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对辩证法的滥用:转基因技术的“两面性”绝非诡辩借口
将辩证法“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机械套用于转基因技术,宣称其“必然有未知反面危害”,本质是对哲学概念的庸俗化解读与科学逻辑的刻意混淆,这种诡辩式论调既违背辩证法的核心精神,也无视转基因技术的科学本质,必须予以严肃驳斥。
首先,辩证法的“两面性”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对立统一,而非脱离实际的抽象空谈。辩证法强调事物的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但这种矛盾始终植根于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具体场景——例如,刀具的“两面性”是“切割便利”与“使用不当的伤害风险”,其矛盾核心是“使用方式”而非刀具本身;药物的“两面性”是“治疗功效”与“剂量超标或过敏引发的副作用”,其矛盾核心是“使用规范”。而转基因技术的核心本质是通过基因精准编辑实现作物性状改良(如抗虫、抗旱、提升营养),其所谓“两面性”绝非“必然存在未知危害”,而是“科学应用”与“滥用风险”的对立统一。这种风险并非技术本身自带的“反面”,而是可以通过严格的安全评估、规范的应用管理予以规避的外部变量,将“可规避的风险”歪曲为技术本身的“固有反面”,是对辩证法矛盾观的彻底误解。
其次,科学技术的“两面性”需以实证为依据,而非主观臆断的“必然存在”。辩证法要求用发展的、联系的眼光看问题,而科学的核心是“实事求是”——判断一项技术是否存在“反面影响”,必须基于严谨的实验数据、长期的实践验证,而非仅凭哲学概念的机械推演。转基因技术自诞生以来,经过数十年的科研攻关与全球范围内的应用验证,其安全性已得到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等权威机构的充分认可:全球累计种植转基因作物超550亿亩,数十亿人口长期食用转基因食品,至今未出现任何经科学证实的健康危害案例。那些声称转基因“必然有反面”的论调,从未拿出过经得起推敲的实证依据,仅靠“两面性”的哲学标签凭空臆想风险,本质是将哲学概念当作否定科学技术的工具,完全背离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辩证唯物主义核心原则。
再者,这种滥用辩证法的论调,刻意混淆了“技术本身”与“技术应用”的界限。转基因技术作为一种科学手段,其本身是中性的,不存在绝对的“正面”或“反面”——它的价值取决于人类如何运用:在严格的安全评估体系下,用于改良作物、解决粮食短缺、减少农药使用,便是推动农业进步的“正面”;若脱离科学规范,未经检验便盲目推广,或用于非法目的,则可能产生“反面”影响。这与汽车技术、核技术的逻辑一致:汽车的价值在于便捷交通,而非“必然导致交通事故”;核技术的价值在于清洁能源与医疗应用,而非“必然引发核泄漏”。将技术应用不当产生的风险,归咎于技术本身的“两面性”,进而否定技术的进步意义,是典型的“因噎废食”,更是对辩证法“抓主要矛盾”原理的无视——转基因技术的主要矛盾是“如何通过科学管理发挥其优势”,而非“纠结于不存在的固有危害”。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诡辩式论调背后暗藏着反科学的逻辑。部分人滥用“两面性”概念,并非真的理解辩证法,而是借哲学之名行否定科学之实。他们无视转基因技术在保障粮食安全、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巨大贡献,仅凭主观臆断的“反面”抹黑技术,本质是科学素养缺失下的认知偏见。辩证法的初衷是帮助人们更全面地认识事物,而非成为阻碍科技进步的枷锁;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其前进的动力始终是对真理的追求与对人类福祉的担当,而非被抽象的哲学概念捆住手脚。
总之,辩证法不是诡辩的工具,“两面性”也不是否定科学技术的万能借口。转基因技术的“两面性”,是“科学应用”与“滥用风险”的对立统一,而风险的可控性与技术的进步性,早已被实践所证实。那些滥用辩证法歪曲转基因技术的论调,既违背了哲学的核心精神,也脱离了科学的实证原则,最终只会误导公众认知,阻碍农业科技的创新发展。看待转基因技术,既要用辩证法的眼光关注其应用中的风险防控,更要以科学的态度认可其解决现实问题的核心价值,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客观、理性地看待科技进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