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英勇战士用鲜血和生命铸就和平与荣誉,但如果一定要选出一个“兵王”,那么张英才当之无愧。
他一个人就获得了九次特等功,400万解放军中仅此一人,毛主席也曾评价他“比关羽还厉害”,他也确实用实际行动验证了这份极高的赞誉。
那么,他是如何从一个被地主压迫的贫苦少年,一步步成长为解放军史上绝无仅有的战神?
![]()
少年英才
1924年冬,寒风凛冽,张英才降生在山西万荣县的一个贫苦农家。
打从能走路开始,他便终日跟着母亲干活,那时候他得到的最多的是地主的皮鞭和恶狗的狂吠。
直到十二岁那年,八路军的到来仿佛突然点亮了他沉重的人生,八路军居然动手把地主的粮仓打开,把地契一把火烧了,宣布“土地还给农民”。
张英才那年幼的心灵,就这样第一次感受到了什么叫“解放”。
![]()
八路军办了学校,送来课本,那是他第一次握起铅笔,也是第一次意识到,原来穷人家的孩子也能读书识字,也能抬起头来做人。
他拼命地读书,生怕错过了这来之不易的机会,白天干活,晚上点着油灯背课文。
年少的张英才早已立下志愿,要成为像八路军叔叔那样的人。
1939年,他终于如愿以偿,加入了八路军115师,成为学兵队的一员。
![]()
这支特殊的部队,被称为“行走的军校”,白天学习文化课,晚上训练刺杀术、步枪操,哪怕天寒地冻,也绝不松懈。
一年后,他被分配到了212旅特务连,这支部队负责的是侦察与突袭任务,说是“特务”,其实更像是刀尖上的舞者。
1941年,日本人开始大举扫荡安泽、浮山一带的八路军根据地,足足出动了两万兵力,炮火如雨,212旅正是敌人重点打击的对象。
![]()
旅长下达命令,张英才所在的小队被安排留守掩护大部队突围,这是他人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上阵杀敌。
他为了掩护旅长,被炸得血流满面,但他仍会咬着牙继续爬起来冲到前线与战友汇合。
几个小时后,八路军大部顺利脱险,而张英才却躺在地上,几乎昏死过去。
旅长亲自将他背下了山,满身是血的少年战士,被全旅上下称为“拼命三郎”。
![]()
一战封神
1945年秋,抗战硝烟尚未散尽,国共之间的暗战却已悄然拉开帷幕。
就在这一年,张英才已是太岳军区57团5连的副政治指导员,刚刚经历了抗日烽火洗礼的他,还未来得及喘息,又一次站在了内战风暴的前线。
上党战役,是共产党的“开山之战”,而张英才所在的5连,正被赋予了最为关键、也是最危险的任务,那就是突袭北关,切断敌军退路。
作战命令下达那天,天正下着瓢泼大雨,冷风卷起泥水,打得人睁不开眼。
![]()
部队涉水前进,脚下泥泞不堪,雨水灌进鞋里,冰冷刺骨,战士们咬紧牙关,谁也不喊苦。
凌晨时分,张英才率领的5连悄然抵达北关城外围,他把两个排布置在敌人后巷一带,又亲自带一排兵力,从西北方向潜入城中。
整座北关像一只沉睡的猛兽,静得可怕,只有雨水砸在瓦片上的声音打破死寂。
谁知天不遂人愿,就在他们试图封锁街道、加固阵地之时,一个新兵不慎踢翻了门板,发出一声响动。
顷刻间,楼上敌军察觉,厉声质问“口令!”
![]()
一名战士条件反射般答应了一声,想蒙混过关,未料敌人反手就是一排子弹,紧接着数枚手榴弹砸下。
张英才反应极快,一边让士兵就地卧倒还击,一边迅速调度队形,将部队分为三股,分布在三条街巷交叉口,封死敌人增援路径。
天刚蒙蒙亮,敌军开始大举反扑,北关三面临敌,张英才的5连被死死夹在中间,犹如泥潭中的孤舟。
面对三面夹击、火力悬殊的严峻局势,张英才没有丝毫慌乱。
他在瓦片尚未干透的屋顶奔走指挥,命令战士们立刻挖通房屋之间的墙壁,将原本孤立的小院连成一个整体,形成纵深交错的防御体系。
![]()
随后,他又安排部分战士用木板、砖石搭建起低矮的隐蔽工事,在其中凿出低位射击孔,专门用来打击近距离突袭的敌人。
接下来的四十八小时里,敌人一轮又一轮冲锋,火炮将整个北关炸得如同炼狱,灰烟弥漫,断墙残垣间是散落的尸体与弹壳。
但每当敌人踏入街巷,总会被暗处射出的子弹击倒,那些隐秘的射击孔,如同猎人设下的陷阱,一旦靠近,便是死路一条。
第三天傍晚,敌人调集几十门迫击炮,集中火力猛轰张英才布防的那几排平房,于是张英才决定反包围。
![]()
近距离的爆破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十几门迫击炮当场哑火,敌人回过神来已是尸横遍地,再难组织有效反击。
张英才的5连,死守三天三夜,硬是在炮火与尸堆中守住了阵地,歼敌数百。
战斗结束后,整个连队只剩下不到一半兵力,伤者躺满街巷。
