猫尿设计的商业产品,或是用生物酶洗涤粉和温水自制清洁溶液。这些产品中的酶能够更有效地分解尿液中的异味成分。为了避免猫再次在同一区域标记,可以通过重新设定该区域为猫的休息或进食场所的方法,阻止它们重复这种令人头疼的行为。
3、抓挠行为
猫的爪子不断生长,随着底层的新趾甲替换旧层,就需要让表面的死皮松动并脱落。猫通过在物体表面上抓挠或“磨爪”,来去除这些被称为鞘或外壳的爪尖外层。然而,抓挠的意义远不止日常的修甲那么简单。当猫抓挠时,它们还在以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交流。首先,抓挠在物体表面留下的痕迹形成了一种视觉信号,这种信号会被其他猫注意到,在人类家中自然也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其次,更微妙的是,猫脚趾间有一种被称为叉指腺的腺体,在猫抓挠时会在这块被刮擦过的表面上留下气味标记。科学家们分析了这种残留物,并从中鉴定出一种由脂肪酸混合组成的、存在于猫科动物趾间的化学信息素。
野猫和有户外活动机会的家养猫通常会选择领地内显著的位置进行抓挠标记,这些位置往往是在它们常走的路径上而非边界区域。
像树干这样易于抓挠且垂直于地面的表面经常会被它们盯上,而且树皮较软的树木比硬皮树木更受青睐。至于室内环境中的宠物猫,在挑选抓挠地点时也会有偏好,它们往往喜欢选择爪子容易抓紧的织物材质。猫在刚睡醒时会有抓挠行为,并且会在抓挠的同时舒展身体,因此,它们会倾向于选择稳固、不易翻倒的竖直物体作为目标,许多猫主人深有体会,客厅沙发或布艺椅子是重灾区。另外,也有部分猫偏爱抓挠水平面,比如地毯或剑麻质地的门垫。家庭内部的紧张与矛盾会让猫有强烈的标记领地的冲动,因此猫的抓挠行为会比平时更频繁。尤其在饥饿或感到困扰时,猫还会在主人面前抓挠以寻求关注。
比起阻止宠物猫抓挠,提供替代的抓挠目标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方案。主人应引导猫将其抓挠行为转向那些主人不介意被挠且对猫来说比之前更佳的目标。比如,可以在猫过去常抓挠的地方、在它们经常睡觉的地点附近或靠近出口和门口(猫可能觉得需要在此标记其存在感)的地方放置几根稳固且表面覆盖着麻布、剑麻绳或地毯的优质抓挠柱。
一旦抓挠柱开始被猫抓挠,由于其表面变得更粗糙、更具吸引力,并带有猫自身的气味,猫就更有可能再次回到这里进行抓挠。不过替换或放置新的猫抓物品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在最开始就吸引猫的注意,让猫去使用。有一种方法是在抓挠柱或其他物品上喷洒猫薄荷喷雾——对于会对猫薄荷产生反应的猫来说,这是一种有效的引诱,因为它们可能会在兴奋时用脸蹭擦或抓挠柱子,这样就在新表面上完成了标记。
家猫用脸颊、侧腹和尾巴蹭擦其他猫或人类的行为似乎是某种触觉互动式的社交方式,类似于相互梳理。猫也会在物体上频繁地蹭擦,这在某些社交场合可能更多的是一种视觉信号展示行为。
