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BT能够激发黄河鲤鱼的免疫系统研究结果不值得恐慌,如果这种激发在人类身上也存在,那么就该说清楚能够产生正向的影响还是负向的。如果是正向的,反而成为好事了。
第二,哺乳动物的消化系统与鱼类完全不同,BT进入人体能否通过胃酸分解,还继续保持原有蛋白结构和功能影响免疫系统,已有很多试验明确排除这种可能。
第三,BT诱导人体细胞凋亡的研究基于细胞层面,这样的细胞研究可以得出无数多种物质具有同样的凋亡表现。同样的道理,BT在胃酸消化后已经不存在原样的BT,凋亡的作用也就无从谈起。
第四,作为生物杀虫剂BT已经使用了70年,事实上70年历史范围内,没有研究所述问题的实际案例报道。全球范围内,BT广泛应用于粮食、蔬菜、水果等作物的病虫害防治,数十亿人次通过饮食间接接触,职业从业者长期直接接触,均未出现过因BT导致免疫系统异常、细胞凋亡异常等健康问题,长期实践数据充分印证了其安全性。
第五,科研结论的成立需满足“剂量相关性”,而实际接触场景完全不具备风险条件。鱼类实验中BT的使用剂量,远高于人类通过饮食、环境接触的实际剂量——人类日常接触的BT多为残留级微量,且经食物链传递后浓度进一步降低,与实验中的“高剂量干预”存在数量级差距。脱离剂量谈毒性是科研的大忌,微量残留的BT既不足以在人体形成有效作用浓度,更无法触发所谓的免疫影响或细胞凋亡效应。
第六,人体免疫系统具有高度复杂性与适应性,不会因单一外来物质轻易紊乱。即便存在极微量未被完全降解的BT片段,人体免疫系统也能通过自身调节识别、清除,不会像鱼类实验中那样出现简单的“激发反应”。人体免疫体系经过长期进化,已能应对食物中各类外来蛋白、小分子物质,BT作为天然生物蛋白,其潜在影响远低于许多已知的食物过敏原,更无需担心引发免疫失衡。
第七,权威机构的反复评估为BT安全性提供了专业背书。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美国环保署、中国农业农村部等机构,均对BT的安全性进行过多次系统评估,明确其对人体健康无实质危害,对环境友好。这些评估综合了毒理学实验、流行病学调查、长期应用数据等多方面证据,结论具有极强的科学性与公信力,远非单一实验室的局部研究可比。
第八,过度解读单一科研结果容易引发不必要的公众焦虑,违背科研普及的初衷。基础研究的价值在于探索未知现象,而非直接推导现实风险,BT与黄河鲤鱼的相关研究,其意义在于揭示水生生物的应激机制,而非警示人类健康风险。若忽视实验条件与现实场景的差异、物种间的本质区别,将基础研究结论片面放大为“健康威胁”,不仅会误导公众认知,还可能阻碍生物农药等绿色农业技术的推广,反而不利于食品安全与环境保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