指挥部传来嘉奖命令,全连荣获“铁的九连”称号,而张英才,也正式被誉为“全旅最强硬的连指”。
![]()
淮海战役
时间来到1948年,淮海战役中,张英才要完成一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就是拦截两个整编师、阻断敌军退路。
他手下的战士只有五百多人,装备简陋,步枪和机枪参差不齐,连一门迫击炮都没有。
可他要面对的,是拥有坦克、榴弹炮和充足补给的两万国民党精锐部队,敌我兵力之差,几乎是四十倍。
张英才深思熟虑之后,目光落在了一处不起眼的高地上,那是那是通往敌军补给线的必经之路,也是地势最险的制高点。
![]()
他把部队分为三股:一股在正面佯装主力,死死吸引敌人火力;一股隐藏在河堤后的柳树林中,负责打冷枪、扰乱敌阵;第三股他自己亲自带队,负责穿插敌后,专打敌人的指挥部与补给线。
拂晓时分,敌军的炮火轰鸣而至,二十四辆坦克在地面碾出滚滚烟尘,炮弹落在阵地周围的土丘上,炸得天翻地覆。
张英才趴在望远镜后,冷静地观察着敌军队形,敌人的第一轮炮击结束后,以为阵地早已被摧毁,坦克开始缓慢推进,就在这时张英才一声令下。
枪声、爆炸声几乎同时炸裂,隐藏的士兵们从沟壑中弹起,投掷燃烧瓶、掷弹筒,火光照亮了黑暗的晨雾。
![]()
第一辆坦克顿时着火,冒出滚滚浓烟,后方的步兵一阵慌乱,还没反应过来,就被两翼的冷枪击中倒地。
前线瞬间乱作一团,喊杀声此起彼伏。
“第二组,往右包抄!”
“第三组,掐断后路!”
张英才的声音在混乱中格外冷静,他像一枚定海神针,牢牢镇住全局。
![]()
阵地一度被敌人冲上来几次,战士们与对方展开白刃战,刺刀碰撞的金属声刺耳而急促。
张英才亲自提枪冲到最前,肩膀被子弹擦伤,鲜血顺着棉衣流下,他却没有退半步。
傍晚,敌人的炮声渐渐稀疏,显然弹药开始不足,张英才看准时机,命令潜伏在柳树林的部队发动突击。
他们绕过侧翼,从背后突入敌军阵中,突袭来的太突然,敌人猝不及防,队伍向后溃退。
![]()
坦克驾驶员试图掉头,却陷入早已被掘开的陷坑,张英才抓住这一瞬间,命令全营集中火力,猛烈扫射。
不到半个小时,敌人阵形彻底崩溃,士兵纷纷丢下武器向西逃窜。
当夜,前线电报传回军区总部:“张英才营以五百余人歼敌一千四百,缴获大量武器弹药,阵地完好无损。”
于是,一纸嘉奖命令迅速下达,五十七团一营荣获“钢铁营”称号,营长张英才,立特等功一次。
![]()
功成身退
从抗战时期到解放战争,张英才共立特等功9次,是当之无愧的“兵王”。
1950年初秋,350名战斗英雄齐聚北京,参加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张英才自然也在其中。
当天,毛主席亲自接见了他,因为张英才是山西人,还专门吩咐厨师为他做了一碗地道的山西面条。
张英才一时不敢动筷,粗糙的大手在腿上反复搓着,像个第一次进城的小兵。
![]()
毛主席轻声笑道:“你打了那么多仗,这碗面该是你应得的。”
此后,张英才被任命为陆军13军112团的副团长,随后升任团长,参加剿匪作战,继续履行一名军人的职责。
1951年,他随部队入朝作战,担任志愿军见习团长,直到1953年转入军事学院深造。
彼时的张英才,虽身居高位,依旧不改从前的质朴。
1953年,他迎娶了同为军中医务工作者的妻子,婚后育有三名子女,生活十分美满幸福。
![]()
他的大儿子曾担任联合国驻柬埔寨观察员,是外交战线上的骨干力量;二儿子成为空军飞行员,穿越长空守卫祖国的蓝天。
最小的女儿继承了父亲的坚韧,立志投身军事研究,其毕业论文《论一体化指挥》甚至惊动了钱学森本人,被高度评价并调入国防研究所。
尽管子女成才,张英才从不拿军功压人,也不向外人炫耀。
转入地方工作后,他曾兼任中共重庆市委书记、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
但无论在哪个岗位,他都习惯坐在角落里听别人发言,不抢风头,不表功劳。
![]()
1983年,张英才正式离休,他不写自传,不接受采访。
2017年7月13日晚,成都军区总医院,张英才静静地离开了人世,享年93岁。
他走得很安详,身边没有多余的仪式,只留下一封简短的遗嘱:不办遗体告别、不留骨灰盒、不立纪念碑。
消息传出后,老战友们自发前来吊唁,那些白发苍苍的老兵,站在灵堂前,挺起腰杆,行了最标准的军礼。
张英才,这位从黄土地中走出的战士,九次荣立特等功,却一生低调沉默;他用鲜血和胆识,扭转过一次次战局,却从不以英雄自居。
![]()
他不是神话,却胜似传奇;不是雕塑,却屹立在无数老兵的记忆深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