当一只猫遇到另一只猫的蹭擦标记时,它会进行长时间的探索,仔细地嗅闻痕迹,或是出现裂唇嗅反应。处于发情期的母猫比平时更频繁地进行蹭擦,而公猫对这种母猫的蹭擦痕迹表现出更大的兴趣。这一反应表明,蹭擦标记传达了关于母猫性成熟状态的信息,而且还伴随着其他尚未被科学阐明的社交细节。如果猫在你的腿上反复磨蹭,那大概是在对你表达喜欢,期待着你的抚摸。
4、气味强烈的植物
猫可能是地球上最严格的食肉动物之一,以至于它们常被称为超肉食者或绝对肉食者。它们的生活完全围绕着肉类展开。不过猫对某些植物却有着奇特的偏好。
猫在闻到猫薄荷后有时会出现裂唇嗅反应,但研究显示,这种特定气味是通过猫正常的鼻腔嗅觉系统而非犁鼻器进行处理的。 在嗅闻之后,它们通常会在猫薄荷来源处蹭擦面部,并常常舔舐或吸食它,过程中会流涎,还会兴奋地打滚并与之互动。对于现代的家猫来说,触发这一反应的物品往往是装有干燥猫薄荷的小型软玩具。干燥猫薄荷已经成为猫玩具行业多年来的主打产品之一,常被加入吸引猫玩耍的产品中。猫对猫薄荷表现出的极度愉悦反应通常持续10~15分钟,随后效果逐渐消失,接下来大约1小时的时间内,猫薄荷不会再起效。不过效果的减退只是暂时的——正如喜欢猫薄荷的猫的主人所知,当同一款猫薄荷玩具再次被从沙发下拿出来时,猫依然会玩得不亦乐乎。
1967年,遗传学家尼尔·托德(Neil Todd)发现猫对猫薄荷的反应是由显性基因决定的,只有三分之二的猫会对它产生反应。 即使是这部分猫,小猫也要至少3个月大才会开始有反应,通常要到6个月大时才会有所表现。
吸引人类从一声“喵”开始
![]()
1、格里马尔迪猫词典
1895年,身为音乐家和爱猫人士的马文·R.克拉克(Marvin R. Clark)出版了一本有趣又奇怪的书籍《猫与她的语言》(Pussy and Her Language)。 书中包含了一篇名为“关于猫语惊人发现的论文”,据称是由法国教授阿方斯·莱昂·格里马尔迪(Alphonse Leon Grimaldi)撰写。在文中,格里马尔迪声称已经明确解析了猫的语言,并对猫如何运用元音和辅音(据称被猫“优雅地”使用),猫语的语法、单词和数字进行了深入分析。
格里马尔迪的论文中有一份列表,包含了他认为是猫科动物语言中最重要的17个词语:
格里马尔迪猫词典
Aelio 喵呜-食物
Lae 吱儿吱儿-奶
Parriere 喵嗒-开门
Aliloo 啊噜噜-水
Bl 啵噜-肉
Ptlee-bl 扑噜啵噜-鼠肉
Bleeme-bl 啵噜咪噜-熟肉
Pad 啪嗒-脚掌触地声
Leo 嘞哦-头部动作声
Pro 噗噜-爪子抓挠声
Tut 笃笃-肢体移动声
Papoo 啪噗-描述猫身体状态或质感的声音
Oolie 噢喱喱-梳理毛发时的声音
Mi-ouw 咪嗷-注意/小心
Purrieu 呼噜噜-满足或舒适
Yow 呀唔-消灭(愤怒或防御性叫声)
Mieouw 喵呜-这里(通用交流或引起注意的叫声)
但猫与猫交流时,通常只会在三种特定情况下发出声音:寻找配偶、争斗以及母猫与幼崽之间的沟通。在与人类沟通的过程中,猫似乎巧妙地发现,那些温和的声音,如母猫与其幼崽之间使用的那种声音,是最能吸引我们的。
2、你该如何与猫交流呢?
