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全球地缘政治风云变幻的当下,联合国,这个本应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压舱石”,其内部的权力博弈正变得前所未有的激烈。
现任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的第二个任期即将在2026年画上句号,一场围绕新任秘书长人选的角力已悄然拉开帷幕。
然而,这本应是一次遵循惯例的平稳过渡,却因美国的突然发难而掀起了滔天巨浪。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编辑:CY
当守护者遭遇算计者
那位在拉法口岸的76岁老人,就是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他推“可持续发展目标”,去年在气候峰会上直言,发达国家得掏真金白银帮穷国减排。
可就在他努力维系世界和平的时候,一场针对其职位的“硬抢”正在悄然上演,而且方式极其粗暴,10月24日,美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多萝西·希亚,在纪念成立80周年的安理会会议上,直接扔出了一颗深水炸弹。
![]()
她声称选拔得纯靠能力,候选人池子越大越好,所有地区都敞开大门,这番话听起来冠冕堂皇,但骨子里,这显然是冲着拉美和加勒比集团来的,该地区按惯例本该轮到他们了。
更扎眼的是,美国一边挑三拣四,一边拖着联合国超过10亿美元的会费不交,这反差实在太大,这种“硬抢”行为,不仅是为拉美下绊子,更是想塞个听话的人进去,帮着“瘦身”,并卡住中国日益增长的影响力。
![]()
国际危机组织专家理查德·戈万一语道破,很多联合国内部人其实赞成能力优先,但担心美国挑的不是多边主义者,而是砍预算的执行官。
俄罗斯大使瓦西里·涅边齐亚当场回击,强调拉美有道德高地,但能力第一,东欧集团也眼热,他们可是唯一没出过秘书长的区域。
![]()
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当美国提出“全球择优”时,国际社会的第一反应不是欣喜,而是深深的警觉与不安,因为这不仅仅是人事之争,而是对维系联合国数十载平衡规则的公然挑战,是对全球治理底线的试探。
当规则的制定者开始带头破坏规则,那么这个世界,离“丛林法则”还有多远呢,当那个曾经最大的体系维护者,变成了最大的规则破坏者,我们又该相信什么?
![]()
霸权黄昏下的最后赌博
美国的“硬抢”绝非一时冲动,其背后是一幅清晰的战略图景,一个在霸权黄昏下的无奈选择,世界银行数据显示,美国GDP占全球比重,已从2000年的30.6%悄然降至2023年的25.5%,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信号。
这意味着,那个曾经凭借超强国力在国际上呼风唤雨,视联合国为“办事员”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
随着自身相对实力的衰退和全球多极化趋势的加速,美国发现,单凭一己之力已难以摆平所有国际事务。
此时,掌控联合国这一现成的多边平台,利用其合法性来推行“美国优先”政策,就成了一个极具诱惑力的选项。
更深层的动机,则直指愈演愈烈的中美博弈,美国认为,必须全方位遏制中国日益增长的国际影响力,而控制联合国秘书处,便能更方便地在全球议程中设置障碍、搬弄是非,胁迫他国孤立中国。
![]()
哈佛大学教授安妮-玛丽·斯劳特,这位前美国国务院高官评论道,华盛顿正犯一个战略错误,试图将联合国工具化。
她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个失去信誉的联合国,最终也会让美国失去一个投射影响力的宝贵平台,真正的领导力在于改革,而非摧毁。
这就不难理解,为何美国对秘书长这个职位,突然从“不屑一顾”变得“志在必得”,这既是战略需要,也是现实算计。
![]()
美国国会最新的预算修正案,要求对联合国会费分摊比例进行重新评估,并威胁若改革不达标将进一步削减资助。
当美国开始精打细算地计算维系数多边平台的成本与收益时,这场“规则之战”的序幕,就已经拉开了,当一个霸权开始斤斤计较地破坏规则,这究竟是力量的最后证明,还是衰落前的必然挣扎?
否决权锻造的规则之锚
面对美国试图将联合国“私有化”的企图,中国和俄罗斯并非孤立无援,他们的身后,站着历史的回响与道义的制高点。
![]()
许多人或许还记得1981年那场惊心动魄的秘书长选举,那是一个否决权锻造规则的历史时刻。
当时,美国支持已经连任两届的奥地利人瓦尔德海姆打破惯例,寻求第三个任期,整个安理会会议室里,气氛凝重得能听见心跳。
为了捍卫联合国规则的严肃性和发展中国家的权益,中国顶住巨大压力,连续16次动用了否决权,这一史无前例的举动震惊了世界。
![]()
最终,这场否决权的风暴,不仅成功阻止了瓦尔德海姆的连任,还历史性地将一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秘鲁的候选人佩雷斯·德奎利亚尔,推上了秘书长的宝座。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此举以最强硬的方式,确立了“大国成员不谋求连任”和“洲际轮换”这两条不成文的政治惯例。
历史仿佛一个轮回,当年那个用否决权塑造规则的国家,如今正准备再次拿起这个武器,去捍卫它亲手催生的传统。
![]()
中国的立场非常明确,支持多边主义和主权平等,重大国际事务必须由各方协商决定,绝不容许任何形式的单边操控。
俄罗斯的表态则更为尖锐,直指部分欧美国家为维持日渐衰弱的影响力,正在强行将世界划分为“民主”与“专制”两大阵营。
这种人为制造对抗的行为,严重破坏了联合国的多边合作平台功能,令人深感担忧,这番话语直接揭露了美国“择优录取”论背后的意识形态操弄。
![]()
这与世界贸易组织上诉机构的“死亡”何其相似,美国通过阻挠法官任职,让这一被誉为“皇冠上的明珠”的争端解决机制陷入瘫痪。
由此可见,美国破坏多边机构规则的行为,早已是其一贯做法,并非针对联合国的偶然事件,历史已经证明,规则与公理,或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正义终将战胜霸道与私利。
联合国未来走向
2026年的选举,其意义已远远超出一场人事的更替,它更将是对联合国现有权力平衡机制的一次深刻检验,这场围绕规则的攻防战,无疑将联合国带入了一个更加复杂和不确定的未来。
![]()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报告预测,若因大国分歧而陷入全面瘫痪,全球最不发达国家在减贫、抗疫、气候变化等领域的进展将至少倒退5-8年。
这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无数发展中国家民众的苦难与希望,是联合国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
对比欧盟与东盟,当它们处理内部分歧时,前者通过“法德轴心”的协调和“多数表决制”的平衡,后者则依靠“协商一致”和“不干涉内政”原则,都较好地维持了整体影响力。
![]()
这反衬出美国在联合国内部搞“小圈子”、搞对抗的行为,是何等的短视和具有破坏性,联合国,这位80岁的老人,经历了战火的洗礼,见证了冷战的终结,也正经历着百年变局的冲击,它真的该长记性了。
不能再让少数人的私利,绑架了大多数人的福祉,不能再让霸权的逻辑,凌驾于公平正义的原则之上。
真正的全球治理,应当像中国所倡导的,是全球事务要由大家商量着办,治理体系要由大家共同建设,治理成果要由大家共同分享。
![]()
这不仅是对联合国未来的期许,更是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庄严承诺,是我们这代人必须肩负的历史责任。
结语
秘书长之争,本质是选择一个强权说了算的世界,还是一个大家商量着办的未来,规则之战不会停止,但历史昭示,任何试图将多边工具化的行为,最终都将被反噬。
![]()
当联合国这位“80岁的老人”发出呼唤时,我们,听到了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