人们热衷于交谈。猫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于是它们才创造性地将幼猫叫声转变成针对人类的喵喵声。人们也喜欢与猫交谈,许多猫主人一整天都会和他们的猫进行交流,就像在跟另一个人聊天一样。在一项调查中,96%的猫主人表示他们每天都和自己的猫说话,而100%的受访者承认有时会和猫说话。大部分受访者都开心地表示他们会向猫倾诉心事,与猫讨论问题和重要的事件。当主人离家外出一段时间后返回时,相比短时间外出,他们会更多地与猫交谈,就像对待另一个人那样。
家猫在与我们交谈时会将喵喵声调整为更加甜美、音调更高的声音一样,许多主人在与猫对话时也会改变自己的语调和说话方式。大多数人在被问及这个问题时都说,他们对待猫就像对待一个人,通常是像对待小孩那样进行交流。
猫是听觉范围最广的哺乳动物之一,覆盖了10.5个八度音阶, 而人类只有9.3个。我们能和猫听到一样的低频声音,但猫的高频听力能力范围远远超过我们,这使它们能够敏锐地捕捉到鼠类等猎物发出的声音。再加上它们还有一对令人惊叹的可独立旋转的耳朵,每只都能旋转整整180度,能极其精确地定位声源。因此,猫实在难以忽视我们的声音。
在我们呼唤猫时,它们往往不怎么搭理人,但仔细观察会发现它们其实对人类的声音非常敏锐。研究人员通过习惯化、去习惯化测试来探索猫对不同声音的反应。
猫并非通过明显的声带回应或身体沟通方式来表现这种识别,而是更多地通过耳朵和头部的微妙动作来表达,在听到主人而非陌生人说话时,这些动作幅度会增大。
3、你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虽然猫主要依赖喵喵声与人交流,但它们还有其他几种声音用来吸引我们。其中之一就是颤音。这种声音类似母猫对小猫发出的温柔、亲切的叫声,猫通常在与主人久别重逢或回应人的问候时使用颤音。它们常常将颤音和喵喵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更长的声音。这无疑是一种快乐、友好的发声方式,正如保罗·加利科精准观察到的那样,它会对人们产生如下影响:“出于某种原因,这种声音似乎让人们感觉很好,让人的心情愉快起来。”
然而,猫发出的最迷人的声音可能是呼噜声。
猫发出呼噜声的确切原因仍然是一个谜。家猫从幼崽时期就能制造这种声音,它们埋进母猫身体中吸奶时,与兄弟姐妹依偎在一起就会开始呼噜。它们在此后的生活中,在与人类或其他猫友好的接触中,在困倦或者感到温暖舒适的时候,也会发出呼噜声。一项研究记录了猫主人外出30分钟和4小时后回家时,猫的行为变化。研究人员发现,当主人离开较长时间后返回家中时,猫会明显增加呼噜次数。
不过,除了舒适地蜷缩在人类膝盖上时,家猫在其他许多情况下也会发出呼噜声。与这种平静情境下的呼噜声矛盾的是,猫在压力更大的时候,如在兽医院等场合也可能发出呼噜声。
善于说话的尾巴和善于表达的耳朵
1、猫尾之妙
家猫的尾巴根据品种不同,最多可拥有23块高度灵活的椎骨,以及一套令人印象深刻的肌肉和神经组织。
猫的尾巴作为情绪表达的出口而发挥着重要作用。家猫通过尾巴的各种动作来展示它们的情绪,它们以优雅的姿态改变尾巴的方向,创造出多种多样的类似信号旗的动作。
![]()
“尾巴朝天”行为。此时,猫会将尾巴垂直竖起,而不是炸起来,通常发生在猫走向某人或其他猫的时候。尾巴尖端可能会微微卷曲并在空中轻轻摇摆。偶尔尾巴还会颤动,让人联想到猫在对着垂直表面喷尿时的姿态。
![]()
当两只猫以竖起尾巴的状态接近彼此时,几乎不会出现攻击性行为。相反,如果它们以尾巴下垂的姿态接近,那结果就不好说了——有时两只猫依然显得友好,仅仅互相嗅闻一下就安静地坐在一起;但有时这也会导致敌对的行为发生。因此,通过竖起尾巴的姿势,一只猫似乎是在向另一只猫发出信号,表明它打算友好互动,这是一种类似“我来意和平”的信号。接受这一信号的猫通常会相应地抬起尾巴,之后这对猫往往会展开一系列友好行为,如互蹭头或身体。有时,被接近的那一方可能觉得当时没有心情,于是互动就此结束,但开始阶段竖起尾巴通常可以避免互动变得不友好。
不同的猫群行为的也有些差异。竖起尾巴的行为规则也并非那么简单明了。仅仅根据猫等级划分往往过于简化了它们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大型猫群中,猫通常会尽可能避免这样的冲突。
而在另一项研究中发现大体上来说,竖起尾巴这一动作可视为一种年轻或体形较小的猫向年长或体形较大的猫表示友好的信号,比如小猫对母猫、幼猫对成年猫以及母猫对公猫。 然而,在这些特定的群体内部,竖起尾巴的具体用法就不那么清晰了,可能更多地与个体性格特征及猫与猫之间的交往历史有关。
2、耳朵和尾巴
猫的耳朵拥有发达且复杂的肌肉结构,具有高度的灵活性。事实上,CatFACS为猫的耳朵运动列出了至少7种不同的描述,这些动作可以相互组合,并以不同程度出现:耳朵前倾、耳朵内收、耳朵平贴、耳朵旋转、耳朵下垂、耳朵后倾和耳朵收缩。这些详细的动作是对许多猫在不同情境下的录像进行长时间的深入分析,从中识别出来的。
但在日常生活情境中,人类要区分这些细节是非常困难的。当猫处于警觉活跃状态时,其耳朵可能持续处于运动状态,轻微抽动或旋转以更好地捕捉来自不同方向的声音。此外,猫的两只耳朵可以各自独立旋转,这使得耳朵动作的复杂性进一步增加。
处于放松状态且清醒警觉的猫会将耳朵保持在中立位置,耳朵直立向上并朝向前方。在家中或在院子里闲逛这种日常活动中,这样的耳朵姿势是最常见的。
如果猫正在行走,尾巴可能会与身体保持水平或与地面呈45度角。如果猫坐着,尾巴会放松地环绕在身体周围。这种状态的猫一般比较平静,没有特别专注于与任何人或事物互动。
当坐着的猫在观察什么时,尾巴会开始抽动。尾巴抽动暗示猫感受到轻微的刺激、开心、兴奋、烦躁,想要玩耍或准备捕猎。
![]()
如果尾巴的抽动变为剧烈的摆动,表明受刺激或烦躁程度增加,这一般发生在猫更加专心注意目标猎物或玩具的时候。被抱在人的膝上接受抚摸时,剧烈摆动尾巴说明它已经感到不太舒服了,如果你不想被抓伤,最好赶紧停止抚摸它的行为。正如阿方斯·莱昂·格里马尔迪所说:“左右摆动的尾巴预示着即将大战。”此时,猫的耳朵也可能变得更加活跃并伴有不安的抽动。
很多猫都会面临冲突,可能是与另一只猫争夺领地,也可能是突然出现的狗或过于热情的人使它们措手不及。由此引发的肾上腺素激增会导致它们尾巴和耳朵位置发生很明显的变化。无论是要防御还是攻击,生气的猫都会将尾巴抬起成略微弯曲的倒U形,尾巴连同全身的毛都会炸起来,有时还会侧身站立,使自己的体形看起来更大,对其他猫或其他对手形成更强的视觉冲击力。紧张的猫耳朵会向后扭转,朝向身体后方,但仍微微竖起,而不是平贴。这些身体语言表明,如果再靠近它们,就很可能会被攻击,所以最好保持适当距离。奇怪的是,小猫在追逐和与同胞玩耍时也经常会摆出这种姿势,这种玩耍形态被称为“侧步”。
胆小或顺从的猫会摆出与攻击性猫截然不同的姿势。它们会让自己看起来更小,会在蹲伏时用尾巴紧紧裹住自己,或者站立时将尾巴夹在两腿之间。耳朵会呈现平贴的状态,要么向两侧伸出,要么在极度恐惧时紧贴头部。这种因害怕、焦虑或面对其他动物攻击行为而出现的耳朵平贴现象,在对其他物种的研究中似乎也是一个普遍课题。在猫身上,这是对其他猫和人的一种警示信号,提示在它们周围者要小心,因为恐惧可能很快转变为防御性攻击。随着情绪的变化,猫会迅速在这些耳朵、尾巴和身体姿势之间切换。
保持接触
1、互相理毛
猫之间最常见的一种行为就是相互梳理。有些成年猫特别爱为其他个体梳理毛发,而相互梳理的现象通常表现为一种互利形式,即两只猫互相为对方梳理。然而,最频繁观察到的梳理行为是母猫对小猫的舔舐清洁。
很多一起生活的猫们,都有群体关系紧张的时候,新来的猫也无法与“原住民”和谐共处,尤其是在需要争夺资源的情境下,它们甚至会发生冲突。不过有些猫(如小黑)仍会尝试为关系一般的猫理毛。对于人类观察者来说,这可能看起来像是梳理者向被梳理者伸出橄榄枝,因此当“忘恩负义”的接受者(在我的场景中是布西)拒绝时,就让人难以理解。
在已经相处融洽的猫之间发展,以维持友好的纽带(如麦克唐纳和阿普斯的猫群),在母猫-幼猫情境中作为一种功能性的抚育行为,以及在封闭或关系一般的成年猫(如小黑和布西)之间被尝试用来缓和攻击性。
2、相互蹭擦
相互蹭擦(Allorubbing)。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性触碰,其中一方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或多个部分蹭擦另一方。
猫也会表现出一种相互蹭擦行为,它们会用头部、身体侧面(侧腹),有时还有尾巴蹭擦其他猫和物体,如果社会化良好,还会蹭人。
我将记录下的佩妮和小灰的“蹭擦狂欢”分为三段:“蹭头”(互蹭脸部侧面,但偶尔一只猫会用额头蹭另一只);“蹭侧腹”(互蹭身体侧面);“蹭尾”(将尾巴缠绕在对方尾巴上)。事实证明,这样做很有用——随着时间推移,猫让我了解到蹭擦行为非常具有创造性。
有时猫会稍微变着花样互蹭,它们尾巴高举,以约90度角相对,面朝同一方向,呈V形走向对方,直至头部相遇并蹭擦脸部。随后它们会肩并肩行走,倚靠彼此,尾巴交织在一起。
还有些时候,蹭擦行为明显是一方主导——一只猫会主动上前简单地蹭另一只猫的头,后者会接受蹭擦,但不予以回应。发起蹭擦的猫通常会坚持下去,继续蹭擦对方的身体,但依然得不到任何回应。
我发现尾巴抬起的交流是这些蹭擦互动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发起蹭擦的猫总会竖起尾巴接近,但接收方猫的尾巴反应决定了后续的行为。如果接收方也抬起尾巴,两只猫通常会同时蹭擦对方。如果接收方没有抬尾巴回应,而发起方仍决定靠近蹭擦,那么接收方要么无视,要么在初次蹭擦后才予以回应。
小猫更常蹭擦成年猫,成年母猫更常主动蹭擦成年公猫,还有一些母猫与同性猫的蹭擦次数多于对方蹭自己的次数。特别是,小猫蹭擦不同母猫的频率存在很大差异。它们的选择并非基于哪只是它们的母亲,而是根据哪只母猫更频繁地给它们喂奶。关系大概是这样的:一只母猫每喂三次奶,就能从小猫那里得到一次蹭擦。至于这种关系是如何发展的,目前尚不清楚——是母猫因为蹭擦增多而增加喂奶次数,还是小猫为了回报奶汁而增加蹭擦的呢?
3、对人的蹭擦
许多养猫人士都认为,猫对人的蹭擦行为是最惹人喜爱的行为之一。猫对人的蹭擦也有很多变化,往往从猫走向人时竖起尾巴开始。
在表明自己没有敌意之后,猫可能会用头、侧腹,有时还会用尾巴沿着人的腿蹭擦,把尾巴绕在人的腿上。
根据人的站立姿势,猫可能会在他们的双腿间来回穿梭,呈“8”字形,看起来非常黏人可爱。
猫在物体上蹭擦的次数从平均9次(当人忽视它们时)显著增加到23.8次(当人与它们互动时)。猫也会在人身上蹭擦,但比在箱子上蹭擦的次数少。当人不与它们互动时,它们平均在人身上蹭擦5.3次。当人与它们互动时,对人的蹭擦仅增加到平均6.9次,变化其实并不大。因此,人与它们的互动会大大增加它们蹭箱子的次数,而蹭人的次数仅增加一点。
4、抚摸猫
接受抚慰的猫体内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的数量有所增加,增强了猫对上呼吸道感染的抵抗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未经抚慰的猫群体患此类感染的概率,比经过抚慰的猫群体高出两倍以上。对部分猫来说,仅进行抚摸而不加入语言交流更为奏效。
在家庭环境中,宠物猫常以在主人身上蹭擦的方式来寻求触觉交流。
猫的身体上存在它们渴望被人类抚摸的特定区域。莎拉·埃利斯与其团队 对此进行了更为细致的研究。他们选取了猫主人所列举的8处他们惯常抚摸猫的身体部位,并观察记录了猫在这些部位被抚摸时的反应,包括负面(如攻击性或逃避性)及正面(如友好)行为。结果表明,相较于抚摸猫的脸颊、下巴(口周区域)及眼睛与耳朵之间(颞区),抚摸尾巴区域更容易引发猫的负面反应。换言之,抚摸猫时,最好专注于头部区域,尽量避免触碰尾巴。腹部堪称抚摸时的一个谜团——不少猫主人提到,当猫被抚摸时,它们会兴奋地在地上翻滚,看似在邀请人去抚摸其柔软的腹部,然而一旦尝试触碰,猫却会猛然抓住那只“冒犯”的手。
有些猫会巧妙地引导抚摸它们的人,来到它们身体上特别渴望被抚摸的特定区域,通过头部或身体的微妙调整来确保最佳的抚摸体验。有趣的是,猫引导人抚摸的位置,往往正是同类之间常用于头部蹭擦或相互梳理的部位。
在研究女性与她们的猫互动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某些特定互动行为会使女性唾液中催产素水平升高,而其他行为则未能引发类似反应。具体来说,轻柔抚摸、怀抱猫、亲吻猫以及猫主动发起接触等行为,都与女性体内催产素水平升高相关联。
有时候,猫也会选择直接跳上主人膝盖,以此“邀请”主人对其进行抚摸。此刻,猫儿仿佛沉浸于被爱抚的享受中,或许还会发出惬意的呼噜声,全身松弛,慵懒地眯着眼睛。然而,有时猫儿的身体语言会悄然发生变化——它不再如开始般放松,肌肉紧绷,耳朵微微向后倾斜,尾巴开始摆动。就有可能突然猛烈抓挠或咬伤主人。
问题可能出在抚摸者的操作上,可能触及了通常不会被同类梳理的部位,如尾巴区域。还有一种得到人类抚摸研究支持的可能性是抚摸时间过长,猫丧失了原有的愉悦感。研究表明,将抚摸感觉传递至大脑的C触觉传入纤维在重复刺激下会疲劳,导致其放电速率降低。
最佳互动法则
1、有它们陪伴的快乐
与猫交往时,最佳做法是先以语言引起它们的注意,给予它们回应的机会,然后再进行更直接的身体接触。
由人类发起的互动往往持续时间较短,相比之下,由猫主动发起的互动更可能持久。换言之,猫更倾向于占据互动的主动权。
2、 CAT最佳互动法则
为了提高猫在与人类互动过程中的舒适度,卡米拉·海伍德(Camilla Haywood)及其团队精心设计并验证了一套便于记忆的“最佳互动守则”,简称CAT。这套守则着重强调以下3个核心要素:
C(Control),确保猫在互动中享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与控制力;
A(Alert),在与猫互动中,始终保持对猫行为与情绪变化的高度敏感与及时响应;
T(Touching),将抚摸重点放在猫尤为偏爱的部位,如耳朵、下巴和脸颊。
这套守则建议,与猫互动之初,人类应以柔和的动作伸出一只手,静待猫主动接近,开启温馨互动时刻。除非猫主动示好,如主动蹭人,否则不应贸然抚摸。若猫选择离开,应尊重其意愿,给予其独处的空间。在抚摸过程中,须密切关注猫的行为信号:若它持续蹭人,表明其乐于继续互动;一旦停止蹭人并走开,或出现耳朵平贴、毛发炸立、尾巴抽搐等负面肢体语言,即为停止抚摸的明确信号。此外,猫开始自发梳理毛发,也可能意味着它想要停止这次互动。
下面是200多期的直播目录,用来查询以前的直播内容,可以关注视频号:生活黑客、读书方法,后在直播回放中找到最近半年的直播内容
近期直播过程中,发现大家还是有不少在100天行动践行的问题,在注意力、时间管理上的困惑,因此想收集下大家在这方面的问题。本身在践行100天行动的同学,也可以加上来,聊聊你的感悟或者困惑。
如果感兴趣,可以加我的企业微信,和大家沟通。
关于warfalcon公众号
①目前有3200+篇自我成长相关实用类文章
②4年进入有道云笔记最有价值公号top10
③6年占据印象笔记收藏服务总榜top1
④知乎同名帐号,回答被130万+人收藏
5分享了超过1300本读书笔记
加入一百天行动
有很多小伙伴说找不到我们了,微信改版,公众号发布顺序被打乱,如果你没有星标,也很少点在看,那么你将不能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文章,或者是在两三天后才能收到。
如果你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内容,将我们「设为星标」吧,在阅读文章时,也别忘了随手点「在看」,星标+在看,就可以增加你成为warfalcon常读用户的几率了:)
点击公众号「warfalcon」,按照以下操作就可以设置为「星标」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